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從美國的視角切入之前,先介紹"自由貿易"是如何在19世紀各國高關稅環境下打開的。如同上一篇所說,這本書在18世紀末到20世紀、自由貿易跟保護主義的拉鋸戰中,建立了一個客觀的底層座標 : "科技進展"。
我們先給自由貿易下一個最淺白粗略的定義: "合理關稅甚至免關稅"。
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在19世紀末英法兩國協定降關稅後才算真正開始,之後擴大到整個歐洲直到全球。說"這時地球人才能開始享有便宜的肉跟穀類"也毫不誇張。這之前都只是國與國片面條約協定,合理關稅是不存在的,因為這是王室稅收命脈,也是當地貴族跟地主的護城河。
從16世紀開始的漫長大航海時代,為什麼要到19世紀末才能開始貨暢其流?如果各位讀者看過上一篇文章,心中應該馬上會有答案--是的,因為很多種貨物就算想賣過去,以帆船的運送系統也送不到。
17、18世紀的帆船時代,不管多大多穩的船,遠航就是要靠季風帶,看季節出航又航期長、載貨量有限。在這種看運氣著陸的時代,載的東西就只能是高價的糖、香料、紡織品、奢侈品,頂多加個容易壞的咖啡跟茶,沒有穀物嗎? 有,但除非是像西歐這些有殖民地(國內)轉運的,否則很少,主要原因除了遠航不易保存,另外就算送到了你要賣,也要被抽50%起跳的關稅,很難賣贏當地地主,除非剛好鬧飢荒 。
那什麼原因讓19世紀末英國法國這兩個世仇,願意皮笑肉不笑地簽下這調降關稅的條約(註一)?除了等下要說的精彩的政治手段,主要還是要歸功於大環境因素,甚至這個政治手段的成功也要歸功於它。
工業革命除了鐵殼輪船跟鐵路讓貿易扁平化,也讓當時英國的紡織業因為蒸汽機工業化能做出物美價廉的棉紡織品(取代了當時的印度),但實業家的血液裡都刻畫著COST DOWN的基因,他們自己平常吃的、還有要餵養一堆顧機台的勞工的食物,因為英國的"穀物法"導致高關稅的關係,只能買用貴鬆鬆的英國小麥做成的麵包跟貴到天邊去的肉跟酒。為什麼每天工作到要死,卻只能吃這些價格跟仙人一樣的東西?
因為這些食物是英國地主生產出來的東西做的,你嫌貴可以不要吃,這些地主的下巴翹得都跟台南阿堂鹹粥的老闆一樣高。穀物法幫這些貴族跟地主用關稅把價格守得死死的。怎麼辦?
很簡單,這些實業家什麼不多,就是有錢。要用文明的手段推動廢除穀物法,那就只能是用"投票"的方法讓議會去廢除,不過當時投票權必須要有一定產權,偏偏主要反穀物法的除了那些實業家,就剩一堆窮光蛋老百姓。為了增加票數,他們作一個長期計劃並且兵分兩路,一方面遊說國會利用國家造的四通發達的鐵路,創造可以增加國家郵政收入、又可以讓老百姓便宜寄信的郵政系統。順利地通過後。他們用便宜的郵政作每個投票區的文件宣傳,這些週刊、海報讓老百姓知道自己原來是這些英國地主的韭菜。
另外一邊實業家利用他們自己的鈔能力,還有方便的鐵路系統,跑到各個投票區一個一個的幫願意支持他們的人"取得投票權",另外清查每個投票區的戶口防止作票,順便讓一些反對他們的人"失去投票權"。
這樣雙管齊下,這些實業家順利贏了嗎?沒有。地頭蛇哪裡是這麼好得罪的? 兩邊勢力就這樣拉扯兩年。最後,還是因為英國遇到寒災加上植物病讓全英國鬧飢荒,眼下只能靠便捷的貿易跟以前的小弟美國買便宜的糧食來救急,但關稅收這麼高,原本只是用來填肚子的饅頭變成鼎泰豐的價格,老百姓誰吃得起?順著當下全國餓得眼冒金星、破切需要便宜的糧食的時空背景,反穀物法派用幾個月的時間讓上議院宣布將造成高關稅的"穀物法"廢除,終結了地主的保衛戰。
所以,這些實業家哪來這麼多"推動法案"的財力? 第一次工業革命有這麼神,讓他們工廠賺到富可敵國?轉折的起始點是什麼時候?雖然因為本書主講貿易並沒有提及,但很多史實都把箭頭指向光榮革命裡的金融革命,認為它才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幕後推手。
這裡簡單的說,18世紀英國的金融革命後,發明了用國家的信用擔保的"國債"可以讓英國支付戰爭以及重大基本建設,那些四通八達的鐵路都是靠國債去蓋出來的。另外成熟的海運貿易衍生的"股份制"併入憲法,讓企業主可以靠股份制拿到的資本後,有能力去建廠房、添購高價設備,把"早已存在的技術發明",整合進諸如鋼鐵、紡織、鐵路等當時新技術應用最多卻需要巨額、長期資金的產業,營利後或需要再擴增設備時,合理稅收跟以當時來說極低的銀行利率也可以讓它們順利茁壯,至此才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
簡而言之,在歷史所稱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前,一堆小工作坊的技術就已經可以讓蒸汽機工業化,缺的只是錢跟合理的稅。所以才說推動"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不是技術革命,是金融革命。
這種技術的整合的例子,放在今天可以聯想到的就是智能手機,再來就是電動車了。下一篇真的要講美國了!
註一:(科布登-舍瓦利耶條約,分別用科布登、舍瓦利耶這兩位推動法條的人命名--必須恭敬寫出來,因為它我現在才能吃到相對便宜的雞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