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纏繞的身體:讀林黛嫚的《彼身》

2023/07/2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是一本關於家族與疾病的紀錄,其實每個家庭都可以有這樣的記載,當身體被病菌寄生時,文字圖像甚至語音便成為一種出口。在治療與治癒的過程,時而前進時而倒退,當然也會影響著心理,還得分身處理「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這是一條漫長的路,林黛嫚以溫柔舒緩的語氣道出人生最沉重的事情,也許如同她的感受:「就從穿上襪子開始,此身已然成了彼身。」(頁91)

想起長輩們的病痛,無論是在醫院裡折磨、送到安養中心生活、或是在前面兩者之間奔波,印象最深刻的仍舊是看著爺爺的最後一面。在病毒的侵蝕之下,爺爺的身體越來越瘦弱,同時因為糖尿病復發而截肢。過世後禮儀師幫爺爺洗澡、去掉義肢、換上日常服,卻顯得小孩子穿大人衣服,我到醫院的第一反應是:「這真的是爺爺的身體嗎?」隔幾年之後換成奶奶,接著是父親。他們在家人面前離開後都變得嬌小,彷彿換了一個人似的。

如林黛嫚所言,我們都是疾病王國的子民,免不了身心的病痛。她引用Elizabeth Kürber-Ross主張人類遭遇悲傷的五個心理變化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接受);也記錄心理諮商的六堂課(接受、溝通、黑洞、隱喻、餘生、禮物)。受到疾病攻擊後,每個人會有不同變化,但如何接受原本的身體已經消失?最終還是需要依靠自己痊癒。也許我們都曾聽過「活在當下」鼓勵病人的話,不過林黛嫚說:「罹患疾病初始,我要告別的不是壞習慣,不是幸福人生,而是未來。」(頁161)面對漫長的候診與檢查時間,或是手裡握著回診單,病人都要捨棄日常行程。

閱讀這本書的早晨,電視播放著罕病兒童的生活,他們被聚集在療養院,一年只有三節(大約三週)能跟家人團聚,前提是父母親沒有拋棄他們。看著他們不規則彎折的身體,有些病患是在五歲之後才開始發病,慢慢地他們的身體也變得跟嬰兒時期不同了。的確,他們會問:「為什麼是我?」他們會在一次又一次的治療之下存活,只是無法「回到健康王國那一邊,回到器官平靜的狀態。」(頁141)

《彼身》不僅是林黛嫚的病歷,也是她的家族史。文字化身為載體,傳下人們的回憶。

43會員
186內容數
看完書之後,找不到人對話,那就跟書說說話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