耘海裡的慢生活 | EP03. 人選之人造浪者 : 外在實相是內在世界的投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前陣子看完Netflix新影集「人選之人—造浪者」,我看得非常的過癮,感受到滿腔熱血,好像跟著故事情節,回到自己大學時代跑社團或很關心社運、學運的那些日子裡。
我還記得我大學的時候其實是一個蠻憤怒的青年,對某些社會議題或是政府的政策其實都蠻有自己的想法、標準和自己認可的意識形態。
只是我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自己,其實內心在能量層面對於世界應該是有很多的憤怒與不滿。
我覺得那些憤怒與不滿,以現在的眼光去梳理發現,是來自於,進入大學以後,開始閱讀和接觸到很多議題或事件,我才驚覺到,原來我過往所知道的和學到的東西實在太少了。因為畢竟台灣學生在大學以前都是不斷讀教科書和考試,真的是到了大學以後才有機會接觸多元的觀點、書籍或是史料。
舉例來說,我當時對歷史和社會學蠻有興趣的,但我是進入大學才發現,原來我們高中的教科書,說的都是同一種人、單一立場的觀點,像是我們大部分的歷史課本裡的故事通常都是以漢人本位的角度去論述各種戰爭或政策,這些課本其實非常缺少原住民和少數族群的聲音。
又例如,雖然大部分的台灣人都知道二二八事件,但我也是大學後開始接觸到不一樣的文本才發現,怎麼二二八事件在課本裡被描述得這麼輕描淡寫,然後不斷地閱讀、找資料、看很多影視作品才發現,其實一件事情背後有更多很重要也需要被看見的故事,所以當時我意識到這些之後,覺得很mind-blowing,就是覺得很震驚,學校和體制怎麼都沒有教導這一些我其實需要知道的事。
而當我不斷去挖掘這些故事和真相以後,我其實是很悲傷和憤怒的,悲傷的是我怎麼現在才看見、看清這些,憤怒的是,我覺得周圍的大人或整個社會欺騙了我、欺騙了我們年輕人。
而當時在接觸這些故事過程中,當然也看見很多社會中的不公不義,或是結構性與先天的不平等,然後這些人事物來到我的面前,我感受到自己內在那份悲憤是非常非常巨大的。
所以當時大學讀了四年,我整整憤怒了四年。但我印象深刻,除了憤怒以外,同時也有感覺到我的內心有一股很想要改變社會的渴望,想要為社會做一些什麼。而這份渴望,在看這部劇的過程中,我也都深深地從這些角色裡、這些黨工們的身上共振到。
後來隨著我畢業後離開台灣,就比較少機會接觸社會運動或議題。也是因緣際會下,藉由在國外生活的這幾年,漸漸地把自己的注意力從外在的事件,可能過往比較關注社會議題、政府政策、眾人之事等等,拉回到自己的內心感受,走上內觀的旅程。
那其實我這集的副標是:外在實相是內心世界的投射。我覺得這句話影響我很多,尤其是當我初期開始練習把自己的注意力從外在的社會議題,拉回自己內心感受時,算是給我很大很堅強的地基。
因為當我發現,儘管我離開了看不慣的地方或脫離這些不支持不認同的意識形態,但我內心還是莫名其妙覺得厭世,所以我後來梳理出一件事,這個厭世好像和我去到哪裡,被哪個政府執政或在哪個體系下生活工作其實沒有關係,就是這份厭世,是踏踏實實地來自我的內心,不是來自於外在的任何實像、任何人事物。
不斷梳理的過程中,也發現這份憤怒,其實根本就不是對社會、對外在的憤怒,而絕大部分都是我對我自己的。可能因為當時在青少年的階段,其實對生命是有很多的迷惘和困惑的,甚至也沒有很快樂,很常懷疑自己究竟能為社會真的貢獻些什麼嗎?
這句話外在實相是內心世界的投射,協助了我鬆動自己內在很大的一個糾結,因為我踏踏實實地認知到當時的憤怒,是我對自己的無能為力和無知感到憤怒。
當我看見這個真相以後,我透過好幾年的時間,慢慢地陪伴自己把力量拿回來,其實就是…允許自己想憤怒的時候憤怒,對那些還看不慣覺得不公平的事,就先讓自己無能為力吧,同時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但同時,在憤怒以後,用憤怒這份能量去做自己想做以及在每個階段能做到的事情。
對我而言,可能就只是單純地把自己的情緒和心情照顧好,可能是把自己該教的課教好、工作做好,把周圍的親密關係、人際關係照顧好,慢慢地把這些投射在外在的憤怒與不滿,拿回自己的中心,把這些憤怒的精力和時間有意識地開始優化自己的人生。
所以雖然我沒有過往那麼熱衷參與運動,或是像戲劇裡熱血地和團隊為了目標一起打拼,但我在看這部戲的時候,我依然會被震撼和感動,我想是因為我知道其實無論表象是什麼,我們所有人在做的事情以及背後的intention其實 都是一樣的,只是方法和位置不同。
而那個意圖和初衷就是我們都想要改變社會,讓社會更好;想要建立一個更友善更舒服的世界;想要讓每個人都可以安心做自己;想要讓世界有更多的愛,更少的對立;想要讓所有人的聲音,都值得被聽見。
對啊,所以我想說,其實愛台灣,或想要改變這個社會,方式有好多好多。
現階段的我,我會覺得我把自己的身心靈照顧好,活出自己靈魂的最高版本,有餘韻的時候,利用文字和聲音傳遞愛或是對生命的啟發和感動,讓更多人一起共振,這就是我這個階段,我可以做到同時也能夠改變社會的方式。
只是想分享看完這部戲,真的是滿滿的感動,也更提醒自己的那份初衷與熱情,然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只要我們初心不變,整個社會會因為你的一個善意的起心動念而更好。
那當我們的內在的意念聚焦於善意,投射出來的外境、外在實相,也會是滿滿的愛。「外在實相是內在世界的投射」,所以如果你也有一顆改變世界的心,那麼誠摯地邀請你,從自己的內在情緒、感受和頻率開始,當我們的內心提升了,我們都周圍實相也會因為我們心境的改變,而變得更美好。

✨如何找到我✨
🌷Instagram: Susan 海洋系能量療癒師 @souljourney_expansion https://pse.is/4xeref
🌷Facebook: Susan in Palau 在帛琉的靈魂旅程 https://pse.is/4xrmsf
🌷能量療癒預約:https://pse.is/4xl36e
Gmail ✉️:susantsai1014@gmail.com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會員
4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usan Tsai 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前些日子,我覺察到自己在金錢上有些拘謹。 這份拘謹和一般的匱乏或擔心沒錢,好像又不太是同一件事情。後來深入感受,覺得這份拘謹是來自於——我不太敢展現自己其實是在意金錢的。 而這份刻意塑造的「淡然」,其實不僅金錢,在人際關係當中也是。 我引導著自己深入潛意識,看見了我的哥哥。我哥從小個性相較於我比較外
這一集想要和大家聊聊「潛意識的力量」,不知道大家在生命當中會不會遇到很多事情你其實知道,但是,卻做不太到。 例如,想要早睡或想減肥,但卻沒有辦法堅持運動或健康飲食,容易故態復萌,又莫名其妙拖到很晚才就寢。又或是很想和伴侶或家人在某些議題上好好溝通,但依然時常不小心理智線就斷了,情緒突然暴走,沒有辦法
我從小就是個情緒豐沛的人,容易哭,也很常共感到外在不屬於我的情緒。 青少年時期開始,我有好多次都覺得自己要被情緒擊垮,撐不住了。 一直到這幾年,我覺得自己才真正學會與情緒共處,而那個關鍵就是「身體」。 「回到身體當中,感受自己的感覺。」這是我很常跟個案說的話,但是很多人一開始真的做不太到,包含我自己
這集想要和大家聊聊關於靈魂是什麼?以及如果靈魂真的存在,它又是用什麼樣的形式與我們溝通的呢?而我想要用自己個人的故事來和大家切入這個主題。 我記得在幾年前,當時在一段不是很順利的感情當中,那時候有很多的壓力、難過和委屈,心情和情緒都不是太穩定,甚至連身體都出現一些警訊,我開始會時常感覺自己吸不到氣、
我們活在很幸福的時代,心靈成長的工具法門不勝枚舉,提供人們學習體驗。但無論是什麼技術或療法,萬法歸宗、殊途同歸,最重要的都還是需要回到我們的內在當中,去練習、去工作、去整合。 而內在工作對我來說最貼切的註解是:深入自己的內心,感受所有的感覺,讓舊的我死去,並重新養育新的自己的過程。 很多時候「死亡」
從有記憶以來,周圍長輩對於學習三分鐘熱度的孩子,都多少有些批評。而我是個感受細膩的孩子,很會察言觀色,也知道要如何”迎合”師長——因為我潛意識中對「愛與關注」一直有一份深深的渴求。 我知道長輩們喜歡持之以恆的態度,而”三分鐘熱度”是會被輕視的;所以從小,我學什麼,幾乎都是學到底、做到底。 小時候學鋼
前些日子,我覺察到自己在金錢上有些拘謹。 這份拘謹和一般的匱乏或擔心沒錢,好像又不太是同一件事情。後來深入感受,覺得這份拘謹是來自於——我不太敢展現自己其實是在意金錢的。 而這份刻意塑造的「淡然」,其實不僅金錢,在人際關係當中也是。 我引導著自己深入潛意識,看見了我的哥哥。我哥從小個性相較於我比較外
這一集想要和大家聊聊「潛意識的力量」,不知道大家在生命當中會不會遇到很多事情你其實知道,但是,卻做不太到。 例如,想要早睡或想減肥,但卻沒有辦法堅持運動或健康飲食,容易故態復萌,又莫名其妙拖到很晚才就寢。又或是很想和伴侶或家人在某些議題上好好溝通,但依然時常不小心理智線就斷了,情緒突然暴走,沒有辦法
我從小就是個情緒豐沛的人,容易哭,也很常共感到外在不屬於我的情緒。 青少年時期開始,我有好多次都覺得自己要被情緒擊垮,撐不住了。 一直到這幾年,我覺得自己才真正學會與情緒共處,而那個關鍵就是「身體」。 「回到身體當中,感受自己的感覺。」這是我很常跟個案說的話,但是很多人一開始真的做不太到,包含我自己
這集想要和大家聊聊關於靈魂是什麼?以及如果靈魂真的存在,它又是用什麼樣的形式與我們溝通的呢?而我想要用自己個人的故事來和大家切入這個主題。 我記得在幾年前,當時在一段不是很順利的感情當中,那時候有很多的壓力、難過和委屈,心情和情緒都不是太穩定,甚至連身體都出現一些警訊,我開始會時常感覺自己吸不到氣、
我們活在很幸福的時代,心靈成長的工具法門不勝枚舉,提供人們學習體驗。但無論是什麼技術或療法,萬法歸宗、殊途同歸,最重要的都還是需要回到我們的內在當中,去練習、去工作、去整合。 而內在工作對我來說最貼切的註解是:深入自己的內心,感受所有的感覺,讓舊的我死去,並重新養育新的自己的過程。 很多時候「死亡」
從有記憶以來,周圍長輩對於學習三分鐘熱度的孩子,都多少有些批評。而我是個感受細膩的孩子,很會察言觀色,也知道要如何”迎合”師長——因為我潛意識中對「愛與關注」一直有一份深深的渴求。 我知道長輩們喜歡持之以恆的態度,而”三分鐘熱度”是會被輕視的;所以從小,我學什麼,幾乎都是學到底、做到底。 小時候學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果一個人,在他十幾二十歲的時光,完全浸泡在社會運動裡,那會跟一般人有什麼不同? 我自己的學運(社運)在歷史時刻開始前就已經結束了,但我有著類似的哀愁。 看著比我晚幾年出生的學弟妹成為學運的要角,那些微小的選擇不同,拉開了兩條不同的道路。後來我把自己活成無聊的樣子。 被社運揉捏
Thumbnail
現在正值畢業季,很多大學生從學生轉為準社會人。 不知道大家對待業中的壓力有多大呢?對於僑生留在臺灣找工作來說,簽證、家庭和生活等不同壓力下,著實不輕。這篇文章探討僑生畢業後找工作的壓力和心路歷程。
Thumbnail
在這社會框架底下,我們到底活成了什麼模樣? 這場對話中與其說我在開導學生,倒不如說學生反應的問題其實幫助了我重新看見自。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這座漂浮的島上,每一個人都是漂浮的,誰都失去了自己的根,誰也無法預視未來的景象。結果彼此都怯於發聲,當隱忍過頭終於發聲了,卻又過於喧嘩而傷了誰。此般弱弱相殘的失語狀態,大概就是台灣的文化陰影吧。
到二條一,這可是我有們家族故事的。 本書背景是1991年,當年我剛考上大學,不過故事開始的時候,我還是個高三學生,等到我進學校,學運已經告一段落…… 有點可惜,其實我也明顯注意到,我的學長姐那一代的民主概念跟我同學這代以下是有落差的,簡單說,我同學這代以下的屆次,只是撿現成的民主果實在享受而已,
最近在讀《被壓榨的一代》,跳章節速讀。第一章講高學歷無用,第四章講上層階級的底層生活,作者用個案討論各式各樣的壓榨,關於「做你所愛」的破滅、薪資停滯、房價、入不敷出……的一些故事。 在兩個章節裏頭,受困的皆是人文社會學科出身的學子。而在第四章最後一個小標是「你不屬於這裡」,那瞬間我想起了《今生是
90年代的國二生,正值一段血氣方剛而又微妙的日子。高中聯考壓力、青春期、健康教育、中二病等等,這各式各樣環境因素加上體內賀爾蒙變化的影響,需要一個宣洩的管道,這時內心還單純的我們剛好開始接觸了「性」。
Thumbnail
朋友說他很討厭「出社會」這個說法,好像學生不是社會的一份子一樣。
讀了《可是我偏偏不喜歡》之後,我想起了我的叛逆期。 十七歲,我第一次離家,到台北念大學,當時我第一次感受到自由,可以選自己喜歡的課,出門不用和任何人報備,玩到幾點都可以。那時我加入兩個社團,把社交活動排得滿滿的,交了男朋友,還決定暑假不回家,繼續住在宿舍,參與社團活動。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果一個人,在他十幾二十歲的時光,完全浸泡在社會運動裡,那會跟一般人有什麼不同? 我自己的學運(社運)在歷史時刻開始前就已經結束了,但我有著類似的哀愁。 看著比我晚幾年出生的學弟妹成為學運的要角,那些微小的選擇不同,拉開了兩條不同的道路。後來我把自己活成無聊的樣子。 被社運揉捏
Thumbnail
現在正值畢業季,很多大學生從學生轉為準社會人。 不知道大家對待業中的壓力有多大呢?對於僑生留在臺灣找工作來說,簽證、家庭和生活等不同壓力下,著實不輕。這篇文章探討僑生畢業後找工作的壓力和心路歷程。
Thumbnail
在這社會框架底下,我們到底活成了什麼模樣? 這場對話中與其說我在開導學生,倒不如說學生反應的問題其實幫助了我重新看見自。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這座漂浮的島上,每一個人都是漂浮的,誰都失去了自己的根,誰也無法預視未來的景象。結果彼此都怯於發聲,當隱忍過頭終於發聲了,卻又過於喧嘩而傷了誰。此般弱弱相殘的失語狀態,大概就是台灣的文化陰影吧。
到二條一,這可是我有們家族故事的。 本書背景是1991年,當年我剛考上大學,不過故事開始的時候,我還是個高三學生,等到我進學校,學運已經告一段落…… 有點可惜,其實我也明顯注意到,我的學長姐那一代的民主概念跟我同學這代以下是有落差的,簡單說,我同學這代以下的屆次,只是撿現成的民主果實在享受而已,
最近在讀《被壓榨的一代》,跳章節速讀。第一章講高學歷無用,第四章講上層階級的底層生活,作者用個案討論各式各樣的壓榨,關於「做你所愛」的破滅、薪資停滯、房價、入不敷出……的一些故事。 在兩個章節裏頭,受困的皆是人文社會學科出身的學子。而在第四章最後一個小標是「你不屬於這裡」,那瞬間我想起了《今生是
90年代的國二生,正值一段血氣方剛而又微妙的日子。高中聯考壓力、青春期、健康教育、中二病等等,這各式各樣環境因素加上體內賀爾蒙變化的影響,需要一個宣洩的管道,這時內心還單純的我們剛好開始接觸了「性」。
Thumbnail
朋友說他很討厭「出社會」這個說法,好像學生不是社會的一份子一樣。
讀了《可是我偏偏不喜歡》之後,我想起了我的叛逆期。 十七歲,我第一次離家,到台北念大學,當時我第一次感受到自由,可以選自己喜歡的課,出門不用和任何人報備,玩到幾點都可以。那時我加入兩個社團,把社交活動排得滿滿的,交了男朋友,還決定暑假不回家,繼續住在宿舍,參與社團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