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者贈與財產給他人,法律上有效嗎?律師告訴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近日新聞報導的行天宮與失智老翁間贈與房屋的爭議,我們外人無法一窺事實的全貌,也難以斷定對錯,但這也使民眾逐漸思考失智者保護的議題,這是大家都需要花時間了解的,因為你我的家庭,可能都會面臨到這個問題......

失智者的人口不斷增加與年輕化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11年8月的統計數字,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失智人口逐年增加,推估2022年我國失智者人口將超過30萬人,其中65歲以上長者占9成6,罹病者有年輕化的現象,而因為失智者所衍生出的社會問題,恐已成為台灣當前步入超高齡社會所要面臨的議題。

raw-image

失智者所做的行為,在法律上也是有效?

人是否可以獨立行為且在法律上是有效的?我們一般以年齡作為區分標準,來看看台灣是怎麼區分的:

  1. 7歲以下:無行為能力人,不能做出有效的法律行為,只能由法定代理人代為。
  2. 7歲至未滿18歲:限制行為能力人,純獲法律上利益,或依其年齡及身份、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事項,可以自己決定,其他事項仍須由法定代理人代為。
  3. 18歲以上:完全行為能力人,能自主地決定自己的行為,且有法律效力。值得一提的是,原本台灣成年年齡的規定是20歲,但自2023起,已下修至18歲,換言之,大學一年級學生,也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絕對的責任。

而常見的失智者,大多以中老年齡層為主,以年齡來區分屬於完全行為能力人,可以自主為法律行為沒有問題,但失智者在精神層面出現問題,難道所為的法律行為不會有瑕疵嗎?我們來看看民法第75條的規定

民法第75條:無行為能力人之意思表示,無效;雖非無行為能力人,而其意思表示,係在無意識或精神錯亂中所為者亦同

由此條文中可以看出,失智者雖已成年非無行為能力,但如果可以證明,行為時係在無意識或精神錯亂中,那麼所做的法律行為,將會無效!那麼關鍵就在,怎麼認定失智者處於無意識或精神錯亂的情形?

失智者的就醫紀錄,可以證明處於無意識或精神錯亂嗎?

失智症是一個漸進性退化的疾病,從輕度的輕微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症狀等,疾病退化的時間不一定,依每個人的基因、環境、醫療支持等等不同,而有明顯的個別差異,甚至發病病程長達10年以上,也是常見的案例。

一個85歲的老父親,因失智症到醫院看診神經內科、精神科已有3年以上的時間,老父親的大兒子,因為覬覦老父親的晚年與建商合建分配到的房子,起了歹心,趁其他兄弟姊妹沒和老父親同住,某天便連哄帶騙帶著老父親到戶政事務所辦理印鑑證明,也請來代書辦理贈與契約,將老父親名下房屋移轉到自已名下,幾個月後其他兄弟姊妹得知這個消息,個個氣憤難耐,便聯合起來控告大哥,利用老父親失智已無行為能力,擅自轉移財產至大哥名下,認為移轉房屋行為無效。

兄弟姊妹提出老父親的就醫紀錄,證明老父親已因失智症而就醫3年,這樣總該認定老父親無法正確做出判斷,移轉房屋行為無效了吧!可最後法官認為老父親的就醫紀錄,並無法證明老父親在「贈與行為當下」處於無意識或精神錯亂,因此移轉房屋行為仍屬有效。且基於失智症是屬漸進性退化的病症,可能有時好時壞的情形,醫生客觀上也很難回到過去的行為當下時間點,判斷失智者的精神狀況是否確實受到失智症影響,或影響程度是否已到無意識或精神錯亂程度。這樣的結果,也導致失智者處於極大的法律風險之中。

raw-image

家屬可透過輔助宣告與監護宣告,來保障失智者權益

如果家屬發現親人出現失智症狀,或是已經醫師診斷確認失智而持續就醫,為避免失智者被詐騙、或不當處分自己財產,建議可以向法院聲請輔助宣告或監護宣告。

輔助宣告或監護宣告的目的,簡單來說,就是找一個人來當代理人!

如有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造成與他人溝通或對於他人表達的意思的瞭解程度,比一般人稍顯較弱,或甚至是完全無法與他人溝通,為避免做出損害自己權益的行為,可由家屬向法院聲請輔助宣告或監護宣告,由法院選任輔助人或監護人來代替並且協助當事人處理法律事務,像大家所關心金錢借貸、財產贈與、甚至是買賣不動產等等,都是需要輔助人或監護人的同意才生效,避免欠缺判斷能力而被詐騙或是做出不合理的法律行為。

如此,透過輔助宣告與監護宣告,來保障失智者權益,就能盡量避免失智者財產被不肖人士、甚至是覬覦財產的子女偷偷移轉過戶的風險,減少家庭因為爭產而衍生出來的糾紛。如果有這方面的需求,建議尋求專業律師的諮詢,保障家人的權益,維繫家庭和諧,才是當務之急。


#所以別忘了,有繼承或遺囑法律問題,記得找陳建至律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丫丫阿嬤-avatar-img
2023/07/20
謝謝分享,長知識了!
avatar-img
商業法律護航|陳建至律師
104會員
74內容數
亮遠法律事務所,十餘年執業律師,沉浸於公司商務、新創、智慧財產、財富傳承等領域,喜歡品飲威士忌、葡萄酒。長期投入商業法律服務,協助客戶找出企業經營遇到的難題、分析商業活動面臨的風險,強調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 Email:lawyerchih@gmail.com 諮詢電話:(02) 2558-8589
2025/04/03
親人離世後遺產處理的法律規定為何?常見錯誤案例是什麼?擅自提領過世親人的存款有觸法可能,不可不慎!
Thumbnail
2025/04/03
親人離世後遺產處理的法律規定為何?常見錯誤案例是什麼?擅自提領過世親人的存款有觸法可能,不可不慎!
Thumbnail
2025/03/13
繼承農地可享有免稅優惠,但需符合「持續農用」條件,否則可能被追繳遺產稅及罰款。本文詳述農地繼承免稅條件、主管機關查核方式、避免補稅風險方法及律師協助等面向,讓地主們掌握法規,做好土地規劃與決策。
Thumbnail
2025/03/13
繼承農地可享有免稅優惠,但需符合「持續農用」條件,否則可能被追繳遺產稅及罰款。本文詳述農地繼承免稅條件、主管機關查核方式、避免補稅風險方法及律師協助等面向,讓地主們掌握法規,做好土地規劃與決策。
Thumbnail
2024/05/02
張媽媽因大兒子漠視父母多年,想知道是否有辦法不讓大兒子繼承遺產。文章介紹了民法第1223條的規定,提到繼承人受到特留分的保護。同時,依據民法第1145條,介紹了喪失繼承權的情形。最後提到透過預立遺囑來剝奪繼承權的手段,建議張媽媽可以透過此方式達到自主決定遺產分配的效果。
Thumbnail
2024/05/02
張媽媽因大兒子漠視父母多年,想知道是否有辦法不讓大兒子繼承遺產。文章介紹了民法第1223條的規定,提到繼承人受到特留分的保護。同時,依據民法第1145條,介紹了喪失繼承權的情形。最後提到透過預立遺囑來剝奪繼承權的手段,建議張媽媽可以透過此方式達到自主決定遺產分配的效果。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那天看到新聞,有一位年長的老翁疑似患有失智,他把自己名下多筆不動產都過到某宮廟的下面,簡單的說,就是將所有房子都贈與了宮廟。 他的女兒(養女?)覺得廟方在收到到房子之後,並沒有負起照顧爸爸的義務,這和她的認知有所不同,所以就把這件事訴諸上了媒體,讓整件事被公開討論 不知道大家的看法是怎麼樣呢?
Thumbnail
那天看到新聞,有一位年長的老翁疑似患有失智,他把自己名下多筆不動產都過到某宮廟的下面,簡單的說,就是將所有房子都贈與了宮廟。 他的女兒(養女?)覺得廟方在收到到房子之後,並沒有負起照顧爸爸的義務,這和她的認知有所不同,所以就把這件事訴諸上了媒體,讓整件事被公開討論 不知道大家的看法是怎麼樣呢?
Thumbnail
一名87歲老翁去年(2022年)將名下9戶房產全捐給行天宮,事後女兒控訴廟方承諾要照顧父親餘生,如今卻不聞不問,並質疑老父已輕微失智,廟方卻勸誘老翁過戶房產,引發各界議論。 對此,行天宮發出千字文澄清,表示老翁認同行天宮推動公益,才願無償捐出9筆房地,接受捐贈前也有評估過老翁財力與精神狀態,確認他
Thumbnail
一名87歲老翁去年(2022年)將名下9戶房產全捐給行天宮,事後女兒控訴廟方承諾要照顧父親餘生,如今卻不聞不問,並質疑老父已輕微失智,廟方卻勸誘老翁過戶房產,引發各界議論。 對此,行天宮發出千字文澄清,表示老翁認同行天宮推動公益,才願無償捐出9筆房地,接受捐贈前也有評估過老翁財力與精神狀態,確認他
Thumbnail
/圖片來源:freepik.com/ 撰文:高雄律師,王瀚誼律師事務所。 【小智單車意外記】 而小智的太太小玲在接獲這個噩耗後,不得不放下工作,全心照料起了小智,經醫生指出,小智因為車禍外傷而導致顱內出血,經開刀治療後身體狀況雖已漸趨穩定,但種種跡象皆顯示,小鈴和小智之間似乎已經永遠回不去了…
Thumbnail
/圖片來源:freepik.com/ 撰文:高雄律師,王瀚誼律師事務所。 【小智單車意外記】 而小智的太太小玲在接獲這個噩耗後,不得不放下工作,全心照料起了小智,經醫生指出,小智因為車禍外傷而導致顱內出血,經開刀治療後身體狀況雖已漸趨穩定,但種種跡象皆顯示,小鈴和小智之間似乎已經永遠回不去了…
Thumbnail
我要當機了!2025年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比例也會逐漸提高。家屬的失落歷程,從預期性悲傷、模糊性失落(包含預期性、漸近性、確定性)、深度的悲傷等,家人必須經由眼神專注、表達溫柔,真誠接納、不去質問,給予讚美、鼓勵表達,耐心指導、簡化複雜等溝通,才能得宜、相得益彰。
Thumbnail
我要當機了!2025年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比例也會逐漸提高。家屬的失落歷程,從預期性悲傷、模糊性失落(包含預期性、漸近性、確定性)、深度的悲傷等,家人必須經由眼神專注、表達溫柔,真誠接納、不去質問,給予讚美、鼓勵表達,耐心指導、簡化複雜等溝通,才能得宜、相得益彰。
Thumbnail
什麼是「成年監護」?顧名思義 就是「成年人的監護人」。部分成年人因失智症、心智障礙、精神疾病等因素,雖已是成人卻無法自立。其中,以「獨居無家人的失智長輩」及「成年的心智障礙者」佔最多數。他們需要如同家人一般的監護人,代理處理財務管理、法律訴訟、醫療決定、生活照顧安排等事務,以保障身分及財產上的權益。
Thumbnail
什麼是「成年監護」?顧名思義 就是「成年人的監護人」。部分成年人因失智症、心智障礙、精神疾病等因素,雖已是成人卻無法自立。其中,以「獨居無家人的失智長輩」及「成年的心智障礙者」佔最多數。他們需要如同家人一般的監護人,代理處理財務管理、法律訴訟、醫療決定、生活照顧安排等事務,以保障身分及財產上的權益。
Thumbnail
  最近,剛滿30歲生日,30歲好像是介在成熟跟不成熟的一個界線,似乎生活跟心智趨於成熟,在工作上工作了幾年也有了一種穩定的步調,我們不再容易受到外在別人說些什麼而容易動搖,好聽一點叫成熟,通俗一點叫固執,這些經驗的累積就是這麼一點一點建立,而由我們的大腦去記下這一些經驗。   回憶起我們的青蔥歲
Thumbnail
  最近,剛滿30歲生日,30歲好像是介在成熟跟不成熟的一個界線,似乎生活跟心智趨於成熟,在工作上工作了幾年也有了一種穩定的步調,我們不再容易受到外在別人說些什麼而容易動搖,好聽一點叫成熟,通俗一點叫固執,這些經驗的累積就是這麼一點一點建立,而由我們的大腦去記下這一些經驗。   回憶起我們的青蔥歲
Thumbnail
我常聽到很多人對於失智症的想法非常直觀, 反正人老了、年紀大了本來就會這樣。這樣的想法也同時透露著「身體機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流失」的隱喻;如果我們接受了這樣的隱喻不就等於接受宿命論的劇本嗎?
Thumbnail
我常聽到很多人對於失智症的想法非常直觀, 反正人老了、年紀大了本來就會這樣。這樣的想法也同時透露著「身體機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流失」的隱喻;如果我們接受了這樣的隱喻不就等於接受宿命論的劇本嗎?
Thumbnail
前陣子網路上瘋傳一條消息,指稱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已更新年齡的定義,四十四歲以下稱為青年人,四十五歲到五十九歲為中年人,六十至七十四歲為年輕老年人,七十五至八十九歲為老年人,九十歲以上為長壽老人。這個訊息讓很多中老年人很開心,似乎一下子又返老還童了,雖然這是編造出來的假新聞,但是也可以看出大家都不喜歡
Thumbnail
前陣子網路上瘋傳一條消息,指稱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已更新年齡的定義,四十四歲以下稱為青年人,四十五歲到五十九歲為中年人,六十至七十四歲為年輕老年人,七十五至八十九歲為老年人,九十歲以上為長壽老人。這個訊息讓很多中老年人很開心,似乎一下子又返老還童了,雖然這是編造出來的假新聞,但是也可以看出大家都不喜歡
Thumbnail
從事臨床工作近二十年,衡鑑過上萬名長者的臨床心理師,   從只看見「個案的脫序行為」,到看見「個案是完整的人」。   他用更全面的角度理解長輩,為肩負照護壓力與情緒包袱的家屬,指出一條更有效、更有人性的照護之路。  
Thumbnail
從事臨床工作近二十年,衡鑑過上萬名長者的臨床心理師,   從只看見「個案的脫序行為」,到看見「個案是完整的人」。   他用更全面的角度理解長輩,為肩負照護壓力與情緒包袱的家屬,指出一條更有效、更有人性的照護之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