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威廉‧戴蒙》,他提到動機是很重要的學習要素,大部分成人談論的動機,
通常都是 透過考試,或考上某個大學等短期動機。但是,研究顯示,如果沒有更大的「目的」 存在,
短期目標和動機通常會徒勞無功,而且很快就會在毫無方向的活動中消耗殆盡。
目的,是一種很特別的目標,和一般短期,立即性的目標不同。目標,是達到目的的手段。
人每天有千百個目標,享受一本好書,看一場電影,買一份好禮物,但目的是一種遙遠的長期目標,
是一個你想去的方向,你的一生想往哪裡去?你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目的必須是有意義的,長期的,對這個世界或其他人有幫助的目標。有了目的你會開始安排各種目標,
讓自己一步步 達到那個目的。而不管是目標還是目的,在那之前有一種東西很重要,那就是願意學習的「 學習動機」。
有時父母要學習的是「對待小孩時,必須讓自己成為一個小孩,將自己放在小孩子的角色中」。
父母曾經是小孩,也曾經是學習者,漸漸長大之後,會發現過去有一些東西不太對,
被對待的方式是有問題的。知道不舒服但卻仍這麼長大,但重點是,我們仍對自己不滿意。
但是,直到我們當了父母似乎也沒有時間探究問題到底出在哪裡?然後只能用著過去的經驗複製貼上在孩子的模式上,
或者再收集更多可以使孩子更好的方法然後囫圇吞棗一併用上。不過, 會有一種感覺是虛無且不踏實的,因為那質疑仍在...
「這樣好嗎?」「這樣對嗎?」我不這麼 要求「孩子會不會學不好?
「我不這麼做是不是就是個不負責任的父母」?所以...問題
的本身似乎仍出在父母身上,雖然當了父母但仍有著孩子一般的恐懼,原來只是身軀長大,
那一顆害怕擔憂與恐懼的心仍如孩子一樣。
【你害怕什麼?所以才這麼要求】
怕孩子不夠好,所以要要求;怕給的不夠多,所以給很多?. ..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想最終還是要回歸自己身上問問自己,是否自己仍不認識自己?所以恐懼好多....。
學習最大的目地是什麼?要怎麼設定目標才對?爸爸媽媽在開放較教育的概念裡仍懵懵懂懂 ,
以為送到開放教育的環境裡就是開放了?這...只對了一半。其實還要再深入地問問自己,
送到開放教育的環境裡,動機所謂何來?就像有的爸爸媽媽將孩子放到共學團裡卻仍要求著老師如家教一般的要求課業,
眼睛盯著的、心裡在意的仍是成績高低?那麼,這何須煞費苦心?
爸爸媽媽仍會時不時的給開放教育裡的老師一個建議「是不是應該要把筆劃教好,要不然到國小會很辛苦?會跟不上?」
或者,陪伴閱讀時總是企圖地去考考孩子,認不認識覺得應該要認識的字,而不是將目的放在陪伴與享受閱讀裡?
太多的疑問到底出在哪裡?是孩子真的不行?還是自己的內在衝突太大?
我想,這個問題是個真正要正視的功課! 做個好父母是理所當然的,
但必須做個好父母,意味著自己的內在必須在沒有衝突、恐懼和焦慮中,你必須是個整體,
你內在絕不能是分裂的,你必須保持完整。 而什麼是完整?簡單的說,問問自己的動機。
想要什麼樣的孩子?想要有 著批判思考、探索、邏輯思維就得在開放教育下
接受環境的洗禮與等待他自己成熟,所以需要時間與信任;
想要孩子要能夠在團體當中侃侃而談、 可以發與分享,那麼就得在開放教育底下有這樣鍛鍊的機會。
可是,如 果想要這樣,就得承擔著孩子在尚未學習完成時有著模糊且需要自己去釐清找答案的過程,
也得接受孩子在班級裡可能展現著自主的狀態,或許可能會被貼標籤,也不按常理出牌的結果;
相反的,如果要孩子,總是很乖的接受指令,不要有太多意見,那麼體制內期望的傳統教育則很安全,
但不要常常批判孩子沒有創意,或只做安全的事,或常常怪他依賴成性,沒有指令就不會做事....。
另外,在傳統教育下的孩子幼兒學齡前期將大部分時間訓練著寫字拼音,到國小一年級自然能成為佼佼者,
但有可能在更高年級之後會產生停滯,若能接受也可以叫做完整與「一致」;
在開放教育下的孩子,探索與問題解決的時間需要等待,語文學習則只需要陪伴閱讀養成習慣,
那你可能得接受上小一會有一段過渡期,如果可以接受,那麼這也就是不分裂。
你害怕什麼?所以才要這麼要求?總有恐懼,所以才會沒辦法完整與一致。
害怕這樣?也害怕那樣?想要這樣,卻無法接受變成那樣?所以一顆心總是複雜的。
我記得,在我的孩子還小的時候,這一顆心也曾經作亂過。
但很短,很快我就釐清楚我要什 麼,我要去到哪個方向。
因此陪伴閱讀變成是不二法門,只陪伴不問收穫,所以輕鬆也不輕鬆。
因為孩子每天要求你讀書給他聽,一步一腳印的每天陪伴算是不輕鬆;
但漸漸地到國小只簽聯絡簿,關心狀況,不陪寫功課,不教筆畫,不聽寫考試,不擦作業簿,不給評量,
不在意字體..不 補習直到他升大學...算是輕鬆。
或許跟其他父母比起來課業上我算個不太盡責的父母,
但我練習 著刻意不負責,那是帶著覺知的意識。問我得到什麼?那可多著呢!
最大的收穫就是我知道這一 條路我不分裂。
我想,爸爸媽媽得好好問自己,你要什麼。
每一個動機所為何來?會不會自己太用力、太用 心而忘了那初始的目的與初衷。
一個用心的父母有時得把覺知放到自己身上去關愛自己,
當內在有衝突自己不舒服,就得回到內在去參透自己,與問問自己。
你必須看見本來的樣子,愛自己本來的樣子,接納自己本來的樣子,而這是你自己可以做到的。
之後無論你做什麼,對小孩都會是 完美的,而小孩會忠實的回應你。
但如果你內在不和諧,你可能會做些努力,但你只是做做樣子 、假裝,做出某些行動,但是不會有任何成果的。
小孩會成為你內在的樣子,你騙不了小孩,但你必須轉化自己,才可能對小孩創造奇蹟,並看見孩子自己去創造奇蹟。
關於語文學習,都是爸爸媽媽會卡關的地方,有時候數學也是。
但我想卡關的往往不是那語 文本身,而是自己內在衝突產生的結果。
孩子只要是一般的認知在正常發展內,大人要做的只有信任和放手,然後陪伴,
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未來能夠發展的領域,太用力只會變成太干擾,
最後你只能依靠補習。我們的畢業校友愈來愈大,他們會不斷地告訴你,
我們以前也沒有像他們這樣學,而我們現在也不差。 上週在辦樹科大心智整合迎新活動時,
這四個畢業校友在高雄農場合拍了一張照片,他們 優秀,他們小時候也都曾經過過渡期,
現在這照片中的校友都長得好(不指樣貌外表)、都在對得起自己中去發展他們自己,
他們懂得關愛,也在好的品格中成為他們自己。而往前推在同樣是學齡前期的時候,
家長是全然的信任和走在這條路上的。
以下分享的這篇文章「不崩壞孩子的書寫 興趣」這篇文章是以前就寫過的。
在此28期特輯中分享給恐懼的大人們。
【不崩壞孩子的書寫興趣】
兩個小孩喜歡寫字。 常常看到下課時間就窩著了。 有時在白色桌子,有時趴在地板,有時在午安故事區。
這模樣除了可愛,還看到負責,雖然回家功課有時簡單到只有兩個字。 當然還有認真,最重要的是我還看到〝很有興趣〞。
今天透著玻璃看的這畫面,我看到很多東西與感覺。 這有一些重點,應該好好的來說一說。
有些爸爸媽媽還停留在過去的概念,「寫字應該要寫很多才像作業」、「寫字應該從簡單的字按步就班的練習」、
「寫字的順序(筆順)一定要對」..還會有很多 的擔心,「筆順不對怎麼辦?」
「寫字歪歪扭扭怎麼辦?」「根本超出格子外了?」「作業這麼少? 以後學得會嗎?」....
當然不只爸爸媽媽停留在過去的概念,有些園所也被爸爸媽媽的擔憂牽制了,「
不給家長會不開心」、「給太少家長就跑掉了」「不給...就...」...所以大家都這麼認'為『才是對的』。
不過若是這樣,就很難會看到孩子「很有興趣」。或持續的將「很有興趣呈現出來」。
所以關於讀寫萌發,或全語文的概念,家長們就得再好好練練功了。
孩子自然的學習閱讀及書寫 的技巧,就像學習聽話、說話、走路、游泳以及其他生活中的技巧一樣-
是透過有意義地參與在特定活 動中自然習得的。所有學習者(不論任何年齡),都不會對一個目標不清楚的學習情境發生太大興趣。
所以常常看到孩子為了一堆作業傷腦筋時,我想興趣的消逝也是必然的。 從心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與讀寫萌發研究,
揭示了一些全語言的關鍵要素,是應該先去留意與了解的。
關鍵一
就是比如說讓幼兒被一個充滿語言文字的環境所包圍,所以孩子在蒲公英就像是投入在語言及 文字的地方,
當他們學習時,就會自動自發地反覆練習他們學習的語文與事物,他們經常與成人或其 他小孩用許多不同的方式互動、溝通,
這些方式包括說話、閱讀,以及書寫。而這些小班進來就開始 了。
關鍵二,
要在環境中提供各種語言的機會與資源。如果幼兒置身於一個充滿文字的環境,經常接觸有趣的圖書、閱讀及探究教材,
有許多各種不同形式的紙、鉛筆、鋼筆等文具讓他們自由運用,他們就 會反覆一再地使用這些材料,因為這些是隨手可得的。
是有趣的,也因為是幼兒主動的,而且希望有溝通的機會。希望能藉了解文字,使用文字來達成這樣的心願。
這跟爸爸媽媽去書局買部本來增量書寫是不一樣的。寫了孩子不反抗,也看到了書寫的量,安了心的表層意象,或許也潛藏著隱憂。
然後....
關鍵三
要重視有意義的溝通。當幼兒想要溝通時,他們就會集中注意力在溝通的主題上,
會關注從書中的文字、自己及他人的書寫內容上所發現的訊息,他們對於生活中的各種活動、問題、新發現、及事實充滿好奇。
當他們透過熟悉事物或閱讀了解世界,並以口頭及書面語言來表達他們所學習的事物 時,
他們便是一個尋求並建構有意義溝通的學習者。所以有時孩子愛閱讀想要不斷的問問題,或
許家長會煩躁,就會希望他們快點學會看字,就能夠自己主動展開閱讀,
所以會去買了簿本開始書寫,試 圖從〝書寫的量〞上來快速解決此問題...。其實閱讀需要累積也急不得。
關鍵四,
是成人要做溝通與正確的示範。老師 (成人)是一個不斷與幼兒溝通的語言促進者,
他提供時間與材料來引導幼兒傾聽他人、與他人說話。老師也示範閱讀及書寫的過程,
讓幼兒看到文字在溝通 的過程如何運作,而達成溝通的目的。例如當老師寫一封便條或通知單給家長時,
他會把這張便條紙或通知單的內容讀給小孩聽 ,孩子會看到老師在書寫經驗圖表中語言轉換成文字的過程,
每一個孩子都清楚地看到書面溝通的目的與功能。這時老師的正確 示範‧包含筆順的脈絡,
如何先後出現的語句技巧引導就極為重要 。就算孩子自己主動練習書寫時,會有順序不對的筆順問題,
孩子都能因為正確示範而有了視覺 精辨的思考,在日後當發展漸漸成熟時,
那錯誤的修整邏輯自然會出現。尤其在大腦整合的成熟 時經過教導與練習,很快就能學習對的方向與順序了。
因此大人在學齡前期要強調的是書寫的正 確示範,而不是不對就擦,擦了再寫的惡性循環過程來崩壞書寫興趣。
關鍵五
是接納幼兒是一個閱讀者及書寫者。老師有意義的、有目的的溝通,必須符合全語言的一個基本信念-『溝通是一個完整的事件。
如一個完整的故事、歌曲、童詩、訊息以及其他有意義的文字,都將成為學習閱讀的途徑。
如果幼兒在一個遊戲的情境裡,在一張紙上隨意的塗寫,這不會被視為是一 個完整的溝通。
但如果幼兒為了要寫下一個訊息給老師或同學,而運用一些文字,這些文字也都會被視為這位小作者完整而有意義的訊息。
最後的關鍵就是保持期待的態度,孩子們的讀寫發展,是在一個充滿接納與期待,正向鼓勵的環境下滋長的。
在讀寫的歷程裡,孩子們被允許以自己的方式探究或達成結論。當他們想藉由書面語言來溝通時,他們可自由的冒險。
當他們運用從書本上得知的一兩個字或詞,然後假裝讀完,或 他們也去仿寫文字時,他們的努力會獲得讚賞。
如此,他們主動的學習意願度就會提高。 不管是面對閱讀或書寫,要變成「很有興趣」或「保持下去」...那是怎麼發生的?
我想那絕對不會是買簿本來練習,以為很多就會有效而發生的。
有時孩子會大量的仿寫,這來自於主動的動機與冒險嘗試。仿寫的過程,視覺的自我追視能力是一種自然的動能、
雖然會有筆順不對且字型歪扭的狀態 ,但卻對孩子的圖像組織訓練師一個很大的幫助,大量仿寫的孩子,
對他們視覺精辨能力的提升是有 很大的幫助的。寫簡單的字如〝王〞,跟寫難的字〝國〞其實都是圖像,
模仿運用充滿著冒險嘗試的動機與意願。大人的等待與讚賞則很重要,
後續再經過正確的示範和允許錯誤的心理配套,就足夠。 未來在某個階段該對的、該順的、該漂亮的....就會發生。
很多該保持的學習意志,其實都是在很嚴肅的大人規範中才會發生,這就如我所講的,快樂學習必須來自於大人嚴肅的對待啊!
爸爸媽媽過 去的經驗,建議保留可保留的,那些會崩壞興趣的做法與眼光,該去掉就一定得去掉。
否則,那求救的家長絕對會是你喔!蒲公英的家長們,你們在共同教育成長中其實已經是個專業型的家長,
在某種程度上,當你們懂了,理解了這道理,你們必須把自己的角色定在家長朋友的老師,你們也是小小蒲公英喔!
您很重要,這個階段很多東西可以省去,不要花錢買簿本,大量陪伴閱讀,已足夠。
如果孩子很愛寫怎麼辦?那偶爾的鍛鍊書寫肌餓感是有必要的。
提前寫的比較多的孩子,未來 不見得比較厲害;寫得比較少的,前程也不見得毀敗。請安心吧!未來要寫的可多著了。
該思辨的,要清楚,
要有對的核心思考,去教導。
要堅定,相信孩子。
要hold住,面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