鎔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找一篇文章說明「鎔裁」的過程。
所謂鎔裁,《文心》謂:「規範本體謂之鎔,剪截浮詞謂之裁」。意思很明確,主要講文辭剪裁,只有經過精心剪裁,文章才精練,故說「裁則蕪穢不生」。寫文章如果片面追求文辭的華美,表現辭藻的豐富,就會放衍鋪陳,一兩句話便可說清楚的要說一大篇,尤其是文學作品中,為了誇張描寫,就要排比形容,甚至同一詞語,反覆出現,諸如此類,正是由於「委心逐辭」,因而「異端叢至,駢贅必多」。
1.尊顯漢室者
史記:「楚兵已破於定陶、懷王死,從盱台之彭城,并項羽呂臣軍自將之…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此段文字,漢書悉予刪省,徐復觀曰:「劉邦既假『為義帝發喪』之名以攻項羽,則對懷王防嫌項羽的情形,應盡可能地以掩覆。」又云:「將『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的坐次一段,完全刪掉,因為在這一坐次中,以『項王項伯東嚮坐』為最尊,『亞父南嚮坐』次之,『沛公北嚮坐』乃屈居人臣北面之位,在班氏看來,這是很不光榮的,所以非加隱瞞不可。」
2.改紀為傳者
以史記立項羽本紀、漢書改為傳,係出於史觀及撰述精神所致。司馬遷以亡秦之功歸項羽,意在凸顯歷史之真實,特立其歷史之地位。而班氏意在尊漢,歸亡秦之功於劉邦,而傳項羽,以呈現其過度之地位。此為仁智之見,無庸駁辭也。
3.因所據史料不同而改者
史記言項、王徙義帝長沙在分封諸王之後,而漢書移於分封諸王前,史記寫項王陰侈擊殺義帝在漢之元年四月,漢書改漢之二年,此或以所據史料不同而改時改年。
4.為詳確史實、而增敘人與事者
漢書敘事非止刪改史文,移易史事而己,而實有增寫史文,顯豁人事者。如:
史記:「項梁自號為武信君,居數月,引兵攻亢父,與齊田榮司馬龍且軍捄東阿。」
漢書於「攻亢父」下增述一段文字,使後起之史事,不覺突兀,能知本末也。「初,章邯既殺齊王田儋於臨,田假復自立為齊王,儋弟榮走保東阿。章邯追圍之,梁引兵。」此為史事之張本;背景之描述也。
5.句為求簡勁而改者(為鍛句而改者)
此有承上省略,避其繁複者。
史記:「乃教籍以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漢書:「乃教以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
漢書承上省略賓語「籍」,亦避免與下籍字繁複,句自較簡省。
幾凡史記之虛詞可省者,班氏每予去之。蓋虛字能行文氣,摹神情,班氏之敘事以簡要為主,故言詞精鍊,辭氣凝聚,不以虛詞為貴也。事實而言,班氏非欲悉去史記虛詞助字。不刪之例,處處可見,至有增史記之虛詞。如史記:「何興之暴也?」漢書增為:「何其興之暴也。」增「其」字由疑問詞,變為歎詞。
6.為求合情理而改字(因鍊字而改者)
史記:「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
漢書改「豈敢」為「巨能」。「豈敢」為意怯而不敢也,辭氣語意極重。唯以「豈敢」字謂「大破秦軍」、「抗秦率二十餘萬人」之項羽,豈合情理乎?改「巨能」辭氣較平和,切合實情。
總上所述,班氏之於史文,有以撰述態度精神而改之,有以整齊其體例而變易,或因取捨史料之不同,或補史記之疏陋,糾正其誤失,而予以更刪。在敘事上,或刪移史事,或改句更詞,以文學觀點不同,才質習氣有異,一重刻畫描摹,力求深刻,詞氣疏宕雄奇,一主陳述史事,務求簡要,詞氣一改為嚴整凝鍊。遣詞造句上,一發語宏肆奔放,而富有情致,一出詞,平實直遂,而溫雅蘊藉。
因此文學必須精練,要反覆推敲修改,做到「句有可削,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就像《登徒子好色賦》中說的「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恰到好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蔡老師私塾開課相關訊息、學生教師卡、學生表現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我們的社會充滿矛盾與危機:環境破壞、社會不平等、心靈空虛……這些問題看似分散,實則有一個共同的根源——教育。過去的教育塑造了現在的人類社會,而現在的教育仍然延續著那些導致問題的模式。如果我們無法打破這種循環,未來只會是過去的重演。因此,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就應該果斷地拋棄舊有的教育內容,重新構建面向
最近有不少人在討論 Threads(脆)可能改變演算法的事情,甚至因此感到焦慮,開始瘋狂發文或互相關注。對我來說,這件事並不值得擔心,尤其是對於像我們這樣專注於推廣學術內容的創作者來說,演算法的改變並不會帶來太大的影響,原因如下: ▋ 我為什麼不擔心 Threads 演算法改變? 1.
Thumbnail
有時候回顧我部落格的文章,發現往往自己嘔心瀝血之作點閱數少的可憐... 反而隨意寫、在我眼中跟個版廢文沒兩樣的作品點閱率很高,一直感到很疑惑。我想知道怎樣的文章受讀者喜愛? 搜尋引擎又會推薦給讀者什麼樣子的文章?
Thumbnail
項羽有知識、有文化、又是戰功彪炳的百戰百勝,劉邦顯然比較土俗,既不學識淵博、也沒什麼文化底蘊,更不用說每戰必敗、每次都只有落荒而逃的份。究竟這樣的懸殊實力與背景,劉邦要如何扳倒項羽呢? 他認為若是要打贏項羽,絕對要好好發揮劉邦的強項,問題是劉邦沒有強項啊! 張良卻說:「有啊!劉邦的強項就是...」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城市中常見的榕樹,其實藏著許多有趣的知識。而想輕鬆體會榕樹之美,來場「榕城」之旅絕對是個好選擇。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關於包含又稱「書經」的《尚書》在內的漢代經學,被冠上「古文」跟「今文」之分,正是從尚書這套書才開始這樣的用法。 史記儒林傳說:「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 關於史記儒林傳這段話, 其中: 「孔氏」是孔子的後世子孫,漢初魯恭王破壞孔子宅,從孔宅牆壁得到一批古文寫成的文獻,這
Thumbnail
最近,「姨媽內力」美語補習班分享一位虎媽為子女設計的每日行程,遭到炎上。當然,如果孩子是超人,承受得起這種高壓訓練,我也無話可說。但身為教育工作者,不應該推崇並公開讚揚這種極端「可望而不可及」的學習方式,應該為學生和家長樹立一個「可望而可及」的目標。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我們的社會充滿矛盾與危機:環境破壞、社會不平等、心靈空虛……這些問題看似分散,實則有一個共同的根源——教育。過去的教育塑造了現在的人類社會,而現在的教育仍然延續著那些導致問題的模式。如果我們無法打破這種循環,未來只會是過去的重演。因此,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就應該果斷地拋棄舊有的教育內容,重新構建面向
最近有不少人在討論 Threads(脆)可能改變演算法的事情,甚至因此感到焦慮,開始瘋狂發文或互相關注。對我來說,這件事並不值得擔心,尤其是對於像我們這樣專注於推廣學術內容的創作者來說,演算法的改變並不會帶來太大的影響,原因如下: ▋ 我為什麼不擔心 Threads 演算法改變? 1.
Thumbnail
有時候回顧我部落格的文章,發現往往自己嘔心瀝血之作點閱數少的可憐... 反而隨意寫、在我眼中跟個版廢文沒兩樣的作品點閱率很高,一直感到很疑惑。我想知道怎樣的文章受讀者喜愛? 搜尋引擎又會推薦給讀者什麼樣子的文章?
Thumbnail
項羽有知識、有文化、又是戰功彪炳的百戰百勝,劉邦顯然比較土俗,既不學識淵博、也沒什麼文化底蘊,更不用說每戰必敗、每次都只有落荒而逃的份。究竟這樣的懸殊實力與背景,劉邦要如何扳倒項羽呢? 他認為若是要打贏項羽,絕對要好好發揮劉邦的強項,問題是劉邦沒有強項啊! 張良卻說:「有啊!劉邦的強項就是...」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城市中常見的榕樹,其實藏著許多有趣的知識。而想輕鬆體會榕樹之美,來場「榕城」之旅絕對是個好選擇。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關於包含又稱「書經」的《尚書》在內的漢代經學,被冠上「古文」跟「今文」之分,正是從尚書這套書才開始這樣的用法。 史記儒林傳說:「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 關於史記儒林傳這段話, 其中: 「孔氏」是孔子的後世子孫,漢初魯恭王破壞孔子宅,從孔宅牆壁得到一批古文寫成的文獻,這
Thumbnail
最近,「姨媽內力」美語補習班分享一位虎媽為子女設計的每日行程,遭到炎上。當然,如果孩子是超人,承受得起這種高壓訓練,我也無話可說。但身為教育工作者,不應該推崇並公開讚揚這種極端「可望而不可及」的學習方式,應該為學生和家長樹立一個「可望而可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