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對小朋友的影響其實是很大的喲!如何自然培養孩子的第二天性?以下有篇小文章和大家分享!
在泰國與緬甸附近的東南亞海域上,有一群「海上吉普西」人,他們以船為家,生老病死都在水面上,孩子不會爬就先會游泳。他們的孩子可以不戴任何潛水器具,潛入三十呎深的海底去取海參、干貝,蘇碌人(Sulu)更可以潛到七十五呎深的海底去取珍珠。他們至海底取小貝如探囊取物,毫不費力,不像我們在海水中,因光的折射,看不清楚東西。
瑞典的研究者發現,這些人學會把心跳減慢,使他們在水裡的時間可以比常人多兩倍,最厲害的是他們可以調整眼睛的水晶體,增加光的折射,也可控制瞳孔大小,看見海底的東西。
實驗者在陸地上檢查他們的眼睛時,發現跟其他人沒有兩樣,但是在海底讓這些孩子看撲克牌時,發現他們比歐洲孩子的正確率高了兩倍。過去我們都認為瞳孔的收縮是反射反應,由神經系統控制的;最近的研究發現:這個能力並非基因上的關係,因為研究者成功的訓練了瑞典孩子在水裡也能做到22%的收縮。我們完全沒想到環境竟然可以改變生理的控制。
這個報告令人震驚,但是細想一下就覺得理所當然。人是「環境」和「基因」交互作用的產物,為了生存,人類不斷改變自己以適應外界環境,當然,有智慧的人也不斷改變環境來使自己過得更舒服,因此,文化就變成了「第二天性」(Second Nature);一個文化中的行為,會變成這個文化中孩子的天性,使孩子做出這個行為而不自覺。
看到這篇報告,我反省我們給了孩子什麼樣的文化?他們的大腦會因為每天看到立法院打架、街頭討債追殺而改變嗎?
最近,某報紙副刊的家庭版登了一篇短文,大意說她家廁所的衛生紙、擦手紙都是來自她先生的公司,拿公家東西回家用已是現行的社會文化,她公公也是如此,沒什麼不對。這篇文章登出來後,令我擔憂,一個孩子生長在這種是非不明、公私不分的環境裡,將來長大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假如對這些不對的行為,大家都睜隻眼閉隻眼,以後這種社會文化就成為我們孩子的價值觀,也難怪把「國庫通家庫」視為理所當然了。
近幾年來,神經科學對教育最大的貢獻,就是發現大腦的可塑性是終身的。人終其一生不停的因外界需求而改變大腦神經的連接,連八十歲老人海馬迴的神經細胞都能再生,這些發現對教育工作者是很大的鼓舞,它讓我們知道:好好教育孩子可以改變他們天生的設定。
另一方面,看到海上吉普西人的孩子可以控制自己的心跳、水晶體及瞳孔,我們不免擔心:不良的社會文化經由電視等媒體,每天不斷播放打架、兇殺、命案現場等,將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所以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是絕對必要的。
摘自國語日報96.1.30 第12版
最近有好幾個研究都發現:「閱讀」和「運動」是促使神經活化,增進學習效果,預防老化最好的方法。現在放寒假了,希望父母親能關掉電視,多陪孩子閱讀與運動。閱讀與運動必須成為一股社會風氣,才能變成孩子良好的第二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