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哲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第一學期結束了。我想我應該來做個總結,寫一些我的心得。
先來探究我想要念研究所的動機。我的動機有以下幾點:
1.大學生活:我是一個五專畢業生,我沒念過大學,更不用說研究所。所以我對於所謂的"大學生活"或是"教授制度"是陌生的。所以我當初選擇重回校園,是有"一探究竟"這個成分在的。
2.對於哲學的興趣。我對於哲學產生了興趣,我想為了興趣念書,學習哲學開拓我的思想。
3.論文。我想利用"研究生論文"這個制度,來整理我對於人生的規劃和想法。
4.文憑。念完研究所之後得到碩士文憑,可以讓我未來有機會到國小國中成為代課老師,或是到社會大學開課程。有了文憑,我也可以試著拿到哲學諮商的證照,成為哲學諮商師。
5.隨機事件的碰撞。人生如果一成不變,那人生就沒有新的變化。"我去念書"這件事情,可能會認識新的朋友,學到新的觀念,開啟人生不同的事件。
當一件事情有很多誘因,然後結果會帶來無限的想像,那就會促成一個行動。可是反之,當這些誘因逐一消失,那就會讓這個行動中斷。
那我來逐一審視我的這些動機,是否因為這一學期課程的結束,而有所改變?
1.大學生活。這感覺和通勤上下班沒什麼區別。時間到了打卡上班,中午時間到了出公司覓食,吃飽上班下午打個瞌睡,晚上時間到了打卡下班。唯一差別是沒有老闆會盯你的業績你的表現。而大學生活體驗之後,也就是體驗過之後,就沒了。就像沒有人當完兵之後還想繼續當兵一樣。體驗過就好了,有些事情不用一直體驗。
2.對於哲學的興趣。這點對我來說還是沒有變。可是緊接下來的問題是,我一定非要在學校才能得到知識嗎?我在進校園之前,就有自己上過台灣大學的線上課程。我當時覺得線上課程和實體課程最大的差異,在於提問的參與感。我在這學期的過程中時常提問,可是我的心得是,我的問題,會得到教授以他自己的觀點所提出的回答。而這個回答是否是我自己需要的答案,這需要我自己消化。所以並不是說我有一個問題,提出之後就能得到普世通用的答案。所以我對於提問能得到甚麼樣的確定結果,是保持懷疑的態度。
可是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人生觀,所以上課聽聽不同老師的授課內容,也是很有趣的事情。可是一位老師的風格或是講授的課外內容,常常講到後面就出現重複,所以可以想像的是同一位老師再怎麼說都是那一套的情形。就像你看某些理財達人,怎麼說都是那一套一樣。所以老師的個人哲學,我覺得上過就好,不用一直上。
所以綜合以上,我認為可以用線上課程取代實體課程。
3.論文。某位教授在課堂上說,這年紀來唸在職專班的目的,應該是以哲學作為工具,來解答我們自己的某個問題,或是想要完成怎樣的目標。將這個目標以論文的方式來呈現,在課程學習的過程收集資料,在教授的指導之下補遺,這樣這篇論文才有意義。我在報名研究所之前,就有思考過我對於論文的研究方向。我那時候是想要找出我人生未來的方向。可是經過自己學前的線上課程自習,加上課程過程中的學習,我改變了我的論文方向。我開始從"確定的方向",變成找出"通用的架構"。而我現在對於這個方向還是模糊的,因為我連我自己未來想要怎樣發展,我也不知道。所以如果我對於目標不夠清楚,那我隨便的找個題目,完成了論文,對我人生又有什麼意義?所以我現在傾向等我有了清楚的目標或是方向之後,再來完成論文。
4.文憑:文憑對於在職專班來說,是繳錢就得到的東西。在少子化的壓力下,有一位教授說,「以前的教授打學生分數,是從學生的作業中找出錯誤。而現在的教授打學生分數,是從學生的作業中找出希望」。尤其是哲學這種冷門科系,更是對於學生的品質無法要求。所以拿到文憑是不難的事情。可是回到我對於論文,或是人生規劃的問題上。我要是不知道我人生未來要如何,我有這文憑又有什麼用處?所以這文憑也就不那麼重要了。想要文憑隨時回學校繳錢就有,就這麼簡單。
5.隨機事件的碰撞。這種機會無法預測是否會發生,所以我念了一年沒發生什麼,也是很正常的。而我如果沒有繼續念,那我在其他時間進行其他的活動,也是可以得到其他事件的隨機碰撞。
所以綜合以上,我會傾向繼續唸完下學習的課程,把一年級的學程上完。至於二年級開始寫論文的時候,應該會選擇休學。直到我想到我的論文方向和目的之後,再回到學校完成學業。
學校對於休學的規定是這樣的:
在職專班最長修業六年,中途可以修學兩年。所以我念完一年級之後可以休學兩年,之後在第四年復學就可以保留一年級的學分,然後最長念到六年級結束,不管我有沒有拿到學位是否畢業。
另外一個關於在職專班的設定,我是進了學校之後才得知的。首先來看這個新聞:
文中提到:「尤榮輝也認為,對私立大學而言,碩專班其實是私校的主要營收來源,如碩專班減收、停招,將會惡化中後段私立大學的財務情況,甚至加劇高教惡性競爭的局面,未來學店化的情形恐怕會更加嚴重。」
這句話的意思是,因為少子化、減班等等因素,私校的教授收入減少,所以開設"在職專班"來增加教授收入。而在職專班是各個系所自行負擔盈虧,所以如果招生人數太少,就會賠錢。這種有交錢就拿學位的情形,也就是學店化。老師不能要求學生素質和學習成績,學生有交錢學生最大,在這種氛圍下,學生無心學習,教授是否還能保持教學熱忱,這都是令我感到不對勁的地方。
如果是一個嚴格的稀缺資源,努力取得之後,外在會對這個資源予以肯定。比如大家都同意台灣大學是稀缺資源,當學生從台大畢業,外界會予以台大畢業生肯定。而花錢就能拿到的學位,外界都知道這學位沒有價值,所以學生自己必須從學習中得到自我的價值,否則外在環境不給予價值,學生自身又沒有得到自己賦予的價值,那花錢得到這個學位,一點價值都沒有。
學費的金錢花費是個問題嗎?目前我的哲學系在職專班一個學期是五萬五千元左右,念完就是22萬。一學期五萬五可以念三個月共12個周末,每個周末兩天,所以一共是24天。
52000/24=2166,一天八小時所以每小時學費2166/8=270,這金額是高是低,就看個人的價值觀了。
所以我想我一年級念完之後,可以有兩年的時間來探索和思考是否要完成這個花錢就能拿到的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