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叛逆期」的人,毀了一個世代的壯年自我成長,更毀了一個世代的青年背負罵名。
不知道這個詞從何而生,但真誠希望這個詞彙從此而死。
自從叛逆期被發明,所有長輩開始有了不必自我反省的理由,青少年甚至兒少的各種行為被抽離脈絡地理解、被莫名地比照父執輩的生命經驗、被輕而易舉地冠上負面表述的罪名。
從自己的視角出發,總是有千百個理由支持當年的自己,自己多半可以是正確的、或委屈的,做出種種行為。但發生在孩子身上就不對了,我當年是因為…才如此,如今你養尊處優,怎麼能這樣?
怎麼能?不必思考同儕壓力、世代變遷、科技進步、期待提高,不必,總之你是叛逆期。原來如此。那你該變得「不叛逆」,而我毋須理解,反正是叛逆,無關教養環節、無關錯誤理解,這個年紀就會如此,而我理應矯正,以我的價值。
可悲的從來不是個人。不被反省的教養模式、不必與時俱進的長者、受盡矯正與敵意眼光的孩童,一整套的悲劇,華麗出品。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也有睿智開明的長者,或自省、或聆聽,美好的不曾消失,卻如此耀眼,相對映照的是晦暗的角落。孩童亦非同質,有人能扛下壓力逆勢成長,有人學會妝演人前人後,但總也會有人再也受不了莫須有的罪名,然後,後續的畫面太悲傷,無法舉例。
最後最後,孩子長大了,或許創傷越藏越深、或許等比例地隨肉身成長,總之儘管成年,因創傷而疏遠,還是能被視為叛逆。離鄉背井不喜回家叛逆、每月匯回薪資比例過低叛逆、不婚不友叛逆、菸酒叛逆、同性婚姻叛逆,看不慣的全都叛逆。儘管早已過了自己心中的叛逆期,但自省的能力已被叛逆地吞噬,駐足的是可悲。
看著自己曾經或多或少依賴過的長輩進退維谷卻無能為力,展演出那款絕情的放棄溝通,或許是我最後、也唯一的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