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從無涯的虛空到存在哲學

2023/08/1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一、我是誰? 為何活著?

問天和地: 我是誰? 為何活著?
問人和己: 我是誰? 為何活著?
回答的只有永遠的
瀟瀟風雨聲, 洶湧波濤聲,
喧嘩塵囂聲, 內心吶喊聲...。
我是誰? 為何活著? 我即是虛空! 無涯的虛空

二、虛空的虛空

所羅門王:「一切都是虛空, 虛空的虛空。」
所羅門的言語是虛空,
我讀他的言語是虛空,
讀我的言語也是虛空,
聲光色電是虛空, 喜怒哀樂是虛空,
貪嗔癡慢是虛空, 愛恨情仇是虛空,
我即是虛空, 非我亦虛空,
無涯的虛空, 虛空的虛空...。

三、存在哲學

圖片轉載自: www.hk01.com/%E5%93%B2%E5%AD%B8/547633
我是誰?我為什麼而活?我應該如何活?我為什麼存在?我的存在的價值在哪裡?」是身形弱小、駝背, 但心靈巨大的齊克果 (1813-55) 所追問的幾個關於人的基本問題。
上帝己死, 真理即成為迷宮」是孤傲的超人尼采 (1844-1900) 向人類的宣告。
如果没有上帝, 那麼人在世間什麼都可以做」是患有癲癇, 嗜愛賭博, 對理性和自由懷疑、在罪與罰中煎熬的杜斯妥也夫斯基 (1821-81) 的質疑。
世界是由謊言所構成, 真理不可尋求」是活在一個荒謬怪誕、恐懼、孤獨和疏離的世界中的卡夫卡 (1883-1924) 的吶喊。
以上幾位哲/文學家齊克果、杜斯妥也夫斯基、尼釆、卡夫卡等都是存在主義的先驅者。齊克果被稱為存在主義之父。
圖片轉載自: www.hk01.com/article/493267?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存在主義「我是誰」的主題也出現在影響卡繆 (1913-60) 巨大的紀德 (1869-1951) 的小說「浪子回家」中: 浪子被「家」關住, 生命枯竭, 不由自主地想到許多路可以走, 許多路沒有人踩過; 想像身上覺得有一個新生命跳出來了, 就逃走了-逃到外面廣大世界去追尋「我是誰」
存在哲學 (或主義) 把孤獨個體非理性的意識活動當作最真實的存在, 認為理性抽象思考無法獲得「存在的意義」的答案。德國的海德格 (1889-1976)、雅斯培 (1883-1969), 法國的沙特 (1905-80)、卡繆等都是其代表人物。
存在哲學將人 (此在) 視為孤獨的精神個體, 偶然地被拋棄到這個陌生而充滿可能性的世界, 卻自始就沈淪於被常人 (average people、ordinary people) 和大家包圍的虛假的、喪失自我的、非本真的生活中-不自由、不作選擇也不需負責
現代人看似自由, 其實最受束縛。他的生命是朝向他人的生命」-即為他人而活的生命。為了取得別人的認同, 他非常留意別人對他的反應, 很在乎別人的讚譽。為了取悅他人, 他不惜帶上不同的假面具, 也不惜按照別人的期望去決定自己的人生 (齊克果語 [1])。
人存在的基本狀態為憂煩、焦慮、恐懼、顫怖、放逐、荒謬、絕望、虛無 (虛空)等; 人既不知從何而來、己身為何、向何而去, 也沒有原因、依據、目的。
人從誕生那一天起就已把他的存在交由「煩」(或「憂煩」) 來支配,「煩」與人終生相伴。「煩」本身没有特定對象, 它是一般的情緒態度, 即使無所事事時也會煩。針對特定對象的「煩」有煩忙和煩神兩種, 煩忙的對象是事物, 煩神的對象是他人。人和世界-他人或事物-打交道時不是煩神就是煩忙, 終生不得擺脱 (參海德格 [2])。
世界和生活充滿偶然與不確定性, 世界的本質就是荒謬, 故而沙特説: 「世界是荒謬的, 人生是痛苦的」。人的「理想狀況」和「實際狀況」的差距愈大, 荒謬的程度就愈大。
人生在世, 空無所有, 無家可歸, 毫無意義, 存在本身即是虛無, 每人行走在無底的虛無深淵中, 只能依賴他/她自己。
人絕對自由、注定自由, 自由是人逃避不了的命運, 世間無事不可為, 但必須承擔自由選擇和行動帶來的焦慮和後果。
人的自由, 伴隨著焦慮, 憂懼, 甚至絕望-它們主要是源自於生存奮鬥中未能發揮生命潛能而引起的「存在焦慮」; 以及達不到目標, 被生活困住, 身不由己, 無路可逃、無處可去而引起的憂懼及「安静無聲的絕望」。
人通過自擇的活動以及擺脫常人束縛後本真的存在方式, 讓真理或存有本身得以顯現。「真理或存有的顯現 (無蔽), 有如在樹林中自由的散步者, 一路在明暗相間的樹影下探路而行, 突然進入一處林中空地 (澄明之境), 陽光直接從上方照射下來, 豁然開朗」(海德格語)。
人生並無客觀公認的意義, 只有主觀自認的意義。人終其一生都是處在去追尋我是誰、去尋找自己主觀的生命意義、去尋求自己可以為之生、為之死的真理、去存在 (to be)-去過本真的生活而要成為自己-的過程之中。
存在主義是以個人為中心, 尊重每一個人的個性和自由, 其口號:
存在先於本質」、「他人即是地獄」、「人創造自己」(沙特語);
我反抗, 故我們存在」、「反抗給予生活以價值」(卡繆語),
強調個人並無先天固定的本質和身份, 要勇敢反抗荒謬和虛無、反抗現實的醜陋、壓迫和不正義-以賦予自己的生活以意義, 要用行動超越現實和造就自我。
個人的本質、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都是由存在過程的自由選擇和實踐行動所創造和決定, 過程未結束以前, 都能夠改變和重塑。
個人必須找到真實的自我, 而求其完成和實現, 個人對於自我存在的領悟和行動決定了他/她的存在的境界
雖然存在主義思潮隨著沙特和其他代表人物的死亡而逐漸沒落, 於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被結構主義及隨其後的後現代 (解構) 主義流行思潮所取代; 但是, 存在哲學主張的人絕對自由, 終生可經由自由選擇和行動造就人生、賦予意義, 而且人永遠有另一次機會, 至死為止-這種悲觀絕望中的樂觀希望精神, 可以照亮人生, 給予人們極大的啟發和鼓舞。
[1] 余達心 2017《攀生命高峰:與偉大心靈同行》, 團結出版。
[2] 趙敦華 (2014)。現代西方哲學新編 (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127會員
6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