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情緒,不是父母的責任要修成好心情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當孩子情緒失控,但趕著出門、趕著重要事情時,怎麼辦?」
這是我在工作中,最常被問到的問題。
孩子亂發脾氣時,孩子卡在情緒中,找方式,讓孩子動一動,讓孩子練習不卡在當下情緒裡,運用這個原則:
  • 「動起來可讓孩子穩定下層情緒腦,並開始連結上層理性腦」
協助孩子一次又一次建立調節情緒的大腦迴路。

我在工作中,常碰到孩子帶著事件情緒而發脾氣中,
比如:因為還想玩電動不想來上課、
比如:覺得來上情緒課是不公平,為什麼兄弟姐妹不用來上..等等
然後說什麼都不要進來,就站在門口跟大人耗著、哭著。
當下還有其他孩子在遊戲室裡等著開始團體課,我感受到自己的焦急和混亂,我深呼吸幾次,與家長交換眼神示意,我蹲下來跟孩子說:
「你進來像之前一樣,挑一張卡片,告訴我們,你現在的心情」或
「我請爸爸帶你坐在這張椅子上,你挑一顆水果(紓壓球的造型),你摸摸看」,
漸漸地孩子能從原先的狀態中鬆動,到願意進來上課。

我們沒有先處理未來的事(叫孩子進來上課,如果不上課就.....),或是先教導/檢討前面的行為,而是先把重點放在當下:
「引導孩子能從當下卡住的情緒狀態鬆動」,簡單指令加上動作,讓孩子能跟上。
還有像以下幾個方法,提供給大家試試看:
比如:
  • 一個輕拍、抱抱,讓孩子放鬆身體,連結「我現在是安全的」,
  • 給孩子一個紓壓球,讓孩子手上有個明確的物品和動作可做。
  • 直接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失望不能繼續玩,我們先到車上去,看看你喜歡的玩偶,玩偶陪陪你。」

孩子的情緒,不是父母的責任,孩子失控時,不是要幫孩子把世界、事情變完美、不是全部都要變成孩子想要的,接納跟放任不一樣,接納和了解孩子的情緒,是:
「事情沒有辦法如願,我很抱歉,我懂你的感覺,我知道你難受,我會陪你一起度過這些情緒風暴」
協助孩子學習如何調節和鬆動情緒,孩子從中有機會發現世界並不一定如自己想的那樣,也有機會碰觸看看自己沒有想過的變化。
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經驗,孩子建立起面對更大世界的能力和勇氣。
(本文摘自「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一書,2022年底,商周出版)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孩子的情緒管理教育:尊重與溝通的重要性  家庭在安排行程時,因意外事件而打亂了孩子的計劃,造成了情緒上的波動。
    Thumbnail
    avatar
    不懂聊工程師
    2024-05-15
    從《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談如何克服無聊   台灣家長一般在遇到孩子鬧情緒時,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命令孩子「三秒鐘停止哭泣」。然而,三秒鐘之後情緒真的就這樣憑空消失了嗎?在還沒弄清楚產生情緒的前因後果前,貿然壓抑孩子的情緒,將使其缺少練習處理自己負面情緒的機會。並間接告訴孩子,不允許他擁有自己「獨立的意志」。導致日後需要花更長的時間
    Thumbnail
    avatar
    Kuan Ju Lee
    2024-03-13
    親子時光是珍貴的琥珀。照顧孩子的情緒,需要的不是只有稱職 「育兒的困境不難解,只要放棄完美主義」 和父親不同。母親對於自己從女孩一夜之間蛻變成某個新生命的主要照顧者,又被賦予了神聖的稱號「媽媽」,很難不去忽視在這個角色裡許多重要的事情,尤其是整個社會都會看著你如何「育」兒,看著你如何做個「稱職」的媽媽。    即便你並不是在育兒的細節上斤斤計算著
    Thumbnail
    avatar
    棉花糖的晴天暖綿綿
    2023-11-09
    【閱讀摘要】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不是孩子不乖,而是他的左右腦處於分裂狀態-下篇|外顯記憶|內隱記憶|心智省察力|重塑大腦本篇分享閱讀摘要,書名: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不是孩子不乖,而是他的左右腦處於分裂狀態—下篇《丹尼爾.席格(Daniel J. Siegel, M.D.)、蒂娜.布萊森(Tina Payne Bryson, Ph.D.) 著,周玥、李碩 譯,地平線文化 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 ​本書從腦
    Thumbnail
    avatar
    Tsuting Lin
    2023-07-02
    【閱讀摘要】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不是孩子不乖,而是他的左右腦處於分裂狀態-上篇|腦科學|整合左右腦及上下腦|杏仁核本篇分享閱讀摘要,書名: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不是孩子不乖,而是他的左右腦處於分裂狀態—上篇 運用腦科學原理,學習幫助孩子正向塑造大腦,發揮潛能,培育健康快樂的孩子
    Thumbnail
    avatar
    Tsuting Lin
    2023-06-25
    早療之路(2):父母要先面對自己的情緒在上一篇文章提到的早療評估流程早療之路(1):發現與面對,在此再附上以供參考。 流程大致整理如下: 從發現、面對、就醫到上課治療,是一條頗為漫長的路,為了孩子的未來,我們當父母的必須要陪著孩子走下去,要引領他們之前,得先面對自己真實的情緒。 「為什麼」這個詞,它一直在我腦海裡轉個不停。
    Thumbnail
    avatar
    藍月琉璃
    2022-05-02
    父母隱忍下的美好幻想: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常常在新聞事件、網路文章或自己的生活中聽到這句話:「我想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而背後的故事往往是夫妻不和、家庭紛爭,但雙方遲遲無法對這種狀況進行處理,覺得離婚就是崩解,會讓孩子成長在「不健全」的家庭裡,於是不斷地隱忍、忽略。這種近乎「自以為」的付出,有時反而會對沒有話語權的孩子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
    Thumbnail
    avatar
    排排林
    2022-04-19
    不要讓「孝順父母的孩子」,變成「孝順孩子的父母」以下文章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跟古時候相比,「孝順」兩個字在現今社會已衰退許多。從前有二十四孝,是「孝順父母的孩子」;現在也有二十四孝,但反過來,是「孝順孩子的父母」。 一、驕寵:有時驕寵是因為家長偏心,喜歡這個孩子,不喜歡那個孩子,沒有公平、正直、威嚴、講道理,一驕寵就失去了公正。 (分享完畢)
    Thumbnail
    avatar
    香港吃貨寶寶
    2022-02-20
    帶孩子的辛苦是全社會要感激的,不是兒女本人;幫忙女兒的同時,我有好好照顧自己大女兒在請月嫂做月子,快要結束前,用line問我:「你一月有什麼事情要忙嗎?我在想月嫂離開後,你一段時間回來陪我一下可嗎?」 我回:「她離開那天, 我會跟她交接廚房的東西、事情。然後幫你煮2~3天飯。然後看一星期待幾天,2~3天吧!」 「嗯嗯!她到1/3。」確認了當天她會煮完晚餐後走。 第一週
    Thumbnail
    avatar
    紀餘
    2022-02-04
    父母離婚最可憐的是孩子--在家庭遇到重大變故後,身旁的大人如何察覺與協助孩子面對?不只是那位長輩,身邊一些家庭有離異的朋友,也或多或少透漏著這樣的心境:父母會離婚,是不是因為我不好?即便他們理智上明白不是,但感性上依然抱存著這樣的懷疑。因此,今天看劇吃瓜的我們,在看完熱鬧以後,是否有回頭想過,最可憐的其實是那三位孩子?我們是否又有想過,如果這些事情發生在身邊的人身上,可以怎麼做
    Thumbnail
    avatar
    溫曉風
    202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