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接了一個專案合作,每週需要進辦公室一次,久違地以類似新員工的身分認識新同事們。
因為自由工作了將近一年半,合作夥伴也幾乎都是舊識,很久沒有需要認真社交的時候,發現我有點緊張、不知道該說些什麼,頓時覺得:「我(果然)是內向啊!但也表現得太不像出過社會的人了吧!」發現了還是羞澀不安的自己,責怪自己表現得不像一個「成熟的大人」。
從工作資歷看來或許我還是個小毛頭,但絕對不能說是新鮮人,年紀更是到了世俗覺得「該定下來」的時候。我以為的大人,態度禮貌、主動找話題製造互動,讓對方感到舒服地接話,並完美地結束對談,絕不讓場面尷尬冷掉。
早期我也曾做過功課,初次見面可以聊什麼內容、開什麼話題,對談過程有多少時間讓對方暢談、是他感到最舒服的比例,逼迫自己開口、壓抑想要填滿時間的心情,內化的程度,是我說不善於「社交」也不會被相信的程度。
但是,大人也不是只有這「一種樣子」吧?
一部分的我的大腦,認同一種「大人模板」:剛出社會的時候就是要虛心求教,把臉壓低、不被看見表情;有了一點收入和職位後,開始有資格起抬頭來指揮和指導別人,或者起碼和別人相處時,可以擁有「平起平坐」的自信和對待。這才是讓世界和平的大人。
這也是為什麼我還是會忍不住責怪自己不像個大人。但有另一部分的我並不認同。
另一部分、叛逆的我,承認自己大概無論到幾歲,都難以擺脫在陌生情境的羞澀感,練習不要想像別人也都認同那個「大人模板」,而覺得我的反應幼稚奇怪;接受自己永遠抓不到和別人相處的距離,而以等待對方踏出一步、才肯跟著踏出一步的互動策略。
練習不要被框架,為融入社會群體而努力的同時,也要長成活得舒服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