資本家利用「集體錯覺」影響我們一生|閱起#2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工業革命後,我們的步伐經由累積財富、提升生產效率、利用一切資源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而走到今日。
這一刻,回首人類的歷史足跡,工業革命造福的是全體人類,還是少數握有「權力」之人,我們心知肚明。
資本家建構出一個秩序,好讓我們跟隨它而生活,深深地影響我們的一生。
繼上一篇的《集體錯覺》,我們進一步的來延伸探討目前存在於大部分國家中,整個體系下的資本結構,是如何靠「集體錯覺」運作起來的,關係到身為受害者,也同時加害給後代的我們。

全體人類的利益

資本家的剝削,從經濟學就可以顯現出,理性的經濟人(homo economicus )為了追求最大利益與最低成本,以各種方式來規避追求經濟發展所造成的後果,對資源的匱乏、對生命意義的忽視,任何一切皆建構在累積資本上,這並不是全體人類的利益,而是這些資本家的利益,權力使他們無法停下,更無法放下。
身為中產階級的一般群眾,占了最大多數。但社會卻呈現權力集中在金字塔頂端的菁英社會型態,大部分其餘的人,從小就被迫決定了,奉獻一生來穩定這個資本結構,也就是我們經歷稀鬆平常的,我們為企業工作,讓企業賺更多的錢。
但這麼不合理的現象,為何可以穩固的存在?資本家為了保留自身的權力與利益,他如何穩固他們的體系?
答案是:虛構一個每個人都習以為常的價值。
同時集體錯覺也就產生了作用,體制也就成功建構起來了。

虛構的社會、體制

從《人類大歷史中》,身為歷史學家的作者尤瓦爾·哈拉瑞,點出現代社會的共同現象,我們活在由「想像所建築出來的秩序」中。
文化演化基於「瀰因」(meme),一種文化資訊單位的複製,什麼是一個成功的文化?它是「善於複製」、利於傳播的,絲毫不論對人類宿主的成本與利益,這裡的成本與利益指的是真正對「全體人類的益處與該付出的代價」,不同於我們日常所使用的名詞意義,這裡不是單純指經濟、科技方面的利益與成本,而是包含更多層面,比如環境、人的心理狀態、社會的關係、人生的意義。
在資本世界,我們所謂的科技革新、經濟發展,並不完全等於「進步」
若要採集時代的人類來過我們的生活,他們大概只會覺得何必這樣荼毒自己。過去人類的工作時間其實很短,價值觀偏向活在當下,並未太多的考慮著「未來」,時間多半可以拿來進行與他人的交流、享受自然。
而工業革命後,我們為了累積財富,供給讓「未來的自己」使用,將錢財積攢,且沒有盡頭的累積。我們的精神層面其實早已跟不上物質的進步,憂鬱症、犯罪的社會議題層出不窮,一切跡象都是顯示我們不能好好適應這個體制,但為什麼我們仍相信著他仍有巨大好處?集體錯覺已經不知不覺侵蝕了社會。
為了達到資本體系中的「成功」,我們已經失去了太多。
而這一切背後的價值觀,不正是資本家們,為了自身權力而塑造的一個利於他們的秩序嗎?

追求權力的兇手 多巴胺

資本主義所謂的「經濟」,從不是以人類的利益而想,追求賺取利潤、握有權力的快感,與多巴胺分泌有關,多巴胺並不是讓人感到快樂的激素,近代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在《愉悅迴路》一書中提到,生物為了追求更多興奮感,多巴胺的分泌會產生立即的快感,影響後續行動,增加了追求該快感的慾望,更有成癮的可能性。追求財富來購買想要的物品,是一種滿足快感的路徑之一,就如同賭博、或吃高糖高油脂的食物一樣,多巴胺的快感是立即、快速的。或許你也有類似經驗,買東西的當下總是最開心,但一兩天後就開始後悔亂花錢,但卻無法停止自己衝動購物的行為。
《快思慢想》一書中提到了稟賦效應,當一個人擁有某項物品或資產的時候,他對該物品或資產的價值評估要大於沒有擁有這項物品或資產的時候,簡單來說,原本握有的東西,本人會給予更高的心理價值,若失去自己原本擁有的,會更為傷心、痛苦,因此要放下自身擁有的權力,是非常困難且煎熬的。
以這個角度來說,也許資本家也並非全是惡人,他們也受人性與生物反應、受到激素的誘導,但追求權力確實不代表對全體人類發展有益。
我們費盡一生在學校、家庭所學的知識、技能,到企業付出的勞力,走在體制幫我們設定的框架內,給資本家獲取利益,幫他們累積資產、財富、鞏固權力,而非人類的共同利益,這是已經確定的既定事實。

資本主義的辯駁

你可能會反駁,追求利益帶動了經濟的發展,讓我們的生活更便利,提升生活品質,那怎麼證明企業追求的利益並不是為了全體人類的利益?而是追求自身的權益?
還記得5G嗎?當初中國成功的發展出比美國更快發展更好的技術,但美國的舉動是什麼?它不是接受中國研發的5G,讓人類可以加速科技的進程,而是為了它的自身利益,拖著全世界來與他維持在同樣的速度,等它發展好了,賺夠利潤後,確保權力仍在美國,世界再往前走,若是以追求全體人類利益的角度來看,為何要停下腳步等它賺夠才肯進入下一步?
再次驗證了,對資本家而言,我們只是一個工具,我們從他的手上獲得薪資,再用這筆錢購買他們所生產的商品,問題是大部分我們的這些時間花費都在跟我們毫無關聯的生產細節上,因為工作被切割的太細,單個工作項目沒有具體意義,沒有實質精神上的回報,多數人只是為了那份辛苦才能得來的不合理薪資,才得以生存,這也是此體制的殘酷。

為何「集體錯覺」得以建構體制

他們如何辦到的?《人類大歷史》中近一步提到兩個關鍵,分別為強調真實教育一貫原則,這世界是現實的,是一個客觀現實,你沒有照著體制的步調走下去,就難以維持適當的社會關係,難以生存;從出生那一刻起,就不斷的提醒這一套規則,這套由想像而建構出來的規則,也就是現在普遍的社會價值。
每一個人,其實都想過著「做自己想做的事」的生活,知、行合一的一致性原則在心理學上是個很普遍的認知,一旦長期做著與認知不同的事情,也就是想的跟做的不同,就會產生認知失調,而認知失調後所做的很有可能是「改變認知」,也就是說服自己,講難聽一點就是欺騙自己,隱藏的真實意願。
當然也有些人選擇保留認知而改變行動,這會非常困難。因為外界的眼光,改變行為的人會開始與體制產生隔閡,到最後孤身一人面對著世界。
佛洛伊德也提過,歸屬感在人與社會的關係仍是重要元素,即使再孤獨之人,也會因而感到痛苦,迫使大腦改變想法,轉換認知,繼續迎合社會,若不是有強大心智去克服,往往會趨向大眾的選擇,不外乎是因為我們相信跟隨這份「現實」會更輕鬆、更簡單,但同樣不代表這是對的。

我們需要活在體制中嗎

任何事情都有雙面刃,體制的建立也有相應的好處,客觀來說,社會更為穩定,整體結構不易更動,容易管理、控制。大家有著一致的目標與價值,也較不易發生衝突。
然而壞處也顯而易見,思考呈現扁平化,缺乏靈活性,一旦體制內開始出問題,沒有及時探討原因與嘗試修補、解決問題,只會走向越來越偏離初衷的未來,然後等待推翻後下一個填補進來的新制度。
而已經握有權力的企業家們,一直以來都樂於維持權力這件事,因此創造了一個較能穩固自己優勢的規則,雖企業內也有興衰輪轉,但整體結構仍是由最頂端的1%握有大部分份額的財富,他們大部分也參與了政治,資本與權力掛鉤在一起,且隨著時間流逝,整體狀況只會越來越糟。
我認為體制的誕生初期皆有部分是有很好的初衷,資本主義的誕生增加了生產量,物質生活開始富足,但卻忽略了基本的人生哲學,人類到底試圖追求怎樣的人生?若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怎麼確定物質富足是唯一的目標?
人生如此短暫,這個體制內的我們,像機械式一般的生活,從教育端開始,告訴我們依照標準時間早八晚四,出了社會就能直接接軌;告訴我們該讀什麼,因為考試會考;告訴我們該選什麼科系,因為能出人頭地、年薪百萬、財富自由;或是努力嘗試成為那前端的1%。
只是,不知背後的哲學思想,這種看似安穩、每個人目標一致的社會,這個目標會是我們認可的生存意義嗎?這得由個人去定義了。

對價值一無所知

我們也確實得到解答,世界公開的承認了這個系統,這個社會,對最重要的東西一無所知。剝去集體錯覺建構的價值觀下,我們不知道正在追求的事物背後是為了什麼,不知道為什麼而這麼做,不知道人生的意義,更不知道該如何幸福、把生活過得好、過的快樂。
什麼是快樂?真正的快樂在於:客觀條件與主觀期望是否相符,也就是對應著集體錯覺中,作者提到的「誠」。而我們的主觀期望卻大量受到媒體、廣告操作,出自於非自願,迫使我們產生假象的期望。
你的夢想並不是你的夢想,而是被操弄的集體錯覺,所建築出的期望。

寧願活在假象中

為何選擇打不破這個虛假價值觀?去追求對自我真正有價值的?
我認為有幾個原因:
第一,我們相信著這一份現實
此秩序已深深烙印在腦中,成為一個固定的框架,難以打破,即使知道了背後的事實又能如何?此體系存在於人與人的思想之中,是難以扯斷的線、更無法抽離,不僅是體制,還有好多都是因為互相相信而建構出來的東西,如錢、國家、法律等等,皆是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 的概念,若某天人類突然都醒悟了,了解體制修正的重要性,整個體制才會將壞處剔除,只是沒有人知道那天何時到來。
第二,若單純相信著這份現實,可能對我們來說更簡單、更輕鬆
我們的大腦並不喜歡太耗能的事情,持續思考會消耗過多能量,大腦的認知有上限,專注力也有限,在《快思慢想》一書中也提到,我們對於認知處理有兩種思考方式,我們通常習慣使用最輕鬆的方式去應付平常的事物,也就是系統一,除非是遇到過於困難、複雜的情況才會使用系統二,系統二非常耗能,需要大量專注與能量,這也是我們習慣用簡單的方式去看待事情的原因。因此在思考人生的價值這類問題,也可能草草帶過,並不想花費力氣去處理這種哲學問題,把能量留給怎麼做好工作,怎麼應付同事、老闆這類的問題,或許更符合現實。
第三,想改變,但個人的力量太薄弱
一定也有許多人了解到資本體系的弊端,「我也覺得這有問題,但我也不能拿這體制怎麼樣。」確實,以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改變什麼的,但就因為這樣,才會需要反過來利用集體思考的力量,來改變社會,每個人都開始思考,就是改變的第一步。
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培曾說,研究存在主義哲學中的意義,是「面對朝著標準化群眾社會的洪流,仍能奮力喚起個人去過真誠、不偽的生活。」再次呼應了《集體錯覺》中,所提到的核心,「誠」。

真正的價值

那麼,願意正視自己內心的意願後,如何建立自己的價值觀,而非從眾?這又帶給自身什麼好處?
先談談一些方法,首先必須進行獨立思考,你或許很常聽到這個名詞,但卻不知道如何使用,或是到底具有何意義。《原則》一書中提到了,獨立思考包含三個部分,一是你想要什麼,二是事實是什麼,三是面對現實,如何達成自己願望。在這裡我會理解為「順著體系去努力實現你想做的,並且嘗試去改變。」
蘇格拉底雖有極大智慧與勇氣,他渴望真理,卻也敵不過其他人的排斥,導致最後慘遭判死刑、服毒死亡。很多當代的偉人皆是懷才不遇,在該時代收到批評與折磨,因此一個人要與體系硬衝是極其困難的,順應體系來做改變或許會是比較好的行動依據。
再者,只有單一思維是極度危險的,《反直覺思考》與《底層邏輯》中皆提到了開放性思維的重要性,同時能握有全然相反的兩種觀念,還能正常的行事,是一流的智慧。
在面對既定的社會印象時,不受限於固定的思維,轉為使用開放性的選項,拉開框架,也有助於不受集體錯覺的誤導與影響。一旦能夠正視自己真正的價值判斷,就能更確信的做出相應決定,而非盲從、跟隨大眾的集體錯覺。

結論

即使我們了解了,資本家利用體制、集體錯覺的操弄,來達成鞏固權力,集體錯覺深深影響了我們的一生,也知道如何以破除錯覺,以獨立思考、開放思維去看待、思索自己的真正價值,自身依附著體制是可以嘗試自己做出改變,但光靠少數人自知,是不可能破壞這個龐大的集體錯覺的。
要問現在是否有機會改變、修正資本體系的弊端,或是否能改變社會的價值觀,以目前觀察,我認為仍是抱持否定的答案,只要是已知存有漏洞的體系,都應該值得我們去思考、修補,任何極端思想皆存在巨大的潛在問題。
若是連想都不想,我們將是下一代、下下一代......的加害者,我們明知道問題所在,卻持續傳遞給後代錯誤的價值,導致人類整體利益被體制所牽拖,這並不是智慧的選擇、更不是正確的決策,只能從我們自身反思,才有機會真正打破錯覺,人類才會走向真正過得更好的生活。
喜歡本篇的內容,歡迎點讚、留言、分享、小額贊助
若有其他想法與觀點,也歡迎留言一同討論。
隨手閱起,讓思維躍起。 閱起,我們下次見。
閱起|書評|寫作
追蹤IG帳號、閱起方格子Blog,
不錯過新文章通知!
期待與你/妳的互動 :)
28會員
13內容數
沖杯咖啡、沏杯茶,一起閱起一本好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資訊瘦身運動資訊瘦身,拎回從指縫中逃走的時間。
Thumbnail
avatar
Saraha
2024-06-19
『 來台30年的韓國阿姨開的小店- 知本家韓式料理、文創』這是一位從韓國來台30多年的阿姨開的小店,最初是在台北開店販售韓國明星相關商品(店內有很多喔),而後因為來台東玩後,從此愛上台東,尤其喜歡知本,所以決定要來這邊定居,於是在2022年決定開個店來賣一些韓國到地的家常料理。
Thumbnail
avatar
老爹威廉
2024-02-16
在成為大資本家的路上,有著什麼? 巴菲特從無名小子到美國大資本家之路心得 巴菲特從無名小子到美國大資本家之路心得 這次會想用一個超巨篇幅的文章與自己長大的回憶,去抒發對這本書感受,並與近期對世界的觀察做個反響,整本書因為考試,與一些生活中雜瑣的工作,大約在近一個月的時間才閱讀完,在略顯紛雜煩悶的工作,與閒散間交互寫下的心得與思考
Thumbnail
avatar
瑋德
2024-02-12
財富流沙盤 資本家覺察筆記(20230812)這次是一個很新的實驗主題——全員富二代的基層體驗。
Thumbnail
avatar
伊涅茲
2023-08-16
財富流沙盤 資本家覺察筆記(20210416)回顧你的人生,你都怎麼運用你的時間與體力呢?年輕的時候,我們以為金錢才是成本,想不到有很多機會跟活動,消耗的的不是金錢,而是我們的壽命。
Thumbnail
avatar
伊涅茲
2021-04-21
財富流沙盤 資本家覺察筆記(20210409)今天很突襲地帶了財富流桌遊去找朋友玩。
Thumbnail
avatar
伊涅茲
2021-04-16
財富流沙盤 資本家覺察筆記(20210327)在顯示生產者的應邀下,我們辦了一場全顯示生產者場財富流。
Thumbnail
avatar
伊涅茲
2021-03-27
財富流沙盤 資本家覺察筆記(20210313)今天終於玩到一場(純)生產者場,純生跟顯生的差異油然而生。
Thumbnail
avatar
伊涅茲
2021-03-13
財富流沙盤 資本家覺察筆記(20210228)每次參與的財富流遊戲都超乎預期,這場全投射者的財富流活動也是非常精彩
Thumbnail
avatar
伊涅茲
2021-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