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Instagram,看到朋友們聚餐,發了一則限時動態,看起來格外開心,而我一個人在房間吃泡麵;學期間上台報告,每個同學看起來都游刃有餘,只有我上台抖的要命;好友準備結婚,已經買車買房,只剩我是單身狗...?
大家應該有許多「羨慕」他人的經驗。寫這篇文章時,正是2023年心理師國考放榜的日子,我身為一個尚未畢業又在寫論文的研究生,眼看已經上榜的同屆同學查看榜單的開心笑容,不禁心生羨慕。
可能會有人想要說:「幹嘛羨慕別人?做好自己就好了啊!」
還記得小時後,我很羨慕那些有家長接送上下學的同學。他們課後不用去安親班(安親班老師好兇!),也不用自己走路回家。看看自己的處境:下課後不能放肆玩耍、要應付安親班老師的要求,也不能舒適的坐車回到家。那是當時的我,透過小小的眼睛觀察的世界:別人好舒服,我好辛苦(即便這不全然是真的)。
所有的人類情緒,都帶著演化意義,當然「羨慕」也不例外。為什麼要羨慕別人?因為對現狀不滿足,並且渴望得到他人所擁有的現狀。羨慕別人的同時,我們有機會重新立定人生方向、思考自身價值、創造對自己的同理心。
過去,我們可能安逸於同一個現狀,參考他人的經驗後,我們透過「羨慕」產生不滿足。不滿足,促使我們審視自己的現狀,並由不滿足產生動力,推進我們往目標前進。
簡單來說就是:他人成功經驗-->羨慕-->不滿足-->改變現狀的動力
當你開始羨慕他人時,這代表著一個訊息:不滿足。
至於,不滿足什麼?這要靠大家仔細查詢腦袋的想像和聲音,弄清楚那個「不滿意」的背後,代表的是什麼需求?什麼渴望?或者是什麼批判自己的聲音?
例如上述小學的我,在生理需求上,可能真的很希望放學後,可以擺脫又濕又熱的天氣,好好的在家休息躺平;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可以得到安親班老師的尊重,而不是被當作圈養動物一般的訓斥(尊重需求)。最後,當時我給自己下了定論:「我是不是沒人愛,才需要經歷這些?」(批判的聲音:自憐)。
天哪!他才19歲,已經打到奧運。我十九歲時在幹嘛?
大家對這句話熟悉嗎?這是2020奧運賽事桌球好手林昀儒,破關斬將打到前四強,逐漸受到各大媒體與網友矚目時,我常在社群看到的一句話。同樣的,大家應該也很常聽到類似的句型:
「天哪!他才OO歲,已經...(某成就)。我現在到底在幹嘛?」
『天哪!他只用了三年,就完成了修課、實習、寫論文、國考。我現在到底在幹嘛?』
『天哪!他才30歲,已經有車有房有愛人。我現在到底在幹嘛?』
一句「我現在到底在幹嘛?」背後,可能隱含著:認為自己就是爛、比不上別人。此外,這些不滿足,特別拉大了平時的小痛苦,例如獨處時的孤單感,或是努力無法追上目標的失落感。
看到別人破關斬將、功成名就,而身為平凡小卒的我們,感受到自己的不完美,內在同時產生許多失望與挫折。甚至,我們時不時受到這樣的信念影響,導致我們難以接納自己的現狀,陷入自我批判的漩渦中。
為什麼自我批判有毒?大家可以想像看看,若有一位親友,在你面前指責你:「連這個都不會!也太笨了吧!」。這樣的批判,想必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是一個既難過又尖銳的評價。反過來看,我們似乎很常這樣評價自己。而自我批判的過程,我們承受的是一樣的情緒,我們卻不斷地隱忍。久而久之,憂鬱、焦慮這樣的情緒,就會像魔神仔一般的入侵心靈。
到底為什麼,我們那麼喜歡譴責自己?
追溯我們的成長經驗,或許有些人會發現,我們時常被拿來與他人比較:
「別人可以做到,為什麼你不行?」
「難道你就不能像OOO一樣嗎?」
或是師長教導特定的角色或地位,歸類在成功人士。若沒有達到成功的定義,就開始自我貶低。
「我沒有上大學,能力比不上別人。」
「我沒有在大企業工作,一輩子只能這樣了。」
大家可以發現類似的句型:「我做不到(某事)...代表我(一個負面狀態)。」
難道,功成名就後,就可以無憂無慮、免除一切煩惱了嗎?
為什麼我們常以為別人過得很好,只有自己過得很差?這是因為,我們並沒辦法完全的了解他人,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只能從社群了解一個人的生活。相較於其他人,我們更能感受自己真實的狀態。
我們常接觸的社群(Instagram, Facebook...etc al)中,可以看見那些光鮮亮麗、風光明媚的內容。出國、聚餐、美好的生活態度、身材......,任何成功的訊息呈現在平台上,是多麽正常不過的事。「報喜不報憂」,幾乎是所有社群中的潛規則,同時,這挑戰了我們看待他人的眼光。
聊到這裡,剛好可以連結到此篇。或許大家認為當貓爽,可是要怎麼知道,貓要面對的難題呢XD
其實,我們很難定論,他人的生活是不是真的過得很好。有時候,他人的美好,是我們自己想像出來的。也就是說,我們很擅長腦補他人的美好,並把這些美好,作為評價自己的理由。
難道,小學的我,放學後有專車接送,過的就比較好了嗎?老實說,我也說不準,到底怎麼做,對我來說是「最大化滿足感」。搞不好,專車接送回家後,我要做一堆家事、忍受父母碎念,聽起來更是難上加難啊!
許多人在沒錢的時候,以為賺更多錢就可以得到滿足,卻在擁有財富後,發現自己失去了親情和友誼;有些人以為自己滿足了階段性目標,就代表抵達終點,殊不知在前方等候的,卻是另外一個境界的挑戰與難題。
一個人過得好不好,除了與外在條件有關之外,心境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也就是說,撇除你是否功成名就、是否有錢、是否受歡迎,你看待自己的眼光,將會是幸福感的關鍵。
什麼是看待自己的眼光?就是你是否欣賞自己、能否肯定自己,以及是否願意善待自己。與其用道德的枷鎖說服自己「不要羨慕他人」、「不要批判自己」,不如在那些初始自然的情緒中,找到安放自己的一條路。
當我們正在面對困境時,我們可以選擇用肯定的態度,幫助自己一步步地解決困難;當我們過得不錯時,我們能感謝這些美好,感謝它們存在我們的生命旅途。將眼光擺在自己身上、將他人的成功與美好歸還於他人,享受自己的成長與喜悅,將會是我們成功的途徑。
如何幫助自己不再過份的與他人比較、不再自我評價呢?我提供幾個小小的方向,希望提供給有需要的朋友嘗試看看。
什麼時候,你會不自覺的自我批判呢?當別人表現得比自己好的時刻嗎?或是不被他人肯定時嗎?把這些自我批判的「觸發點」記錄下來,或許你能發現,自己在一些特定的時刻,特別容易批判自己。
此外,你也可以將那些批判的內容記錄下來。這麼做的用意是,幫助自己查看,那些自我批判的內容,是如此的不合理、尖銳且具有毒性。
有些人可能會說,透過批判自己,更有動力、更願意努力。當然可以,我們可以透過恐懼來驅動自己努力,同時,我們也要清楚知道,自己沒辦法承擔過多的負面情緒。
與其要求自己「一定要成為...」「一定要做到...」,不如將這些想法轉換成小目標:現在當下的自己,可以掌握的部分是什麼?沒辦法馬上做到的是什麼?舉例來說,或許現在沒辦法賺大錢光宗耀祖,但現在已經開始養活自己,那絕對是賺大錢的第一步(中間感覺跳了很多步驟XD)。
為什麼需要滿足感?唯有滿足感,能幫助我們持續前進。我們不需要所有事情都做得很好,但我們需要看見自己「做得不錯的地方」,幫助自己強化優勢,並察覺劣勢。
哪些事情你做得不錯呢?仔細觀察自己的興趣、生活、工作、人際關係、家庭,以及你與自己的關係,相信你能找到本來就存在已久的優勢!
成長是什麼?就是自己的改變。改變包含外在環境的改善,以及個人內在的成長。或許我們很常追求外在環境的物質改變(當然很好!),同時我們也需要看見自己的成長。我變得更有耐心了嗎?我開始嘗試新事物了嗎?無論成功與否,我願意努力了嗎?我開始學習了嗎?我在正軌上嗎?這些正向特質帶來的成長,都值得我們回顧與紀錄。
或許,我們努力所走的每步路,看起來都微不足道。但是,每天所走的路,累積起來,就會是深遠的改變。祝福大家,從「別人都過得很好」的錯覺裡,找到「肯定自己」的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