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INPUT最高學習法》~克服資訊焦慮、學習有效率、增強記憶力的五大秘訣

2023/05/03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關於本書

這本書是《OUTPUT最高學以致用法》的 系列續作,作者樺澤紫苑是日本的精神科醫師,具有腦科學的專業,除了高達二十九本的著作外,數年來也在Youtube、臉書、等多管道持續每日寫作。要做到這麼高產,除了強大的輸出技能外,背後隱含著高效的學習能力,才能有取之不盡的豐富題材。
作者承襲前作的風格,運用其在腦科學的專業,告訴大家如何配合大腦的運作原理,達到高效的學習。學習是我們認識世界的過程管道不僅僅是看書也包含聆聽與觀察等多種感知世界的方式。本書介紹了80種高效學習方式,後續的段落將分享我學到了最重要的五件事。

輸入的三個基本法則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你是否也罹患「資訊焦慮」?總覺得錯過某些資訊將落後他人或喪失良機?
不諱言我也有這個症狀。但作者開篇即告訴我們,勇敢地捨棄不必要的資訊吧,無論是閱讀、講座等各種方式的學習,都要先設定好輸入的「方向」:也就是想達成的最終目的,還有輸出的「目標」:指的是過程中要做到的事項。
例如:方向若是出國留學,目標則可訂在多益450分。訂出方向與目標,我們就能掌握學習的關鍵在於英文能力,只要專注在這部分即可,其他與方向無關的資訊都可暫時忽略,有精準度的學習可將效率提升三十倍
輸入與輸出應該是一體兩面,除了可以有效運用外,也能強化記憶。此外就是專注,不管是「讀」、「聽」、「看」任由大腦放空,都不算輸入,應該集中注意力有意識地將情報輸入大腦
作者歸納出輸入的三個基本法則:
  1. 「集中注意力」才算輸入
  2. 「輸入」和「目標設定」並行
  3. 輸入與輸出為「一體兩面」

高效閱讀的方法

「閱讀」是學習的第一步,我很認同作者這個觀點,我認為看書是建構知識體系最輕鬆也是花費最少的方式,書本的內容通常是作者精煉後的系統化知識,比起網路、報章雜誌等碎片化資訊而言,更能幫我們在某個領域建立基礎框架,有了框架便能有脈絡地去補充其他更進階的知識,省時省力。
講到有效率的閱讀,我認為只要做到「看得懂」、「記得住」、「用得上」這三件事,便能算是有效率。
如何「看得懂」?要透過「精讀」打基礎。以前為了增加閱讀量,我學過許多速讀法,書是看完了,但卻有如囫圇吞棗,無法體會書本內涵。走了許多彎路才領悟一個道理,速讀、泛讀這些方法並非不好,而是要先有基礎,才容易理解書內的基本邏輯,速讀時思考才跟得上眼睛的速度。
此後,剛踏入陌生範疇,我會採用精讀的方式深入理解。閱讀的重點在「深入讀完」而非「快速讀完」或「讀得多」
如何「記得住」,以輸出為目的的輸入。寫閱讀心得是很好的輸出方式,只有經過輸出才能在腦中轉化為長期的記憶。 撰寫讀書心得除了能讓我梳理書本的內容,檢視輸出文章能否自圓其說來判斷自己是否做到精讀,也能讓我與既有的知識做連結,互相印證,加深印象。
如何「用得上」,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閱讀。學習不應只是為了自我滿足,而是要實際運用,為了確保用得上,先設立要解決的問題再閱讀吧。當問題得到解決就能確實感受到學習帶來的成長。

高效率的聆聽技巧

如何讓聆聽有效率,書中有幾個要點「接收非語言訊息」、「緊張感」、「有目的的聽」、「以提問為前提」、「專注力」
我個人最常忽略的是「非語言訊息」,意思是除語言內容之外的肢體、表情、動作等「視覺訊息」。還有聲音強弱、語調、抑揚頓挫等「聽覺訊息」。 參與現場演說、線下課程時,不要一昧埋頭寫筆記,應該緊抓講者每一個動態,這些非語言訊息能刺激我們的感官,讓大腦分泌多巴胺,使情報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來就是「緊張感」,根據心理學理論,「適度的緊張感可以使學習效率達到最佳」,上課或聽講座時,鼓起勇氣坐到前排,不僅可以更好捕捉非語言訊息,隨時會被點名的緊張感也能讓正腎上腺素分泌,增強記憶。
想想自己的學生時代,提早到教室就是為了搶最後幾排座位,不僅少了緊張感,也容易鬆懈喪失專注力,怎麼能期待多好的學習效果。

如何利用碎片化資訊

我一直很羨慕口才好的人,像是某些演講者隨口就是一個精彩故事,有些幽默風趣的朋友信手捻來都是梗。同時也好奇,為何那些Youtuber能有源源不絕的創意。事實上這些都是可以訓練的,秘訣就在有意識地收集情報。
情報來源可以透過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像是餐廳的必點美食、為何貓喜歡紙箱等。也可以在休閒娛樂中獲取,例如:電視節目的熱門話題、電影的感人情節等。看到情報的當下馬上做筆記當成自己的「第二大腦」用來累積創意與靈感
網路也是情報的一大來源,說是最大的資訊取得管道也不為過。但網路資訊固然方便,但要注意「正確性」與「客觀性」。 需要對資訊真偽抱持懷疑的態度仔細分辨,才不會誤用而貽笑大方。
碎片化的情報往往過於零散,必須經過梳理才能夠轉化為有用的知識。每隔一段時間,便將這些資料加以整理、分類、歸納就會激發意外的發現或孵化出新的靈感。所謂的發想就是情報與情報之間的組合和相乘
這部分引發我一些思考,收集情報的當下,並沒有具體的目的,僅是期盼未來哪天能用得上,這就不是有目的的輸入了啊?我的想法是,若是需要耗費時間專注地學習,應當以輸出實踐為前提。而收集情報則是著重在日常生活與休閒娛樂等鬆散的休息時段,讓時間利用產生最大的效益。

提高記憶力的秘訣

除了輸出之外,書中提到三個能增加記憶力的秘訣「精緻化」、「把握黃金時段」、「馬上輸出」。
所謂的「精緻化輸入」是指將單一資料透過圖像化、故事化、比喻、關聯、聯想等方式,讓形象與概念更加鮮明或是將雜亂的資料進一步分類整理成系統化的資訊,讓大腦更容易記憶。
例如:背英文單字取個諧音來做聯想。或是要記住一長串的數字,可以使用圖像化配合故事情節來記憶。此外,關聯也是很有用的技巧,比如常聽到的宮殿記憶法就是將情報與熟悉的空間做連結。
比起零散的資料,經過整理組合之後的系統化資訊,更容易利用也更好記憶。例如:心智圖、曼陀羅表都是很好的整理工具。
接著是把握黃金時段,作者提出「睡前的十五分鐘是記憶的黃金時間」顛覆我的認知,過往以為只有早上才是學習的最佳時刻。再者讓我訝異的是,運動也可謂是黃金時段,邊運動邊學習也能對記憶力有所幫助。
根據我用記憶法的經驗,包含圖像記憶、宮殿記憶等,的確能在短時間內記住大量資訊,但若久而不用,還是會隨時間而淡忘。
自從我開始撰寫閱讀筆記後,發現學到的知識能長久地被保存,甚至能靈活地提取應用,如同前述,真正能讓短期記憶化為長期記憶的關鍵,就是「馬上輸出」,這也是本書最重要的核心精神。

總結與心得

綜觀整本書80種輸入方法,無論何種管道、如何加深記憶,所有的概念濃縮成最重要的一句話,「以輸出為目的的輸入」
過去我對學習的想法是,多學總比不會好,搞不好哪天會用到。資訊焦慮帶給我很大的壓力,但人的精力有限,時間應該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 。本書的開頭再次提醒了我,應該以終為始,依照方向與目標挑選學習的內容,「讀對書」才是最基本的前提。
作者的兩本書《OUTPUT最高學以致用法》《INPUT最高學習法》所講述的觀念是環環相扣的,輸出重於輸入,比例應該是七比三,能夠學以致用才是最高效的學習方法
若想看更多「閱讀筆記」分享,歡迎到我們的臉書粉專「知識拼圖」按讚追蹤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菲力
菲力
菲力牛排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