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Input)、內化(Inside)、提取(Extract),首先要先了解:「提取」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接觸任何事物之前,首先我們會需要「印象」。

就好比人有第一印象(高、瘦、具權威、或者親和力。),而知識的第一印象在於複雜性、來源性、專業性...等等。

不論是哪種印象,都會暫時儲存在我們的腦海中,並透過有效思考(也就是內化。)成為短期記憶,不過這個時候的記憶還不夠深刻,你需要讓這段記憶,真正地派上用場。

理想氣體方程式:PV = nRT

如果今天提供mole數、常數、絕對溫度、你絕對可以求出目標壓力或體積,倘若今天給你的是某樣氣體的密度,或質量呢?你應該就得用過往的D(密度)來推導一下原式體積與mole數三者的關係了。(當然,如果你直接背過PM=DRT,那就另當別論囉。)

你猜猜,上述的情況是否似曾相似呢?你認為這是輸入、內化、提取的哪個環節呢?這個環節,是提取。

溫書後最擔心的是忘記,即使我們事前反反覆覆看了許多遍。你是否在童年時光對電視機的某樣廣告配樂琅琅上口?或是在社群平台上有聽過某樣類似押韻的標語(比方說:狼若回頭,不是報恩就是報仇。)但元素週期表上的鹼金鹼土族與惰性氣體,看了上百遍卻還是不如描述某部美劇情節來得清晰。

因為你為了要與好友討論美劇情節,你會下意識回想劇情(誰拿著槍、開誰的車、搶了誰)你會需要找精彩爆點而回想情節,甚至你會對哪位明星感興趣而去搜尋演員名單,他在電影裡的表現,又會在你腦海格外清晰,需要表達而回想、需要解決你的困惑而將某段記憶從腦海翻出,這就是提取。

明明在提取之前,還有輸入與內化的步驟,為什麼先解釋提取呢?難道前面兩者不重要嗎?不,非常重要,後面的文章也會一一介紹。但現在多數學生對於複習模式有很大的問題,往往覺得內容看過(輸入腦海)就好、了解(內化思考)就好,前面花了不少時間念書,考試卻派不上任何用場,因為考試,是種提取。

提取是種應用

很多學過的內容在寫題、考試時學生才會真正去思考累積的知識,所以我們總是對出錯的題目記得特別清楚,因為在解題過程中卡關會誘發你的深度思考,這個時候相關的知識背景就會被一一提取,就好像你提著一箱工具去組裝櫃子,螺絲釘的尺寸、與組裝需要的材料,你會特別記得—甚至當時不小心敲到手(出錯。)

並不是在考試才能進行提取,平常也可以,在複習的時候,了解標題的脈絡、數據的表達、圖表的意義,這有助於你的深度思考。

想想看,1624年台灣史上發生了哪些事?在哪裡發生?為什麼發生?是誰主導的呢?由回想誘發提取,這對自己也是實行著考試,唯一的差別是你穿著居家涼感衣在家回想而不是穿著學校體育服在教室裡坐著,班導如蒼蠅般飛來飛去地巡視。

當我們刷題,難免有錯,這時候先別急著找答案,靜下心來想,A、B、C、D四個選項在無關正解的情況下,了解每個選項的出題背景,是否合理?錯在哪裡?這有助於提取,因為你正在用過往的學習經驗判斷四個選項哪裡出了問題,當然需要參照講義內容求解還是可以去做,只是一開始別這麼迅速依賴就是了。 (注意:上述我指的是事後的訂正回顧,考試是需要留意解題時間的。)

重新定義複習模式

當你讀了一整天書、或是告一個段落,請先看著標題回想你讀了哪些內容:圖表的內涵、法規的目的、化學的原理。而不論是刷題還是考試,事後的訂正了解每個選項背後的意義,不但助於記憶,也會誘導你對這個章節的思考能力,深度思考,才能誘發提取;複習跟訂正的思維,不能只是輕描淡寫,而是要讓兩者具有意義。

重點整理

  1. 提取是種實際應用現學現賣即刻驗收
  2. 讀完一個章節、段落,僅用標題回想剛剛的情節
  3. 訂正不是只把B改成A,而是探討題目想問的事判斷四個選項的是非含意
  4. 事後的訂正是否了解透徹決定你下一次掌握的分數


學生無聊即興創作的床頭櫃

學生無聊即興創作的床頭櫃




avatar-img
4會員
7內容數
學習,學習,「學」跟「習」。學習必須遵循大腦守則,就像電玩遊戲有它的遊戲規則。了解規則、有效執行,你也可以為自己打造學習行動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ndy Ch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人人都會閱讀,閱讀是將提升所見所聞的必經之路,也是在週日午後邊搭配著伯爵紅茶、邊細細品嚐書香內頁的消遣,不論你的目的是什麼,要透過閱讀達成某種目的,並具備意義,你要將自己成為海綿,收放自如、內化自己。本文將以學生的角度來討論閱讀,既然是以學生的角度分享,就會把首要目標放在為了塑造好的升學表現,而擬定
人人都會閱讀,閱讀是將提升所見所聞的必經之路,也是在週日午後邊搭配著伯爵紅茶、邊細細品嚐書香內頁的消遣,不論你的目的是什麼,要透過閱讀達成某種目的,並具備意義,你要將自己成為海綿,收放自如、內化自己。本文將以學生的角度來討論閱讀,既然是以學生的角度分享,就會把首要目標放在為了塑造好的升學表現,而擬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有效地吸收與應用閱讀中的信息對學習者來說是一大挑戰。本文探討了三種不同層次的讀書筆記方法,包括局部碎片化的九合一讀書筆記、全局概覽的心智圖筆記及結構內化的閱讀心得文章。這些方法不僅有助於記錄和整理信息,還能促進理解與記憶,幫助學習者將知識內化為智慧,提升學習效果和實用能力。
Thumbnail
透過閱讀《超牢記憶法》所學到的提升記憶力的技巧,包括提取練習、間隔學習以及交錯學習等方法。透過自我測試及定期回顧,能有效深化長期記憶,克服記憶力不佳的困擾。這些方法促使作者在學習中取得顯著進步,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幫助。
學習是三個階段的循環: - 具體階段:情報收集,紀錄體驗 - 抽象階段:抽象化,模型化,發現模式 - 應用階段:實踐,檢證 西尾泰和這一套學習的三階段循環:具體,抽象,應用, 是一個很好的起始框架。 嘗試實踐它,然後持續修改, 你就能逐漸找到自己學習新事物的獨門心法。
我們都讀過不少書, 看過不少知識型影片, 成長過程中受到不少科學訓練 我們腦袋裡面其實裝了很多「知識」、「觀念」 包括:如何做筆記、 如何摘要書本重點精華、 如何學好一門知識、 如何讀出文章作者的言外之意、 如何探索自己的情緒與想法、 如何分析當下情況的優劣、 如何做好計畫時
Thumbnail
以前考試最愛買參考書,參考書的編排通常是重點精華+題目+詳解。 不愛讀課本,只看重點精華就去做題目,以為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做題目的時候模模糊糊,A好像也對,C看起來也很像...,根本沒搞清楚基本原理,又要重頭念一次。 才發現重點要自己整理,整理的過程是釐清內容和鞏固記憶最重要的環節。 整理是一
Thumbnail
你花了多少時間吸收知識,又花了多少時間使用這些知識呢? 你是否曾經花了大量時間學習新知識,卻在真正需要用到時發現無法清楚表達出來?這種情況很多人都經歷過,而根本問題在於輸入與輸出的平衡。今天,我們將探討如何在學習過程中找到這種平衡,讓知識真正成為你的工具。 所謂的輸入,指的是吸收資訊,把資訊記起
Thumbnail
這本書教導如何以六種不同的閱讀方式有效地提取書中的內容並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書中特別強調閱讀不應只有輸入,也需有輸出,並且行動力是非常重要的。閱讀完一本書後,制定付諸行動的練習相當重要,並且重複閱讀和覆盤能夠幫助自己實現想要的目標。本書的簡短書評心得也有助於對內容的理解和應用。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在知識的海洋中,如何將普遍的資訊轉化為具有個人特色的知識,是一項既挑戰又充滿滿足感的工作。每一次閱讀、每一次實踐,乃至每一次思考,都是將外在資訊融入自我,創造知識的過程。以下是將資訊轉化為知識,並賦予其獨特個性的三個關鍵步驟。 步驟1 - 捕捉和吸收資訊:創造知識的第一步是廣泛地捕捉和吸收外部資訊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有效地吸收與應用閱讀中的信息對學習者來說是一大挑戰。本文探討了三種不同層次的讀書筆記方法,包括局部碎片化的九合一讀書筆記、全局概覽的心智圖筆記及結構內化的閱讀心得文章。這些方法不僅有助於記錄和整理信息,還能促進理解與記憶,幫助學習者將知識內化為智慧,提升學習效果和實用能力。
Thumbnail
透過閱讀《超牢記憶法》所學到的提升記憶力的技巧,包括提取練習、間隔學習以及交錯學習等方法。透過自我測試及定期回顧,能有效深化長期記憶,克服記憶力不佳的困擾。這些方法促使作者在學習中取得顯著進步,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幫助。
學習是三個階段的循環: - 具體階段:情報收集,紀錄體驗 - 抽象階段:抽象化,模型化,發現模式 - 應用階段:實踐,檢證 西尾泰和這一套學習的三階段循環:具體,抽象,應用, 是一個很好的起始框架。 嘗試實踐它,然後持續修改, 你就能逐漸找到自己學習新事物的獨門心法。
我們都讀過不少書, 看過不少知識型影片, 成長過程中受到不少科學訓練 我們腦袋裡面其實裝了很多「知識」、「觀念」 包括:如何做筆記、 如何摘要書本重點精華、 如何學好一門知識、 如何讀出文章作者的言外之意、 如何探索自己的情緒與想法、 如何分析當下情況的優劣、 如何做好計畫時
Thumbnail
以前考試最愛買參考書,參考書的編排通常是重點精華+題目+詳解。 不愛讀課本,只看重點精華就去做題目,以為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做題目的時候模模糊糊,A好像也對,C看起來也很像...,根本沒搞清楚基本原理,又要重頭念一次。 才發現重點要自己整理,整理的過程是釐清內容和鞏固記憶最重要的環節。 整理是一
Thumbnail
你花了多少時間吸收知識,又花了多少時間使用這些知識呢? 你是否曾經花了大量時間學習新知識,卻在真正需要用到時發現無法清楚表達出來?這種情況很多人都經歷過,而根本問題在於輸入與輸出的平衡。今天,我們將探討如何在學習過程中找到這種平衡,讓知識真正成為你的工具。 所謂的輸入,指的是吸收資訊,把資訊記起
Thumbnail
這本書教導如何以六種不同的閱讀方式有效地提取書中的內容並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書中特別強調閱讀不應只有輸入,也需有輸出,並且行動力是非常重要的。閱讀完一本書後,制定付諸行動的練習相當重要,並且重複閱讀和覆盤能夠幫助自己實現想要的目標。本書的簡短書評心得也有助於對內容的理解和應用。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在知識的海洋中,如何將普遍的資訊轉化為具有個人特色的知識,是一項既挑戰又充滿滿足感的工作。每一次閱讀、每一次實踐,乃至每一次思考,都是將外在資訊融入自我,創造知識的過程。以下是將資訊轉化為知識,並賦予其獨特個性的三個關鍵步驟。 步驟1 - 捕捉和吸收資訊:創造知識的第一步是廣泛地捕捉和吸收外部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