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盯著日曆發楞產生一股怪異感;檢查日曆,也沒有發現什麼國定假日或國際節日,是咋了?頓一會兒才想起來,今天是星際大戰日 (Star Wars Day)!電影中有一句著名台詞:"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願原力與你同在),由於讀音相近 "May the fourth"(五月第四天)的超爛諧音哏。
那不如就趁這個機會教大家古北歐語 (Old Norse) 的「願原力與你同在」要怎麼講吧!
首先是 "may"(願‥)。從熟悉的中文開始理解;中文中表達「可能性」的詞彙看起來很多,但在日常語言使用情境上卻沒什麼明顯差異:可能、或許、也許、大概…我不太確定是不是通俗用法不精準,但總之在英語中表達可能性的詞彙也很多,但意義多少有差異。
英語中表達「可能性」的常見詞彙有 possible、probable、likely、may;在中文翻譯下常常全部化為「可能」;但其實它們各有各的使用時機與規範。possible 用在只要「不是不可能就是可能」的一切情況。probable 用在不只有可能,而且是非常有可能!表達出說話者對於可能之事的信心超過五成。
likely 自由度高多了,信心程度視語境而定。最後,may 規則上只能放在句首表達「可能性」,後來作為祝福語開頭(其他像是:wish、hope),但我不知道這是怎麼演變的;古北歐語中沒有這種使用習慣。
等一下,大家先別走啊!我不是來教英文的,讓我們回到古北歐語。雖然 may 是英語詞彙,但是它也是非常古老的詞彙;是少數能追溯到原始印歐語 (Proto-Indo-European) 念起來還差不多的字:"megʰ-"。
印歐語族底下其他語言系譜也有對應詞,長得差不多一樣冰淇淋。原始日耳曼語 (Proto-Germanic):「maganą」。古英語 (Old English):"magan"。古北歐語則是 "mega"。更神奇的是,它表達出的意義也沒走鐘,都在說可能性或能力。
快結束了!再來只差詞性變化。"mega" 是第一人稱現在式,要合乎「願原力與你同在」的話,這個「願」的對象應該是「原力與你同在」這件事,而非「你」;應採第三人稱現在式——"megi"。
第一個字是最難翻譯的,再來就簡單多了喲!首先,古北歐語中有個詞源接近的字是 "fors",卻是瀑布的意思,與「原力」差遠了。
所以建議使用另一個詞彙至少在語意接近那種感覺:"fjölkynngi"——意思是古老的魔法、巫術、秘法之類的大捆包——這是一個複合名詞,由 "fjöl-" 與 "kynngi" 組合成。前者是前綴,用來描述後面接的東西「很多」,後者是「魔法、神秘之物」的意思;因而,這個詞彙不會有複數型態,不然會太多(不是)。
一樣別忘了詞性變化。這個寫法是「非指定名詞」。由於中文的指定變化不外乎「這個」、「那個」,不像阿美族還有「那~個」,還是用英文說明比較好懂。
英語說「那裏有一隻狂戰士」(There is a berserker),就是非指定,指定的說法是「那裏有『那』隻狂戰士」(There is the berserker)。因為英語結構簡單好懂,但是古北歐語中指定與非指定會有名詞本身的變化。
回到翻譯,畢竟我們要談的不是隨便哪個 "a force",是要會與你同在的那個原力;因此,變化為指定代名詞為 "fjölkynngin"。
古北歐語中沒有這麼方便的 be-動詞,但 "be with" 的意思還是殼蟻改寫——fylgja——這個詞彙殼蟻是動詞也殼蟻是名詞,作為名詞的意思是「交情、夥伴關係」;這裡則應理解為動詞更適切,是「陪伴、追隨」的意思。
然後呢?沒錯~要記得詞性變化。在「願原力與你同在」中,那個「與_同在」我認為應該理解成不定詞。好,接下我是不是又要開始上英文課…殼蟻不要嗎?
簡單說就好;英語的不定詞最常見的是 "to‥" ,英語會將 to 與動詞原形組合成不定詞片語(像是 "to go"),這是因為英文對大家很友善,不是所有語言中的詞性變化都這麼好搞定。真的不是英文課,我們不用涉入太深,先這樣。所以,"fylgja" 的不定詞狀態是長什麼樣子呢?一模一樣!感謝奧丁。
剩下「你」,這是我最喜歡的部分了。大家學英文的時候,比較複雜會需要特別記的名詞變化就是「主詞」了吧?古北歐語的主詞變化跟英語 87% 像。古北歐語的 you 是 "þú"。如果是受格呢?再一次地,英語對大家很好,還是 you!Only "you"!而 "þú" 則會變化為 "þik"。全劇終!
感謝大家陪伴讀到這裡,最後我們終於能將「願原力與你同在」翻譯為古北歐語,即 "Megi fjölkynngin fylgia þik"。再加碼以維京時代的盧恩文字書寫為:"ᛘᛅᚴᛁ᛫ᚠᛁᚯᛚᚴᚢᚾᚴᛁᚾ᛫ᚠᚢᛚᚴᛁᛅ᛫ᚦᛁᚴ"。雖然我有信心這個翻譯應該很殼蟻,但我沒有信心曾經有任何維京人說過這句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