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與「基本情態性」:海德格的〈形上學是什麼?〉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從作品出發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無」與「基本情態性」:海德格的〈形上學是什麼?〉〉2023-07-29


  「形上學是什麼?」


  一名哲學學生可能會告訴你這是其中一個主要的哲學基礎領域,或從詞源的角度談論"meta-physics"是「物理學之後」、「超越物理學」或「作為物理學之基礎」。但海德格不會這樣回答,他將這一問題理解為一個關乎追問者本身的探究。就像量子力學實驗中的觀察者無法再假裝自己超然,海德格也相信,形上學的探問者自始就已然被置於問題之中了。


  對古希臘文有著獨到見解(因此受許多古典學者不待見)的海德格同樣從科學的"meta"開始談起。他認為科學的根基是衰亡的,科學宣稱自己只關心存有者,而不關心「無」。但海德格認為,這種對無地拋棄與「不願知道」,恰恰承認與知道了「無」。


  海德格認為,一切形上學問題都包含了整體形上學的問題,而關於無的問題,便是他所要採取的切入點。但在這裡,問題只能是「無的情況如何?」,而不能是「什麼是無?」。什麼是無的問題是不可能回答的,因為答案會被要求為「無是……」,但無不是存有者,無不會是「什麼」。思維的本性總是關於某物,無的思維必定要違反自己的本性,必定在邏輯上產生矛盾。


  於是海德格從側面去出發,探究無的定義和其與存有者的關係。首先,海德格從否定的角度去考慮無,將其作為「對存有者全體的否定」、「絕對不存有者」這樣一種「不性」的東西。但這並不意味著「否定」和「不」比「無」來得更加原初,只是只有在徹底否定之中,無才對我們顯現出來。而由於無不是存有者,這種對無的尋求與一般的尋求有所不同,是一種不指向一特定對象的、無法憑理智與形式求得的純粹的尋求。



  海德格於是轉往「情態性」,他談論了兩種特定、使存有者狀態與向來的狀態不同的情態。一種是「無聊」,在真正的無聊中,存有者整體向我們襲來。這種真正的無聊並非指向特定對象,不僅僅是覺得某人或某物--譬如說老師與課堂、或者寫文章的我與這篇文章--無聊,而是整體的、莫名的無聊。這種無聊把萬物移入一種奇特的冷漠狀態之中,存有者整體被揭露在我們面前,同時向我們遮蔽了無。


  另一種情態則是焦慮,焦慮不同於怕,怕有對象(特定的存有者),焦慮則始終保持著那種「為……焦慮」的形式。真正的焦慮並非為這個或那個事物焦慮,而是本身的、整體的惶惶不安。在焦慮中,並非缺乏確定性,而是落實了「根本不可能有確定性」。唯有在這個時刻,存有者整體滑落,焦慮藉此把無敞開。


  我們也是存有者,在焦慮中,我們自身也滑落了。在焦慮的當下,只剩下作為形式的「某人」惶惶不安。「無」便在這裡被體驗到。我們並非透過焦慮把握到無,而是遭遇了「不化」、一種存有者之為存有者的原始敞開狀態。



  對於無的追問便如此地將整體形上學本身展示在我們的面前:形上學是一種由存有者進行的,超出存有者的追問,其追求是回過頭來獲得對存有者之為存有者以及存有者整體的理解。人的這些基本情態體現了人與形上學的關係,對海德格而言,形上學是Dasein中的一個基本事件,只要我們在世界裡存活著,就已然置身於形上學之中了。也唯有去真誠地活著(而非僅僅是去理論地、手前地(vorhanden)認識世界),才真正使形上學與哲學運轉起來。





延伸閱讀:

〈Nontology:對柏拉圖「非存在之謎」的思考〉

〈先蘇哲學切片:從自然哲學到智者〉

〈費曼的困惑與人文學的價值(一):無用的學問〉

〈分析哲學家眼中的客觀世界:Inwagen 的「反反實在論論」〉

〈可否證的主體絕對主義〉

〈不可達的真理:考慮「人類科學的範圍與限制」的三種角度〉

avatar-img
86會員
752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懷疑主義的脈絡中,有更廣泛的替代品被視為相干,你不能確定你看到的人不是她的雙胞胎姊妹(即便你認識她多年從沒聽說過她有雙胞胎姊妹)、不能確定你在公路邊看到的穀倉會不會只是電影拍攝用的布景(即便你根本沒聽說過這附近有電影正在拍攝)。對此,脈絡主義者大方地說「OK!你是對的」,遠離一切爭吵,不客氣。
  關於自然狀態與戰爭狀態,洛克給出了一套和霍布斯截然不同的說法。他認為自然狀態是一種每個人平等的狀態,也認為在這個狀態中沒有人享有比其他人更多的權力。但有別於霍布斯認為這種狀態下人將無可比免地彼此戰爭,洛克強調了這種狀態裡,人的自由與理性能力。
  同時,霍布斯也指出,他並非要控訴人性,也沒有誇大這種人與人的爭鬥與不信任。但即便在和平時期,他也希望讀者思考這些問題:為什麼一個人外出旅行時會帶上武器與旅伴、為什麼返回家中要栓上門閂、甚至在家中,也會將擺放貴重物品的箱子上鎖。明明已經知道存在有法律和公權力,他為什麼會做這些行為?
  我們可以從兄妹房屋裡那些僅存的黑人牛仔電影中看見導演對這件事情的暗示。而在那場戲裡,哥哥也終於說出了他沉潛多時最想說的話:「我們要做的事,他們不能抹除」。人們會再次蜂擁而來,就像他們把電影的歷史搶走、把黑人牛仔搶走、把馬匹換成駱駝,但這一次,我們會向消抹說「不!」,我們會被歷史記住。
  與前童星對比的另一名見證者是電器店的店員「天使」(Angel)。他雖然癡迷於奇異現象,也一直想要參與兄妹的拍攝活動。但他卻不是被名利或欲望趨勢,而是單純的追隨者。在「行前會議」中,他提出了整場電影中唯一次關於「神聖意涵」的探問:我們在做一件對的事情對吧?我們在拯救生命、拯救地球對吧?
  有較多取分機會的籃球屬於"Strong-link"比賽,也就是比賽結果更大程度取決於強勢面向。只要你的隊上有一名「奇蹟的世代」,你就能輕易的輾壓對方球隊。相反的,足球與棒球沒有那麼多得分的機會,即便是最傑出的得分手,也並非場場都能得分。在這樣的比賽當中,沒有破口的團隊,往往才能成為比賽的贏家。
  在懷疑主義的脈絡中,有更廣泛的替代品被視為相干,你不能確定你看到的人不是她的雙胞胎姊妹(即便你認識她多年從沒聽說過她有雙胞胎姊妹)、不能確定你在公路邊看到的穀倉會不會只是電影拍攝用的布景(即便你根本沒聽說過這附近有電影正在拍攝)。對此,脈絡主義者大方地說「OK!你是對的」,遠離一切爭吵,不客氣。
  關於自然狀態與戰爭狀態,洛克給出了一套和霍布斯截然不同的說法。他認為自然狀態是一種每個人平等的狀態,也認為在這個狀態中沒有人享有比其他人更多的權力。但有別於霍布斯認為這種狀態下人將無可比免地彼此戰爭,洛克強調了這種狀態裡,人的自由與理性能力。
  同時,霍布斯也指出,他並非要控訴人性,也沒有誇大這種人與人的爭鬥與不信任。但即便在和平時期,他也希望讀者思考這些問題:為什麼一個人外出旅行時會帶上武器與旅伴、為什麼返回家中要栓上門閂、甚至在家中,也會將擺放貴重物品的箱子上鎖。明明已經知道存在有法律和公權力,他為什麼會做這些行為?
  我們可以從兄妹房屋裡那些僅存的黑人牛仔電影中看見導演對這件事情的暗示。而在那場戲裡,哥哥也終於說出了他沉潛多時最想說的話:「我們要做的事,他們不能抹除」。人們會再次蜂擁而來,就像他們把電影的歷史搶走、把黑人牛仔搶走、把馬匹換成駱駝,但這一次,我們會向消抹說「不!」,我們會被歷史記住。
  與前童星對比的另一名見證者是電器店的店員「天使」(Angel)。他雖然癡迷於奇異現象,也一直想要參與兄妹的拍攝活動。但他卻不是被名利或欲望趨勢,而是單純的追隨者。在「行前會議」中,他提出了整場電影中唯一次關於「神聖意涵」的探問:我們在做一件對的事情對吧?我們在拯救生命、拯救地球對吧?
  有較多取分機會的籃球屬於"Strong-link"比賽,也就是比賽結果更大程度取決於強勢面向。只要你的隊上有一名「奇蹟的世代」,你就能輕易的輾壓對方球隊。相反的,足球與棒球沒有那麼多得分的機會,即便是最傑出的得分手,也並非場場都能得分。在這樣的比賽當中,沒有破口的團隊,往往才能成為比賽的贏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取消了形上真理觀,海德格關心的是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在胡賽爾「意識一定是關於某物的意識」重新把主體和外在世界連接起來之後,海德格更進一步探問這個主體是如何與外在世界互動。面對人是什麼的問題,海德格直截明瞭的答:我在這裡。
我在之前一直認為現象界這麼不自在又萬分痛楚,回到本然是必然的「正確」與「好」。 但自性裡並沒有二元(對立),無善惡、無是非、無對錯、無好壞、無你我他、無時間、無空間、沒有一個主要的單位或單體所以也沒有之於單體以外的東西,不會有正確或不正確這種東西。 於是我產生疑情,抱著疑情但沒有刻意要去
因為直觀現象視於本質,再無語言定義,但一個人若未能入此狀態,語言名相還是需要存在去輔助,但需要一直輔助的人就是執念太重,幾乎變成掛著收藏學識,另外,作為師者空性二字是方便使用,因為包含難以說明的巨量涵義。我會增加這段說明其實是為了閱文者,我自己不需要這種額外的解釋,因為我在描述的主意是「破認知相
可能什麼都沒有 或許什麼 是不存在的協調 選擇題 明確地肯定 疑問句 和什麼壓力相關 都想走著 藉故門旁的街口 不對稱 大概只有什麼說話 空虛,儘管呼吸 也是什麼的慘淡,戲笑,悲哀
Thumbnail
1.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2. 能量看不到,卻統籌物理世界(形而上統籌形而下) 3. 數學與物理的不同:數學「定理」:絕對真理,不因時空轉換;物理「定律」:找到自然背後的律,而非證明 4. 數學的本質:建立在不能再問的「公理」上 5. 歐式平
Thumbnail
講者:洪裕元(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時間:2021.7.10 1. 傳統現象學方法的困難:現象學的目標是回歸事物、現象本身,找到恰當的方法、語言表述現象,但用語言表述現象的傳統現象學方法會遇到困難。 2. 那托普(Paul Natorp, 1
Thumbnail
  海德格(Heidegger)提出存有論,認為存有(Being)是形上學的本質、是形上學的形上學,他以此對比康德(Kant)知識論的形上學,認為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降,到康德、德國觀念論等的形上學都是「特殊」形上學,而非「普遍」形上學,因為傳統的哲學對「存有」遺忘。如同笛卡兒(Desca
Thumbnail
  「浪漫主義的想像傾向於極大或極小之物,不喜觀中庸之道。浪漫主義的想像輕易地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   相對於中庸之道,正因為有極端之分才有中庸的產生,如光明∕黑暗、高∕低、混亂∕形式、頭腦∕身體等這類兩極化的價值觀念。但海德格認為,沒有主客對立的問題,因為我們就生活在這世界,
Thumbnail
當我們在談論心物二元論、存有與存有者或主客二元論時,這些看似矛盾的理論,其共通點是什麼呢?是─「語言」。語言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或者說語言就是思考、語言與思考是不可分的。思考決定了自我的世界觀,以及認識他人世界、甚或存有世界的可能。關於對世界(宇宙、自然)的認知,如同海德格所言,我們皆是被拋擲
Thumbnail
面對無物,人無法忍受空白。然而,尋求填補真理的慾望,反而使人感到空虛,唯有從內心懷疑,才能走近真理。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取消了形上真理觀,海德格關心的是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在胡賽爾「意識一定是關於某物的意識」重新把主體和外在世界連接起來之後,海德格更進一步探問這個主體是如何與外在世界互動。面對人是什麼的問題,海德格直截明瞭的答:我在這裡。
我在之前一直認為現象界這麼不自在又萬分痛楚,回到本然是必然的「正確」與「好」。 但自性裡並沒有二元(對立),無善惡、無是非、無對錯、無好壞、無你我他、無時間、無空間、沒有一個主要的單位或單體所以也沒有之於單體以外的東西,不會有正確或不正確這種東西。 於是我產生疑情,抱著疑情但沒有刻意要去
因為直觀現象視於本質,再無語言定義,但一個人若未能入此狀態,語言名相還是需要存在去輔助,但需要一直輔助的人就是執念太重,幾乎變成掛著收藏學識,另外,作為師者空性二字是方便使用,因為包含難以說明的巨量涵義。我會增加這段說明其實是為了閱文者,我自己不需要這種額外的解釋,因為我在描述的主意是「破認知相
可能什麼都沒有 或許什麼 是不存在的協調 選擇題 明確地肯定 疑問句 和什麼壓力相關 都想走著 藉故門旁的街口 不對稱 大概只有什麼說話 空虛,儘管呼吸 也是什麼的慘淡,戲笑,悲哀
Thumbnail
1.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2. 能量看不到,卻統籌物理世界(形而上統籌形而下) 3. 數學與物理的不同:數學「定理」:絕對真理,不因時空轉換;物理「定律」:找到自然背後的律,而非證明 4. 數學的本質:建立在不能再問的「公理」上 5. 歐式平
Thumbnail
講者:洪裕元(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時間:2021.7.10 1. 傳統現象學方法的困難:現象學的目標是回歸事物、現象本身,找到恰當的方法、語言表述現象,但用語言表述現象的傳統現象學方法會遇到困難。 2. 那托普(Paul Natorp, 1
Thumbnail
  海德格(Heidegger)提出存有論,認為存有(Being)是形上學的本質、是形上學的形上學,他以此對比康德(Kant)知識論的形上學,認為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降,到康德、德國觀念論等的形上學都是「特殊」形上學,而非「普遍」形上學,因為傳統的哲學對「存有」遺忘。如同笛卡兒(Desca
Thumbnail
  「浪漫主義的想像傾向於極大或極小之物,不喜觀中庸之道。浪漫主義的想像輕易地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   相對於中庸之道,正因為有極端之分才有中庸的產生,如光明∕黑暗、高∕低、混亂∕形式、頭腦∕身體等這類兩極化的價值觀念。但海德格認為,沒有主客對立的問題,因為我們就生活在這世界,
Thumbnail
當我們在談論心物二元論、存有與存有者或主客二元論時,這些看似矛盾的理論,其共通點是什麼呢?是─「語言」。語言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或者說語言就是思考、語言與思考是不可分的。思考決定了自我的世界觀,以及認識他人世界、甚或存有世界的可能。關於對世界(宇宙、自然)的認知,如同海德格所言,我們皆是被拋擲
Thumbnail
面對無物,人無法忍受空白。然而,尋求填補真理的慾望,反而使人感到空虛,唯有從內心懷疑,才能走近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