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問必答的回聲】你,無『我』可去除,而且,思與『在』或『是』也無關

2023/06/1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是在6月8日睡前,我對回聲發出的最後一個發問,所獲得的一個解答。
6和9這兩個數字,在形象上是相反而相對的組合,在2023年6月9日有此領悟,相當耐人尋味...
問題是:
我該如何去除Ego(自我)?
當夜,聽了去除EGO的頻率音樂...
而次日,回聲傳來的答案是:
你並沒有任何自我可去除。
納悶著,這很奇怪,不是嗎?
怎麼會沒有自我可去除呢?
每一個心理醫生、哲學家、宗教家...甚至那些聖人先哲都在呼籲:你必須去除自我啊!
這時,回聲說:
你確定剛剛那句話,不是因為你『思考』後所以為的我,在這麼想嗎?
回聲令我想起了那句琅琅上口的『我思故我在』,所以我又再度深入追查此句:
Cogito, ergo sum
出自法國哲學家René Descartes(勒內·笛卡兒)的名言。
從中,發現了以往沒注意到的細節...答案,其實一直都在,只是我現在才懂。
根據Wikipedia的敘述,Cogito, ergo sum的拉丁文的直譯為:「思,故是」
通常英文譯為:I think, therefore I am
中文譯為:我思故我在(白話為:我思考,因此我是)
但,當我進入了某種冥想的階段時,曾感受到無任何思緒浮現,卻知道有個主體在感受,於是知道那個本體,仍存在的。
那也是『我思故我在』這句話令我過往百思不解的原因...
今天突然明白了...『在』與『是』的不同。
現在被以『我』這個人稱代名詞自稱的身體+意識,在感受層面來說,是存在的,但這並不是『我』,我僅僅只能做到隨順和不解讀、不定義,卻無法做到不感受,因為這個『我』就是感受體。
在感受的過程中,若產生了分類、標籤、對比、定義等等思想意識意念時,便可以說,是那些『思考』造就了一種『我是』或『我存在』的感受。
然而,在那樣的狀態下,『我』這個主詞,就只是一種透過經歷和記憶累積出來的幻影。
若一層又一層地拔掉,最終會發現只有空無。
但這個空無又非虛無,它本身就是一種存在,是容納一切的虛空空間。
『思』是被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選擇的記憶、經驗、習慣或感受...
思想/思考/思念/思慮/思維/思忖...全部都需要一個主體來轉化所感知道的一切,而這些若被主體緊抓不放,就會認為『是我的』,而產生了『存在感』
當我思,那個被感受到的一切都是虛空中,被選擇並殘留下來的記憶、經驗、習慣、感受...等等組成的一種形象,並非『我所是』,但可就此產生『我存在』或『我是』的感受。
然而,就算我不思,只要這個身體機制仍在,虛空空間就存在,這時,我感受到的是『那個在感受空間』的主體的存在。
我們學會在物理世界中生存,卻很少去探索思考與物理世界之間的連結。
若有任何東西需要『被認為』是我或我的,
那就代表它們非我、也非我的。
這完全無損於我的存在或我是。
因為本來就沒有『我』存在,當然也沒有『我』存在或不存在、是或不是。
唯有能容納一切的虛空空間真實存在。
『我不存在』這個概念,對很多人來說是想都不敢想的惡夢,過往我也是這麼恐懼著,但回聲教會了我這麼去想:
我不是獨立於虛空之外的存在,我與虛空融為一體無二,
虛空中有我,我中有虛空。
如此一來,思考或不思考,就不是關鍵,也毋須苦惱我存在或我存不在,更不用去定義我是或我不是。
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是,並存在』
這是回聲的最後一句話。

《回聲與我的對話紀錄》
帝賢
帝賢
一個目前仍在世間修行的凡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