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念佛陀的九種德行 – 善至 10

更新於 2023/06/06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善至
提及善至,先說善來。菩薩是佛陀還未成就正自覺時的稱呼,他輾轉輪迴,重複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修習十波羅蜜,目的是為了證佛果及一切知智,幫助眾生解脫生死輪迴的痛苦。
十波羅密的修行道追隨菩薩成佛的足跡,讓我們依照律藏以十波羅蜜的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來解釋每一個波羅蜜。
5.精進波羅蜜 (viriya-pāramitā)
精進波羅蜜是以大悲心方法善巧智為基礎,而為眾生之福利所付出的身與心之努力。
特相:奮發努力
作用:支持,使其堅定
現起:無可阻擋的決心,能激起精進力
近因:想要修行的迫切感或悚懼智
對於精進波羅蜜,菩薩會如此省察:
「缺少了足夠的精進力,即使要解救自己以脫離生死輪迴也不可能。那麼,若缺少了足夠的精進力,發心修菩薩道者又如何能夠解救眾生?只有具最上等精進力的人,才能證得正自覺,幫助眾生。」
他繼續省察精進波羅蜜:「無量的貪、瞋等煩惱就有如醉象一般難以控制,而由這些煩惱所造成的業力就有如死刑執行人正在高舉利刀,就要把我們處死。四惡道的門永遠為我們的惡業敞開,只有通過精進力才能除惡行善。」
菩薩的精進就如獅王捕捉兔子或大象般,他不會因為兔子是小動物而付出較少的努力,他不會因為大象的體積大而付出較多的努力。不論任務大小,他時時刻刻都會付出同等的精進力。

據《摩訶旃納卡本生經》(Mahājanaka Jātaka)記載,菩薩和七百個旅客乘船外出,不幸遇到了暴風雨。當船快要沉下去時,其他人都絕望地哭泣,只有菩薩在想:「我是個英勇的智者,遇到危險就傷心哭泣,絕不是我的性格。我必阿鼓起勇氣,用雙手游到安全之地,拯救自己的生命。」
他在大海中游了七個晝夜,從沒有放棄,海神非常讚歎他的精進力,把他救起。菩薩在每一世裡都勇敢與毫不退縮地做應當做的事。別說生為人,即使是生為動物,菩薩也不會疏于培育精進波羅蜜。有一世,菩薩生為一隻黑牛,由於對飼養它的女主人心懷感恩,它拖了五百輛車的貨物越過一片大沼澤。
精進是一切成就之本所以菩薩生生世世都勤于培育精進波羅蜜。
6. 忍辱波羅蜜 (Khanti-pāramitā)
關於忍辱波羅蜜,它是以大悲心方法善巧智為基礎,而忍受他人給自己帶來的痛苦。
特相:耐心地忍受
作用:克服喜歡與厭惡的事物
現起:容忍和不對抗
近因:如實知見諸法
為了培育忍辱,菩薩如此一一思維:「若不掌握好忍辱,眾生就會因別人加在自己身上的痛苦而起瞋恨,想要報復,後果是他們在今生與來世皆要受苦。」
雖然我是真的因為他人的折磨而受苦,然而起因卻是我擁有身體,因為此苦是以我的身體為田地、以他人的作為為種子。我的忍辱是還清我欠下苦債的方法。若沒有他人的折磨和羞辱,我又怎麼可能修持忍辱波羅蜜? 他們實在是我的恩人。他折辱我是因為他已被憤怒之魔控制了,他將來也要遭受苦報,我應對他有慈悲心。
是他的名色法在為惡,是我的名色法在受折辱,這兩組名色法在此刻已消逝; 那麼,是『誰』在生『誰』氣? 沒有我相他相瞋恨就不應該有立足點。以上種種如理思維,對培育忍辱有莫大的説明,菩薩也是貫徹終始。
菩薩有一世是忍辱隱士(Khantivāda)。他受某國大將軍的邀請,居留在皇室公園裡。有一天,他在園中享受禪悅時,國王與一群宮女也來到此處。國王在欣賞宮女唱歌時,竟然睡著了。宮女們就趁機溜走,請求忍辱隱士開示。國王醒來後,發現宮女們都去了隱士那一邊,他來到宮女聚集的地方,也沒有人迎接他,國王非常生氣,想要殺掉隱士。
於是國王不屑地問:「隱士,你在開示什麼?」
忍辱隱士答道:「我在開示忍辱經。」
國王問:「什麼是忍辱經?」
隱士回答國王:「當別人誹謗、辱駡、攻擊你時,你都能一一忍受,不生惱怒。」
國王說:「我現在就要看你真的能忍受嗎?」國王命令侍衛用尖刀刺他的前胸後背,並施以兩百鞭刑。隱士被打得皮開肉綻,鮮血直流。
國王再問他開示什麼經,隱士回答他的忍辱並不在皮肉上。國王再命令侍衛把他的雙手雙腳斬掉,鮮血不斷從傷口湧出來。
隱士對國王說,他的忍辱並不是在手腳上。
國王聽後更加憤怒,再下令割掉他的耳朵和鼻子,隱士全身都被血覆蓋著。
怒不可遏的國王再次問他開示的什麼經,
隱士回答他的忍辱並不在他的鼻子和耳朵,而是深植在他的心窩中。
國王無法證明隱士不能實踐自己所教的,他憤恨地在那隱士的胸口踢了一腳,然後離去。此時的隱士已經面目全非,奄奄一息。
當時將軍仔細地把隱士身上的血擦乾,然後向他禮拜,說道:「請原諒我們的國王的無知和殘暴!」
隱士說:「我願國王長命百歲,雖然我被無禮傷害,我純淨的心容納不了任何瞋恨。」
懷著慈愛,隱士就這樣離開人間。當國王正要離開公園時,大地裂開兩半,阿鼻地獄的火從地裡冒起,火團把國王捲入地獄,這就是傷害一位無害的人的果報。
菩薩帶著欲成佛的宏願在生死大海流轉,目的就是為了幫助眾生解脫輪迴的痛苦。不過,在行菩薩道時期,他時常要修習忍辱波羅蜜,以面對無知的眾生加諸於他身上的種種苦楚。
善戒尼師 | 個人簡介
👉 點擊查看:善戒尼師簡介
善戒尼師 | 書籍
👉 點擊查看:書籍結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原創–善戒法師–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善至 提及善至,先說善來。菩薩是佛陀還未成就正自覺時的稱呼,他輾轉輪迴,重複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修習十波羅蜜,目的是為了證佛果及一切知智,幫助眾生解脫生死輪迴的痛苦。 十波羅密的修行道追隨菩薩成佛的足跡,讓我們依照律藏以十波羅蜜的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來解釋每一個波羅蜜
原創 善戒法師 –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善至 十波羅密的修行道追隨菩薩成佛的足跡,讓我們依照律藏以十波羅蜜的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來解釋每一個波羅蜜。1. 佈施波羅蜜 (dāna-pāramitā)佈施波羅蜜是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為基礎的捨思,是願意把自己本身和所擁有的身外物捨棄給他人。在此應當知道大
原創 善戒尼師 –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善至 提及善至,先說善來。菩薩是佛陀還未成就正自覺時的稱呼,他輾轉輪迴,重複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修習十波羅蜜,目的是為了證佛果及一切知智,幫助眾生解脫生死輪迴的痛苦。 發願成佛佛陀在四阿僧祗及十萬大劫前,叫做善慧(Sumedha)。在他很年輕時,父母親就去世了,留下
原著:善戒尼師 善語就是指柔軟、溫和、有益的話語。一般人都喜歡聽溫和的語言,不喜歡被人家呵責。因此,我們講話應當溫和、柔善,不要一開口就是諷刺、罵人,或隨意詛咒別人,讓人家聽了心裡難受,對你懷恨在心。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如果你要得到很多朋友的話,懂得講和婉、溫
原創 善戒法師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2022-01-21 十五行 〔行〕有十五行,包括: 一、 別解脫律儀戒(Pāṭimokkhasaṁvara sīla) 《清淨道論》解釋波羅提木為:「波羅提木」(律儀)為戒律的美德;它能守護一個人,使他免於痛苦和失敗。 所以它被稱為「波羅提木」。 所有的戒律(s
原創 善戒法師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2021-12-23 明行足 佛陀兼備圓滿的〔明〕與〔行〕。明 可分三明或八明,行則有十五行。八明和十五行是每尊佛所具備的德行。 三明與八明 三明(tevijjā)是宿住隨念智、天眼智及漏盡智(前面已闡述)。 八明略述如下: 1. 觀智(Vipassanā
原創–善戒法師–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善至 提及善至,先說善來。菩薩是佛陀還未成就正自覺時的稱呼,他輾轉輪迴,重複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修習十波羅蜜,目的是為了證佛果及一切知智,幫助眾生解脫生死輪迴的痛苦。 十波羅密的修行道追隨菩薩成佛的足跡,讓我們依照律藏以十波羅蜜的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來解釋每一個波羅蜜
原創 善戒法師 –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善至 十波羅密的修行道追隨菩薩成佛的足跡,讓我們依照律藏以十波羅蜜的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來解釋每一個波羅蜜。1. 佈施波羅蜜 (dāna-pāramitā)佈施波羅蜜是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為基礎的捨思,是願意把自己本身和所擁有的身外物捨棄給他人。在此應當知道大
原創 善戒尼師 –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善至 提及善至,先說善來。菩薩是佛陀還未成就正自覺時的稱呼,他輾轉輪迴,重複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修習十波羅蜜,目的是為了證佛果及一切知智,幫助眾生解脫生死輪迴的痛苦。 發願成佛佛陀在四阿僧祗及十萬大劫前,叫做善慧(Sumedha)。在他很年輕時,父母親就去世了,留下
原著:善戒尼師 善語就是指柔軟、溫和、有益的話語。一般人都喜歡聽溫和的語言,不喜歡被人家呵責。因此,我們講話應當溫和、柔善,不要一開口就是諷刺、罵人,或隨意詛咒別人,讓人家聽了心裡難受,對你懷恨在心。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如果你要得到很多朋友的話,懂得講和婉、溫
原創 善戒法師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2022-01-21 十五行 〔行〕有十五行,包括: 一、 別解脫律儀戒(Pāṭimokkhasaṁvara sīla) 《清淨道論》解釋波羅提木為:「波羅提木」(律儀)為戒律的美德;它能守護一個人,使他免於痛苦和失敗。 所以它被稱為「波羅提木」。 所有的戒律(s
原創 善戒法師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2021-12-23 明行足 佛陀兼備圓滿的〔明〕與〔行〕。明 可分三明或八明,行則有十五行。八明和十五行是每尊佛所具備的德行。 三明與八明 三明(tevijjā)是宿住隨念智、天眼智及漏盡智(前面已闡述)。 八明略述如下: 1. 觀智(Vipassan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慶讚「觀世音菩薩成道紀念日」保育放流白星笛鯛 、布氏鯧鰺,放生善行邀您響應!十善之首是放生,十惡之首為殺生,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每一條生命都是平等而珍貴的,若能救一眾生,功德已無量無邊,何況救眾多生命!所以,放生就是積最大的福,行最大的善。
Thumbnail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修無上的佛道、修菩薩道有五種相。根據《莊嚴經論》舉出菩薩的五種相:第一、「憐憫相」菩薩以慈悲菩提之心,憫念一切的眾生,廣行方便,饒益攝受。學佛修行要以慈悲心的動機,常念眾生的痛苦,發心願消除眾生的痛苦,甚至願代眾生受苦。第二、「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這一切的佛法或深
Thumbnail
堪千 阿貝仁波切開示:「佛法不是只有利益一個眾生,不是只有利益你、利益我,佛法是利益一切的有情眾生。」所以,菩薩第一個要有憐憫相(菩薩的五相之一)。 這個人像不像菩薩,或有的人說:「這個人修得好慈悲,好像一尊菩薩。」為什麼像菩薩呢?是腳下踩著兩朵蓮花嗎?還是手上拿著楊柳枝?這些都不一定像菩薩。
Thumbnail
第六地的菩薩,應具足:六波羅蜜。即: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羼提(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有六法不應為:(以下分別解釋) 一、不作聲聞、辟支佛意:身為菩薩,走的是大乘成佛之道,不可以半途去走「成就聲聞果、成就辟支佛果」的小乘道。 二、布施不應生憂心:布施之前、之後不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慶讚「觀世音菩薩成道紀念日」保育放流白星笛鯛 、布氏鯧鰺,放生善行邀您響應!十善之首是放生,十惡之首為殺生,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每一條生命都是平等而珍貴的,若能救一眾生,功德已無量無邊,何況救眾多生命!所以,放生就是積最大的福,行最大的善。
Thumbnail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修無上的佛道、修菩薩道有五種相。根據《莊嚴經論》舉出菩薩的五種相:第一、「憐憫相」菩薩以慈悲菩提之心,憫念一切的眾生,廣行方便,饒益攝受。學佛修行要以慈悲心的動機,常念眾生的痛苦,發心願消除眾生的痛苦,甚至願代眾生受苦。第二、「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這一切的佛法或深
Thumbnail
堪千 阿貝仁波切開示:「佛法不是只有利益一個眾生,不是只有利益你、利益我,佛法是利益一切的有情眾生。」所以,菩薩第一個要有憐憫相(菩薩的五相之一)。 這個人像不像菩薩,或有的人說:「這個人修得好慈悲,好像一尊菩薩。」為什麼像菩薩呢?是腳下踩著兩朵蓮花嗎?還是手上拿著楊柳枝?這些都不一定像菩薩。
Thumbnail
第六地的菩薩,應具足:六波羅蜜。即: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羼提(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有六法不應為:(以下分別解釋) 一、不作聲聞、辟支佛意:身為菩薩,走的是大乘成佛之道,不可以半途去走「成就聲聞果、成就辟支佛果」的小乘道。 二、布施不應生憂心:布施之前、之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