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讀普渡大學統計系博士班的這五年,改變了我對研究的看法與態度。
以前在台灣大學數學系做研究的時候,都是順著自己的興趣去做研究,很開心,但是研究結果具體的用處,大概就只有幫助我畢業。
我到美國後,深刻體驗的「研究工作」扮演著推動社會運作方式創新的主要任務,也影響了我選擇研究主題的審美品味。
- 原則1 - 研究主題要在近兩年有關注度:一個好的學術作品,必須先由一個能引人注目的主題開始。引人注目的主題不是趕流行,而是流行的東西背後,必定解決了某的大家困擾已久的大問題。做古典的問題並不高尚,反而會讓你的學術生涯愈走愈窄,慢性窒息。
- 原則2 - 研究主題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足夠嚴謹:就算找到高價值的研究主題,自己如果沒辦法執行研究方法,也是徒勞。其實,如果你不能準確地說明你的主題,那麼你的讀者將更難理解你學術工作的價值。鍛鍊好自己的研究能力,無論你打算用理論的角度,或者實驗的角度,都要確保自己在執行力上有保證。
- 原則3 - 研究主題要與正火熱的新科技有關係:科學家傳記看久了,常常會誤會研究都是要從零開始。但其實如果你選擇一個與已經過時或者退休的科技當作研究主題,只會提早確定失敗。正火熱的科技,反映著當下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你將自己的時間投入會更有價值,因為你得到的洞察與成果,是其他人真的會有興趣的,也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鳴。
你是一名學術研究者嗎? 那麼,你是否也有著選擇主題和維持關注度的困擾呢?歡迎你分享你的經驗和想法!
覺得這個次原子想法有趣嗎?你可以
- 追蹤我的方格子 ,看更多「原子寫作」與「三十而立」相關的文章。
- 追蹤「次原子想法」專題,看更多短但實用的簡單想法。
- 追蹤「原紫短文」專題,看如何將簡單想法組合,實踐原子寫作原則。
- 追蹤「Me, Myself & AI」專題,看看AI幫助我寫出的各種隨筆,或許有啟發。
- 訂閱「 紫式書齋」電子報,了解數位寫作,體驗世界文化啟發,掌握數據產業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