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聲筒的孩子」:承載了父母的失能,與對未來的無望傷痛

2023/06/3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那位讓我印象深刻的女孩,身上佩戴著許多耳環、鼻環和刺青。也許,她透過這些方式隱晦地向某人或某事表達抗議。
當她走進我的治療室,她一言不發,乾脆地坐在我面前,眼神直視著我。
我友善地向她打招呼:「嗨,我是吳心理師,想問妳為什麼想來預約諮商呢?」
她回答:「噢,就是家裡不開心。」
我問:「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你不開心呢?」
她說:「沒什麼,只是覺得爸爸媽媽很煩。唉唷,我很擔心幾年後,爸爸會獨自一人;媽媽嘛,應該還好吧,但我不確定她的情況。總之,我很害怕被他們綁住,我很想疏遠他們,但畢竟他們是我的父母,我還是會在意。」
在進一步的會談中,我才瞭解到紫紫(化名),在小學時因父母對教養習慣、工作問題以及生活琐事的不和而經常吵架。她也常被問到:「你要跟誰,爸爸還是媽媽?」現在的她實在無法忍受,她大學輟學,並成為了一位刺青師傅。因為,不想再捲入父母之間的衝突,逐漸疏遠他們,但同時又無法放下對父母的情感。
我對她表示:「那一定很辛苦吧,這幾年你是如何度過的呢?」
她用看似無關緊要地態度回答:「沒什麼特別的,就是這樣。有時候會想死,但只是幾天的事,沒什麼大不了的。」
關於傳聲筒的孩子
那些成為傳聲筒的孩子,會面臨哪些困境?
首先,如果他們不這樣做,其中一方或雙方都會責罵他們。這樣的孩子會感覺無論做什麼都是錯的,為了生存,他們只能不斷地討好對方。最直接的方式可能是獲得經濟上的支持,但這種經濟依賴帶來了風險,因為他們無法預料何時會因為雙方的情緒而被剝奪生活的必需品。
其次,他們成為了父母之間溝通失效的垃圾桶。「妳知道,你爸爸/媽媽有多傻嗎?這種事情也要和我說?」孩子很年幼,卻承受著父母溝通不良所帶來的壓力。孩子往往對許多事情一無所知,結果變得相對受限,他們無法做一些事情,而這些事情變成了丟臉的事,絕對不能做。
第三,由於無力改變許多事情,他們會以其他方式進行反抗。在理智上,父母可能覺得這些反抗行為並不合理,不值得在意。於是,孩子們的反抗程度不斷升高;他們可能紋上許多刺青,戴上大量的飾品,並以惡毒的言語進行反擊,反而使衝突更加升溫。
關於傳聲筒的孩子該怎麼辦?
要立即地放下,或直接性地疏遠是不可能的。
以直接下意識地方式斷開家庭連結,在心理學上專業名詞稱作「情緒截斷」。指的是用地理位置上、情緒上的隔離,或用自我欺騙的方式,切斷與家庭的接觸,來逃離原生家庭未解決的情緒束縛。以紫紫的例子來說,那無關所謂的態度,就是用情感疏離方式來面對家庭的連結;而那未解的溝通情緒矛盾,仍在心中從未化解,影響著日後自身未來的選擇。
那樣的孩子看似獨立,實則仍被原生家庭所捆綁。或許,對於離開家所得到的放飛人生,得不到真心的祝福,僅是對負向自我的逃離。
所以,重建彈性的界線是重要的。練習說:「不要」,是很重要的第一步,讓他人知道,你是有底線的人,而非沒有自我的工具人。
再者,持續地穩固界線,持之以恆,並不要放棄。因為,當你成為家庭規則的破壞者時,會收到許多的非議、道德綁架,持續地要求你回去做那個乖巧的傳聲工具,當你願意不斷地重申底線,穩固已挪動的家庭位置時,他人也會因你而牽動,並做出改變。
最後,回到一件最重要的提醒:「能夠左右自己人生的只有自己」。若你的父母不成熟,那你要更加地成熟,讓他們也學習到,有些事情是要他們自己所負責,
對於父母而言,要審思的是,為何將子女變為溝通工具?對於關係上的溝通失能,投射了多少遺憾給自己子女,灌輸了多少不合理的期待在他們身上?
叫一個人去幫忙傳話,看似可減少衝突的發生,實則只是把情緒壓力轉嫁到子女身上罷了,他們並沒有責任去負擔這件事。需試著練習,哪些事情是身為「父母」、「大人」所需要負責,而非丟給更弱小的子女所承擔。
------
期盼,傳聲筒的孩子不必繼續承擔著父母的失能,可以找到自己的聲音,重塑屬於自己的未來。
文:吳景濱心理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