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情緒,不是父母的責任要修成好心情

更新於 2024/09/0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當孩子情緒失控,但趕著出門、趕著重要事情時,怎麼辦?」
這是我在工作中,最常被問到的問題。
孩子亂發脾氣時,孩子卡在情緒中,找方式,讓孩子動一動,讓孩子練習不卡在當下情緒裡,運用這個原則:
  • 「動起來可讓孩子穩定下層情緒腦,並開始連結上層理性腦」
協助孩子一次又一次建立調節情緒的大腦迴路。

我在工作中,常碰到孩子帶著事件情緒而發脾氣中,
比如:因為還想玩電動不想來上課、
比如:覺得來上情緒課是不公平,為什麼兄弟姐妹不用來上..等等
然後說什麼都不要進來,就站在門口跟大人耗著、哭著。
當下還有其他孩子在遊戲室裡等著開始團體課,我感受到自己的焦急和混亂,我深呼吸幾次,與家長交換眼神示意,我蹲下來跟孩子說:
「你進來像之前一樣,挑一張卡片,告訴我們,你現在的心情」或
「我請爸爸帶你坐在這張椅子上,你挑一顆水果(紓壓球的造型),你摸摸看」,
漸漸地孩子能從原先的狀態中鬆動,到願意進來上課。

我們沒有先處理未來的事(叫孩子進來上課,如果不上課就.....),或是先教導/檢討前面的行為,而是先把重點放在當下:
「引導孩子能從當下卡住的情緒狀態鬆動」,簡單指令加上動作,讓孩子能跟上。
還有像以下幾個方法,提供給大家試試看:
比如:
  • 一個輕拍、抱抱,讓孩子放鬆身體,連結「我現在是安全的」,
  • 給孩子一個紓壓球,讓孩子手上有個明確的物品和動作可做。
  • 直接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失望不能繼續玩,我們先到車上去,看看你喜歡的玩偶,玩偶陪陪你。」

孩子的情緒,不是父母的責任,孩子失控時,不是要幫孩子把世界、事情變完美、不是全部都要變成孩子想要的,接納跟放任不一樣,接納和了解孩子的情緒,是:
「事情沒有辦法如願,我很抱歉,我懂你的感覺,我知道你難受,我會陪你一起度過這些情緒風暴」
協助孩子學習如何調節和鬆動情緒,孩子從中有機會發現世界並不一定如自己想的那樣,也有機會碰觸看看自己沒有想過的變化。
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經驗,孩子建立起面對更大世界的能力和勇氣。
(本文摘自「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一書,2022年底,商周出版)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當我們維持同一個姿勢太久時,會開始覺得麻、酸,甚至痛,於是我們改變姿勢,站起來、伸伸懶腰等。 而當我們一直卡在壓力、焦慮的情緒與想法,如同情緒狀態維持某一個姿勢太久,又如何提醒自己:需要放鬆一下呢?
    你也常習慣,碰到煩惱,就一直「想」原因?「想」解決方式嗎? 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想法」不再是解決煩惱的唯一方式,還可以透過「動身體」,比如: 以自己喜歡的速度散步,能減輕壓力感,也能夠連結到更多想法和方式。 因為,當我們動身體時,大腦處理資訊、情緒等的部位同樣被啟動,展開一場「身心對話」:
    常在情緒課程裡發現,與孩子討論基本情緒時,孩子對於引發開心、難過的原因/事件,都能直率地說。但當談到「生氣」時,大家常是先沈默了起來。 (好好生氣,包含了: 發現、接納自己的生氣,以及,如何安頓自己、如何紓發這份生氣) 我想起了自己的經驗。 我真的被馴化成溫和,但常覺得莫名擔心、常覺得莫名想大叫。
    「你說了幾次的不知道、想不起來,好像失去方向、迷路了,我想邀請你動一動,回到身體的感受看看,說不定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你抬起頭看看我,點點頭。
    情緒像是一個訊號,告訴我們:「怎麼了?」、「對人事物的反應是什麼」,比如: 當我們覺得開心、快樂時,反應出我們的熱情、或喜好。 當我們覺得害怕時,反應出我們發現有危險要趕快離開、或當下覺得有困難需要幫忙。 我們無法天生自己學會情緒調節與管理,教孩子辦識、接納、調節情緒,是送給孩子一生最重要的禮物。
    「會不會,人的心裡深處,都有一塊地方,是別人,甚至是自己,都無法了解的? 但唯有透過藝術、創作、身體動作這樣模糊、非語言的方式才有可能靠近一些?」有次我問同事S 「很有可能,這些方式,可以揉合許多不同的情緒和想法」同事S回我。 (表達式藝術治療師們的工作對話 XD) 我們可能都經歷過這樣的時候?
    當我們維持同一個姿勢太久時,會開始覺得麻、酸,甚至痛,於是我們改變姿勢,站起來、伸伸懶腰等。 而當我們一直卡在壓力、焦慮的情緒與想法,如同情緒狀態維持某一個姿勢太久,又如何提醒自己:需要放鬆一下呢?
    你也常習慣,碰到煩惱,就一直「想」原因?「想」解決方式嗎? 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想法」不再是解決煩惱的唯一方式,還可以透過「動身體」,比如: 以自己喜歡的速度散步,能減輕壓力感,也能夠連結到更多想法和方式。 因為,當我們動身體時,大腦處理資訊、情緒等的部位同樣被啟動,展開一場「身心對話」:
    常在情緒課程裡發現,與孩子討論基本情緒時,孩子對於引發開心、難過的原因/事件,都能直率地說。但當談到「生氣」時,大家常是先沈默了起來。 (好好生氣,包含了: 發現、接納自己的生氣,以及,如何安頓自己、如何紓發這份生氣) 我想起了自己的經驗。 我真的被馴化成溫和,但常覺得莫名擔心、常覺得莫名想大叫。
    「你說了幾次的不知道、想不起來,好像失去方向、迷路了,我想邀請你動一動,回到身體的感受看看,說不定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你抬起頭看看我,點點頭。
    情緒像是一個訊號,告訴我們:「怎麼了?」、「對人事物的反應是什麼」,比如: 當我們覺得開心、快樂時,反應出我們的熱情、或喜好。 當我們覺得害怕時,反應出我們發現有危險要趕快離開、或當下覺得有困難需要幫忙。 我們無法天生自己學會情緒調節與管理,教孩子辦識、接納、調節情緒,是送給孩子一生最重要的禮物。
    「會不會,人的心裡深處,都有一塊地方,是別人,甚至是自己,都無法了解的? 但唯有透過藝術、創作、身體動作這樣模糊、非語言的方式才有可能靠近一些?」有次我問同事S 「很有可能,這些方式,可以揉合許多不同的情緒和想法」同事S回我。 (表達式藝術治療師們的工作對話 XD) 我們可能都經歷過這樣的時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作者吳蕙名女士,單親撫養同時有妥瑞、注意力缺失、強迫症及疑似亞斯伯格症的兒子。當兒子進入青春期,各種火爆脾氣襲來,警察三天兩頭登門關切,甚至通報社會局。到了這時,作者才開始苦苦尋求各種能幫助孩子的療法。
    Thumbnail
      家庭在安排行程時,因意外事件而打亂了孩子的計劃,造成了情緒上的波動。
    Thumbnail
      台灣家長一般在遇到孩子鬧情緒時,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命令孩子「三秒鐘停止哭泣」。然而,三秒鐘之後情緒真的就這樣憑空消失了嗎?在還沒弄清楚產生情緒的前因後果前,貿然壓抑孩子的情緒,將使其缺少練習處理自己負面情緒的機會。並間接告訴孩子,不允許他擁有自己「獨立的意志」。導致日後需要花更長的時間
    Thumbnail
    「育兒的困境不難解,只要放棄完美主義」 和父親不同。母親對於自己從女孩一夜之間蛻變成某個新生命的主要照顧者,又被賦予了神聖的稱號「媽媽」,很難不去忽視在這個角色裡許多重要的事情,尤其是整個社會都會看著你如何「育」兒,看著你如何做個「稱職」的媽媽。    即便你並不是在育兒的細節上斤斤計算著
    Thumbnail
    你家也有兩三歲左右的幼童嗎?是否也常被他們的各種「不要不要」、各種「秩序敏感」、「不如他意就崩潰」搞到身心俱疲呢? 我們家也是。 我與周遭的人嘗試過好多方法來試圖面對小童的情緒風暴,
    Thumbnail
    本篇分享閱讀摘要,書名: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不是孩子不乖,而是他的左右腦處於分裂狀態—下篇《丹尼爾.席格(Daniel J. Siegel, M.D.)、蒂娜.布萊森(Tina Payne Bryson, Ph.D.) 著,周玥、李碩 譯,地平線文化 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 ​本書從腦
    Thumbnail
    本篇分享閱讀摘要,書名: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不是孩子不乖,而是他的左右腦處於分裂狀態—上篇 運用腦科學原理,學習幫助孩子正向塑造大腦,發揮潛能,培育健康快樂的孩子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作者吳蕙名女士,單親撫養同時有妥瑞、注意力缺失、強迫症及疑似亞斯伯格症的兒子。當兒子進入青春期,各種火爆脾氣襲來,警察三天兩頭登門關切,甚至通報社會局。到了這時,作者才開始苦苦尋求各種能幫助孩子的療法。
    Thumbnail
      家庭在安排行程時,因意外事件而打亂了孩子的計劃,造成了情緒上的波動。
    Thumbnail
      台灣家長一般在遇到孩子鬧情緒時,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命令孩子「三秒鐘停止哭泣」。然而,三秒鐘之後情緒真的就這樣憑空消失了嗎?在還沒弄清楚產生情緒的前因後果前,貿然壓抑孩子的情緒,將使其缺少練習處理自己負面情緒的機會。並間接告訴孩子,不允許他擁有自己「獨立的意志」。導致日後需要花更長的時間
    Thumbnail
    「育兒的困境不難解,只要放棄完美主義」 和父親不同。母親對於自己從女孩一夜之間蛻變成某個新生命的主要照顧者,又被賦予了神聖的稱號「媽媽」,很難不去忽視在這個角色裡許多重要的事情,尤其是整個社會都會看著你如何「育」兒,看著你如何做個「稱職」的媽媽。    即便你並不是在育兒的細節上斤斤計算著
    Thumbnail
    你家也有兩三歲左右的幼童嗎?是否也常被他們的各種「不要不要」、各種「秩序敏感」、「不如他意就崩潰」搞到身心俱疲呢? 我們家也是。 我與周遭的人嘗試過好多方法來試圖面對小童的情緒風暴,
    Thumbnail
    本篇分享閱讀摘要,書名: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不是孩子不乖,而是他的左右腦處於分裂狀態—下篇《丹尼爾.席格(Daniel J. Siegel, M.D.)、蒂娜.布萊森(Tina Payne Bryson, Ph.D.) 著,周玥、李碩 譯,地平線文化 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 ​本書從腦
    Thumbnail
    本篇分享閱讀摘要,書名: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不是孩子不乖,而是他的左右腦處於分裂狀態—上篇 運用腦科學原理,學習幫助孩子正向塑造大腦,發揮潛能,培育健康快樂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