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觀察與實踐Part1—不用錢的美好、愛與喜歡的事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忘記在布蘭達&維尼的哪篇文章看到,其實「我們擁有許多不需要錢就能享受的美好」以及「試著在生活中增加喜歡的部分」。於是我試著重新觀察自己的生活……。

餐後散步&與家人聊天

  最近遇上生活中比較大的關卡,母親知道後特地關心我每天的狀態。今天我們一起吃晚餐。餐後母親提議到處走走,因為天氣不錯,風很涼,我贊同並建議從綠蔭的人行道一頭走到尾
  我們就這樣,邊走邊聊著生活往事,感受風撫過小腿。真的很愜意,也很清楚地意識到此刻的心情,並珍惜感激了起來。
  我們聊著兩代人的工作與生活價值觀的改變。因為有了最近的一些談話,多聽到一些她沒提過或只是匆匆提起的早年生活,變得更敬佩她的生活態度。  
  我聊著又在布蘭達&維尼的頻道看到什麼。母親對於「多去公園、做瑜珈、吃健康的食物來保持健康,比存錢以後去看病還有用」的觀點很同意哈哈(如果我誤會她們的觀點那就當成是我自己的想法吧)。
  也許是因為最近家族喪禮過密,也許是看到別人的生活方式,於是珍惜起與家人的相處時間。
  一條人行道,意猶未竟來回走了兩三遍,街燈不知不覺都亮起了。我們甚至開始從黃色的街燈,聊到家裡的黃燈泡反而比白燈泡刺眼。
  我不禁想,我想要的生活就是這樣的時刻呀

愛與依靠

  從前有段時間因為覺得「應該」要和家人更親近些,我會主動在睡前,或是出門時對家人發起抱抱。我們家的習慣因此養成、持續了一陣子。後來忘記是甚麼原因,漸漸又消失了。
  而我最近又開始會主動討抱抱和撒嬌了。
  以前習慣要求「只靠自己」的我,就算家人們看起來可以聽我訴苦,就算我曾聽他們訴苦過,也一直無法真正在內心上依靠家人。
  那時候完全無法想像自己將內心最深處真正的想法說出口。尤其當想法因為暗自發酵而越來越極端時,變得更加難以說出口,深信不可能被理解。便告訴自己,也許我就是這樣無法依靠別人的性格。
  但是當我因為壓力過大,而將真心話說出口時,家人們竟然沒有什麼過度的反應,讓我很驚訝。他們甚至很耐心的聽我說,或是說一些自己的經驗讓我參考。
  雖然說會有「只靠自己」的想法,可能跟以前求助的時候,沒有得到好的回應,或是以前覺得聽別人的經驗沒有切身幫助有關。但也許我與家人在不知不覺中都有所改變,所以造就這次比較深入的交流。只能說當下就是最好的狀態,沒必要去強求。
  就這樣,雖然現在有一個困難需要我去克服,但至少我釋懷了一個無法依靠別人的困擾。平常珍惜著可以聊天的時間;如果那天不知道要聊甚麼,就坐在同一個空間裡做自己的事,等到睡前用一個抱抱,交換一個純粹的關懷也很好。

聽音樂&閱讀&創作時間

  最近重新思考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是什麼,因為以前嘗試過很多方面的創作,很多持續一陣子又放棄,有時會真的很困惑,難以判斷哪些是自己真正喜歡的。
  某天興起,在睡前打開布蘭達&維尼的方格子看文章,搭配我愛的音樂。突然想到先重新嘗試自己最先想到、最先做的不就好了嗎?既然我在邊聽音樂邊看她們的文章,那之後也這樣做吧!
  而今天的心情,又變成了聽音樂及寫文章。事實證明我真的擔心太多,正在一邊聽音樂一邊寫下這篇文章的我很快樂。而我也因為一邊寫文章一邊想到一個新的結論,「先重新嘗試自己最先想到、最先做的,如果有想重拾的再增加就好了嘛」。但是如果我沒有開始寫文章整理自己的想法,也許我就沒辦法想到這樣的結論。
  或許需要先想到理論才能開始嘗試的我,感覺有些笨拙,不過也許這就是我認真生活的方式吧٩(。・ω・。)و。
  總之,先從第一個想到的開始吧!
  順帶一提,關於寫作,以前的我雖然腦中常常思索關於生活的「理論」,但因不覺得有誰會想看,以及要花力氣重新把思考的內容寫成文章好累,有時也擔心比較主觀的主題會被批評。所以除了一些比較功能性的主題比較願意寫,生活相關的主題一直沒有付諸行動。
  但自從看了布蘭達&維尼的youtube以及文章,發現自己在看她們的文章時,覺得受益良多。可以體驗到她們樸實快樂的生活、受到她們個人經驗對於自己生活的啟發。加上看到她們回應一位觀眾的留言說,不用怕自己的想法被批評,因為認同的人會留下,不認同的人最終會離開。
  我開始覺得,萬一呢?要是我的個人經驗也能與世界上的某個人產生共鳴,也就足夠了。而開始寫了之後,我發現整理思路變成自己寫作一個很快樂的點和動力呢。

遊戲&手機時間

  以前有一陣子,會覺得起床很痛苦,因為一早就要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後來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開手機,巡視我的虛擬王國,照顧遊戲裡可愛的寵物,以及好看的角色,心情會變得比較好。或是看社交平台上固定追蹤的遊戲粉專,發現遊戲有什麼新活動即將推出,也會很開心期待。更別提活動抽池的當天,更是一個興奮點。
  但我覺得玩遊戲很重要一點就是要保持平常心,才能真正帶給自己快樂。關於遊戲與極簡,我感覺自己有很多心得可以分享,礙於篇幅,我想之後再另開一篇文章(๑´ㅁ`)。

後記

  由於後兩大項需要用到電子設備跟可能會課金(!?),所以將它們放在比較靠後的位置,因為我本來是單純想以「不花錢的美好」為主題,不知不覺主題就越寫越大了Σ(°Д°;。但因為還是想稍微保持一下初衷(?),所以有了這樣的順序編排。畢竟不花錢的享受聽起來真的很棒,也很好達成的感覺。然而這只是個人的一點內心小劇場,如果寫得順暢的話,讀者們應該現在才會發現異樣(๑´ㅂ`๑)。
  然後是「布蘭達&維尼」出現的次數,連我自己都覺得過於頻繁。也許是因為她們真的啟發我很多吧(๑´ㅁ`)。
  感謝看到這裡的你/妳,閱讀時間六分鐘!連剛寫完的我都嚇到了∑(ι´Дン)ノ。
  
avatar-img
1會員
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琉白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想要試試看小公寓的極簡生活?還是從自己的房間開始比較容易~畢竟東西越少越好搬家(笑)
想要試試看小公寓的極簡生活?還是從自己的房間開始比較容易~畢竟東西越少越好搬家(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那天你來找我談話,我感受到你呼吸與說話速度稍快,於是邀請你一起先回到呼吸、回到身體的覺察。你很快覺察了自己的身體與呼吸當下是緊繃的,覺察了便能開始讓自己順暢地呼吸,舒緩身體的僵硬。 在談話裡我陪伴你一起探索對於母親的不滿、對於成年孩子的操煩,底層渴望原來是對家人的在乎與愛,同時也有想照顧自己身心的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時常在腦中產生許多思緒,可是卻沒能很好的整理出來變成文章分享,一部分可能是時間不夠用。 我通常在思緒產生的當下,會用手機記事本App-Google keep或notion紀錄,想說之後再統整好,寫成文章來分享,可是遇到很大的狀況是,其實根本沒有後續的創作,想著想著也覺得很可惜。 突然靈光一閃,或
Thumbnail
作者布蘭達&維尼是雙胞胎姊妹,是「布蘭達&維尼的極簡生活」YouTube頻道經營者。本文分享她們的生活故事,對於金錢、身體健康、人際關係和心靈等方面,以及對金錢價值的思考,透過她們的生活真實故事,帶給讀者全新的生活態度和思考。
Thumbnail
擔憂親密關係中的對方心煩、動怒,所以選擇不斷負荷,是我今天面見的你。 我相信,這樣的失衡踉蹌會越來越少,我願意與你一起學習相信親密關係裡的另一個人,他同樣也是願意負荷的,我願意和你一起學習放下心中的重擔,享受在親密關係裡共同面對酸甜苦辣,攜手並進構築一個有愛的家。
Thumbnail
在各國朋友的援助與溫暖鼓勵下、我的工作逐漸穩定—而在布萊頓的生活終於安定了下來。布萊頓的生活充斥著英國高昂物價及嚴苛的生活開銷、這時我才驚覺—即使有份穩定工作也會有入不敷出的情況…,那到底要怎樣做才能突破這樣的困境呢?我左思右想想破了頭、忽然靈光乍現想起媽媽以前跟我提到她年輕時的故事…
Thumbnail
最近又開始看「布蘭達和維尼」的YouTube影片,他們是一對雙胞胎,自從辭去了原本的工作之後就開始放飛自我的生活,他們是極簡主義者也是生活觀察家和實驗家。對於充實的精神世界,到了德國之後就越發覺得重要,因為外在事物只能麻痺一時的自己,沒了那能刺激自己的事物之後就會漸漸空虛。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說到底,我們不可能生活在一個100%滿意的城市裡,但我們可以選擇要收錄那些風景到我們的心裡與眼裡,而不是被那些們無法控制的人事物給左右了我們的情緒 生活的快不快樂可以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或是決定。 好好吃飯,好好生活,活出我自己理想生活中的節奏。
既然聊到了訂目標這件事,也想來聊聊這幾年生活和心境上的轉化。 - 其實我一直不覺得自己算孝順的人。 在媽媽生病之前,我為她做的事好少好少,更別提「順」,我一直隨心所欲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超不聽話還很愛頂嘴。 我們很長一段時間就是各過各的生活,各自安好就好。 2021~2022年算是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那天你來找我談話,我感受到你呼吸與說話速度稍快,於是邀請你一起先回到呼吸、回到身體的覺察。你很快覺察了自己的身體與呼吸當下是緊繃的,覺察了便能開始讓自己順暢地呼吸,舒緩身體的僵硬。 在談話裡我陪伴你一起探索對於母親的不滿、對於成年孩子的操煩,底層渴望原來是對家人的在乎與愛,同時也有想照顧自己身心的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時常在腦中產生許多思緒,可是卻沒能很好的整理出來變成文章分享,一部分可能是時間不夠用。 我通常在思緒產生的當下,會用手機記事本App-Google keep或notion紀錄,想說之後再統整好,寫成文章來分享,可是遇到很大的狀況是,其實根本沒有後續的創作,想著想著也覺得很可惜。 突然靈光一閃,或
Thumbnail
作者布蘭達&維尼是雙胞胎姊妹,是「布蘭達&維尼的極簡生活」YouTube頻道經營者。本文分享她們的生活故事,對於金錢、身體健康、人際關係和心靈等方面,以及對金錢價值的思考,透過她們的生活真實故事,帶給讀者全新的生活態度和思考。
Thumbnail
擔憂親密關係中的對方心煩、動怒,所以選擇不斷負荷,是我今天面見的你。 我相信,這樣的失衡踉蹌會越來越少,我願意與你一起學習相信親密關係裡的另一個人,他同樣也是願意負荷的,我願意和你一起學習放下心中的重擔,享受在親密關係裡共同面對酸甜苦辣,攜手並進構築一個有愛的家。
Thumbnail
在各國朋友的援助與溫暖鼓勵下、我的工作逐漸穩定—而在布萊頓的生活終於安定了下來。布萊頓的生活充斥著英國高昂物價及嚴苛的生活開銷、這時我才驚覺—即使有份穩定工作也會有入不敷出的情況…,那到底要怎樣做才能突破這樣的困境呢?我左思右想想破了頭、忽然靈光乍現想起媽媽以前跟我提到她年輕時的故事…
Thumbnail
最近又開始看「布蘭達和維尼」的YouTube影片,他們是一對雙胞胎,自從辭去了原本的工作之後就開始放飛自我的生活,他們是極簡主義者也是生活觀察家和實驗家。對於充實的精神世界,到了德國之後就越發覺得重要,因為外在事物只能麻痺一時的自己,沒了那能刺激自己的事物之後就會漸漸空虛。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說到底,我們不可能生活在一個100%滿意的城市裡,但我們可以選擇要收錄那些風景到我們的心裡與眼裡,而不是被那些們無法控制的人事物給左右了我們的情緒 生活的快不快樂可以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或是決定。 好好吃飯,好好生活,活出我自己理想生活中的節奏。
既然聊到了訂目標這件事,也想來聊聊這幾年生活和心境上的轉化。 - 其實我一直不覺得自己算孝順的人。 在媽媽生病之前,我為她做的事好少好少,更別提「順」,我一直隨心所欲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超不聽話還很愛頂嘴。 我們很長一段時間就是各過各的生活,各自安好就好。 2021~2022年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