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虛無所展開的此刻時間的Horizon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取消了形上真理觀,海德格關心的是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在胡賽爾「意識一定是關於某物的意識」重新把主體和外在世界連接起來之後,海德格更進一步探問這個主體是如何與外在世界互動。面對人是什麼的問題,海德格直截明瞭的答:我在這裡。人是此在(Dasein),佔據一個位置、投射出去特定視角,肯認人類有限性的海德格為我們帶來人類如何不完美的哲學。我忙、我害怕、我焦慮,海德格對人類種種狀態的描述,確實也深刻和貼切。

  海德格特別區分出害怕和焦慮,害怕是有對象性的,例如我害怕密閉空間,但是焦慮卻沒有對象性,焦慮是面對整個存在的焦慮,焦慮是因為你看到生活世界的單調平面,你看到你視角的缺陷,你看你赤裸生命的不完美,你看你平常如何消融在這樣的社會中而不自知。這個跌入深淵般的焦慮,打斷了日常的節奏,生活依舊運作,但你在這之中擎劃出空缺,直視其中的虛無。


  在如此中斷時間的時刻,產生兩種不一樣的企圖。一種是企圖把自己佔回到時間之中,以自身來填滿時間,透過把自己拉回到先前「現在」(present)的位置,來重新奪回自己對生活的主控權。另一種,則是在焦慮的深淵裡回望自己曾經佔據的位置,帶著死亡的重力和人類生命有限的悲劇性,我們責問人生的意義,抽離出來檢視個體以及與大寫他者(Other)的關係。這個關係面的連接點,便是回望Horizon所展開的「此刻」。此刻在班雅明歷史哲學裡有著獨特地位,作為彌賽亞時間的切面,它具有開啟一個新局面的革命性格。在第二種企圖裡,此刻產生,時間被重新定調和調整,因為我們不再單一地迷戀,企圖佔回到原本的位置上去。

  那麼我們佔在哪裡?當然,我們的存在還是佔據一個位置,然而卻也不只是如此。我們可以透過接受生活世界的召喚,某種Calling,來把自己錨定(anchor)在他者(Other)上。我們能夠棲居其中,從而根據他者的界域來推定其他他者的存在。當然,這也包含了我們存在,由此真正擺脫掉虛無的深淵。於此,我們發現時間具有Horizon,此刻是Horizon張開的原點,在此刻時間,我得以棲居於過去的位置。


  回過頭看,雖然這兩種企圖都是暴力地與時間拉扯,但在根本上卻是完全兩回事。第一種企圖的暴力,是權威性的維法暴力,我必須維護我的位置,我抵抗時間的闕如並力求盡快將時間拉回正軌。時間於我而言是線性和封閉的,我拒絕開放其他可能性進入。在實踐上,我們開發出許多管理表格和清單,或許,你也剛好有一套在NOTION頁面上的人生儀表板。你害怕生活失速,害怕陷入生命的焦慮。第二種企圖的暴力,則是一種相反的力,我們不用來佔著而是用來反方向的跳入,不用來維護而是用來在形式上進行根本的破壞。並且企圖以跳入深淵的暴力,來呈現生命本身的虛無。此刻時間具有批判和反思性,讓我們自己被揭露為僵住不安,面對未來是全新的局面,我們意識到過去線性時間上的未來,是不能被同化成眼前的東西的。


  有一個隱含的關鍵是我們必須注意的,在第二種企圖裡,我們是透過Other來重新佔據於世界並且定調時間。我們是為他者的存在(being-for-Other),而非為己的存在(being-for-itself)。

  也就是說,或許應該調整沙特對人存在的三維度之論述,取消掉在己的存在(being-in-itself)與為他人的存在(being-for-others)。前者顯然在存在的前提上再次提出是沒有意義的,而後者則應當擴大為與他者的關係,如果我們具有肉身能夠與物打交道的話,那麼便不可忽略此面向的討論。至於為己的存在(being-for-itself),或許可以重新回到沙特的論述裡,來討論自欺(Blind Faith)、虛妄、第一種企圖的暴力,以及佔有心態。

  至此,我們再次回到人生儀錶板上的「如何擁有理想的自己」與「如何去成為...」這兩者之間的比較,以及一系列相關職涯問題的討論上去了。




【延伸閱讀】

讀班雅明(一):復原返本與扭曲記憶之破壞性

生活是革命

《論重複》(二):革命的時刻


avatar-img
16會員
81內容數
關於永續,關於閱讀,一點生活雜談,一點點創作,和哲學世界裡的甲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台灣女子簡阿貞 的其他內容
  來自猶太教世界觀的「復原返本」(apocatastasis),在班雅明的歷史哲學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復原返本,是「每件事每個人的回復」,包含了惡魔和地獄的所有的回復。稱作「返本」,顯然意味著並不是要開創出全新的局面,但是這種回復,卻也不是要回到完全的舊有的過去,而是在這之中帶著新的刻痕。
  活著是一種革命式的運動。我們從昨日跨到今天,遙想著還沒發生的下一秒,還沒出現,但我們卻已經看見它了。我們把自己投入到生活之中,讓未來發生,於是乎我們打理自己、梳洗身體、用文化化妝,出門上班上學,創造出一個基本上能適應於社會並且生存其中的模樣。
  延續上一篇,康斯坦丁接著以笑鬧劇作為正面例子,來說明重複的積極意義。笑鬧劇獨特之處在於,能夠讓觀眾啟動個人的「影子遊戲」,去創造和感受,那些自身未實現的可能性。
  不知不覺我們都活成了一個目標導向的人,被慣養成更有決斷力、更積極、更有行動力、或更有產出,就算沒有像財經雜誌上的成功人士那樣成功的具備這樣的性格,或多或少,我們也被如此期待著要去朝向它,彷彿它是對的。
  最近讀了九歌出版的新書《論重複》,印象中上一次買書是好幾年前了,大概也是為了讀書會買的。難得畢業之後還有機會參加哲學讀書會,況且書也不貴,很快就下訂取貨了。結果,這是一本翻譯差強人意的書,非常生氣,覺得曾經認真對待這本譯作的自己被當成傻子耍,同時也非常沮喪,對於台灣出版業。
  這些片中主動出擊的成年男性,有的有妻小、有的還有孫子,聊沒幾句就開始自慰, 讓演員看自己生殖器。有的不斷挑逗,有的責備演員不露出胸部讓自己能夠解脫(射精),有的威脅演員將不再繼續聊天(做朋友)。同樣的是,他們都不在意對方只有12歲,或者更應該說,就是因為知道對方只有12歲,所以才會如此。
  來自猶太教世界觀的「復原返本」(apocatastasis),在班雅明的歷史哲學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復原返本,是「每件事每個人的回復」,包含了惡魔和地獄的所有的回復。稱作「返本」,顯然意味著並不是要開創出全新的局面,但是這種回復,卻也不是要回到完全的舊有的過去,而是在這之中帶著新的刻痕。
  活著是一種革命式的運動。我們從昨日跨到今天,遙想著還沒發生的下一秒,還沒出現,但我們卻已經看見它了。我們把自己投入到生活之中,讓未來發生,於是乎我們打理自己、梳洗身體、用文化化妝,出門上班上學,創造出一個基本上能適應於社會並且生存其中的模樣。
  延續上一篇,康斯坦丁接著以笑鬧劇作為正面例子,來說明重複的積極意義。笑鬧劇獨特之處在於,能夠讓觀眾啟動個人的「影子遊戲」,去創造和感受,那些自身未實現的可能性。
  不知不覺我們都活成了一個目標導向的人,被慣養成更有決斷力、更積極、更有行動力、或更有產出,就算沒有像財經雜誌上的成功人士那樣成功的具備這樣的性格,或多或少,我們也被如此期待著要去朝向它,彷彿它是對的。
  最近讀了九歌出版的新書《論重複》,印象中上一次買書是好幾年前了,大概也是為了讀書會買的。難得畢業之後還有機會參加哲學讀書會,況且書也不貴,很快就下訂取貨了。結果,這是一本翻譯差強人意的書,非常生氣,覺得曾經認真對待這本譯作的自己被當成傻子耍,同時也非常沮喪,對於台灣出版業。
  這些片中主動出擊的成年男性,有的有妻小、有的還有孫子,聊沒幾句就開始自慰, 讓演員看自己生殖器。有的不斷挑逗,有的責備演員不露出胸部讓自己能夠解脫(射精),有的威脅演員將不再繼續聊天(做朋友)。同樣的是,他們都不在意對方只有12歲,或者更應該說,就是因為知道對方只有12歲,所以才會如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海德格認為,一切形上學問題都包含了整體形上學的問題,而關於無的問題,便是他所要採取的切入點。但在這裡,問題只能是「無的情況如何?」,而不能是「什麼是無?」。該問題是不可能回答的,因為答案會被要求為「無是……」,但無不是存有者,無不會是「什麼」。無的思維必定要違反自己的本性,必定在邏輯上產生矛盾。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在時間線中的迷惑和尋找迷幻的感受。文章提到了對於深度和廣度的對比,以及對於世界與自己之間的關係。透過解剖事物,作者試圖找出自己存在的地方,並追求動態的平衡。在時間的尖端,作者認為自己的真實自我存在,沒有人類社會中的低維元素,沒有追求與惋惜,也沒有過去和未來的重要性。
我住在汐止,離基隆很近,也常去看海,遠眺無邊際的彼方,開闊性意象,令思域無盡的伸展,形而上的思考由然而生,我的佇足在時空中意謂著什麼呢?海德格曾說人的基本特性不在於「我思」,而是在於他不僅「存在」,而且能夠思索並理解「存在」的意義。這一刻我的確存在,且用靈識與海的湧動共在,「存在」有了超昇的意義,所
Thumbnail
(續上篇) 📍聽聽別人故事,想想哲學自身 我的另一個體悟是,對於一件事情,不能只就某個人的行為,即輕易斷言、急於歸類貼標籤說他就是如何如何。根據哲學家海德格提出的【horizon 視域】, 我們不能忽視的是,他腳下所踩的土壤、背景、環境; 我們不能怠忽的是,他每一個行動背後,形構的時間
Thumbnail
  《存有與時間》1927於德國出版,作者為時年38歲的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對「此在」預備性的基本分析,第二部分為「此在」與「時間性」;《存有與時間》即「存有」關聯於「此在」、「時間」關聯於「時間性」。筆者欲從探討《存有
Thumbnail
無的遺忘─痕跡   海德格(Heidegger,1889-1976)在喚起「存有」時,什麼依舊被遺忘了?什麼是「遺忘」?死亡是遺忘嗎?德希達(Derrida,1930-2004)說:「我總是力圖使我自己處在哲學思辨的界限上,我說的是界限,而不是死亡,因為我根本不相信今天人們所輕易說的哲
Thumbnail
當我們在談論心物二元論、存有與存有者或主客二元論時,這些看似矛盾的理論,其共通點是什麼呢?是─「語言」。語言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或者說語言就是思考、語言與思考是不可分的。思考決定了自我的世界觀,以及認識他人世界、甚或存有世界的可能。關於對世界(宇宙、自然)的認知,如同海德格所言,我們皆是被拋擲
我們存在世界裡,世界是我們的主體也是客體,超越這個世界,這世界才能與真我融為一體.這是人類內在得神性的自我要求.也是最終的生存目的.
Thumbnail
時間與意識的關係,人們常誤解時間是線性的,但其實它並非如此。這篇文章探討時間、意識與宇宙的本質,提出人們的理解方式是如何受到頭腦的限制,指出宇宙的本質是現在的,開始與結束都在當下的這個瞬間生滅。最後呼籲人們要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也是一場遊戲,每個人所體驗的痛苦與快樂都是一種指引。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海德格認為,一切形上學問題都包含了整體形上學的問題,而關於無的問題,便是他所要採取的切入點。但在這裡,問題只能是「無的情況如何?」,而不能是「什麼是無?」。該問題是不可能回答的,因為答案會被要求為「無是……」,但無不是存有者,無不會是「什麼」。無的思維必定要違反自己的本性,必定在邏輯上產生矛盾。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在時間線中的迷惑和尋找迷幻的感受。文章提到了對於深度和廣度的對比,以及對於世界與自己之間的關係。透過解剖事物,作者試圖找出自己存在的地方,並追求動態的平衡。在時間的尖端,作者認為自己的真實自我存在,沒有人類社會中的低維元素,沒有追求與惋惜,也沒有過去和未來的重要性。
我住在汐止,離基隆很近,也常去看海,遠眺無邊際的彼方,開闊性意象,令思域無盡的伸展,形而上的思考由然而生,我的佇足在時空中意謂著什麼呢?海德格曾說人的基本特性不在於「我思」,而是在於他不僅「存在」,而且能夠思索並理解「存在」的意義。這一刻我的確存在,且用靈識與海的湧動共在,「存在」有了超昇的意義,所
Thumbnail
(續上篇) 📍聽聽別人故事,想想哲學自身 我的另一個體悟是,對於一件事情,不能只就某個人的行為,即輕易斷言、急於歸類貼標籤說他就是如何如何。根據哲學家海德格提出的【horizon 視域】, 我們不能忽視的是,他腳下所踩的土壤、背景、環境; 我們不能怠忽的是,他每一個行動背後,形構的時間
Thumbnail
  《存有與時間》1927於德國出版,作者為時年38歲的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對「此在」預備性的基本分析,第二部分為「此在」與「時間性」;《存有與時間》即「存有」關聯於「此在」、「時間」關聯於「時間性」。筆者欲從探討《存有
Thumbnail
無的遺忘─痕跡   海德格(Heidegger,1889-1976)在喚起「存有」時,什麼依舊被遺忘了?什麼是「遺忘」?死亡是遺忘嗎?德希達(Derrida,1930-2004)說:「我總是力圖使我自己處在哲學思辨的界限上,我說的是界限,而不是死亡,因為我根本不相信今天人們所輕易說的哲
Thumbnail
當我們在談論心物二元論、存有與存有者或主客二元論時,這些看似矛盾的理論,其共通點是什麼呢?是─「語言」。語言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或者說語言就是思考、語言與思考是不可分的。思考決定了自我的世界觀,以及認識他人世界、甚或存有世界的可能。關於對世界(宇宙、自然)的認知,如同海德格所言,我們皆是被拋擲
我們存在世界裡,世界是我們的主體也是客體,超越這個世界,這世界才能與真我融為一體.這是人類內在得神性的自我要求.也是最終的生存目的.
Thumbnail
時間與意識的關係,人們常誤解時間是線性的,但其實它並非如此。這篇文章探討時間、意識與宇宙的本質,提出人們的理解方式是如何受到頭腦的限制,指出宇宙的本質是現在的,開始與結束都在當下的這個瞬間生滅。最後呼籲人們要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也是一場遊戲,每個人所體驗的痛苦與快樂都是一種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