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開悟之路:鬆空靜慢的生活方式
1.平常生活中沉浸在故事中,然後希望在有空的時候才來練習不解釋,這樣比較沒有效果,親自實驗結果也是如此。
2.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的感知到自己的身體,並隨時放鬆肌肉,也能同時意識到自己是不是下意識的緊張了,例如有些人會聳肩,但自己不知道,其實都是心理上有緊張的情緒,只是沒去注意它。
3.空的部份,對我而言,帶入點就是「副駕駛心態」,想像自己就是副駕駛。其實我們身活中有大半的活動都是潛意識在進行的(印象中科學上說有超過90%),只是自己太重視表意識,而忽略了潛意識的活動,有副駕駛心態,則是將主控權讓位給潛意識,讓他去自動駕駛,只有關鍵時刻我們才跳出來拿方向盤。
4,靜的部份,帶入點是去感受「心靈本來就有的寧靜」,這份寧靜是本來就有的,是存在本身在跟我們的身心打招呼,我們可以去感受它,間接的感受到存在。
5.慢,就是慢慢來~~~像靈龜一樣~~~呼~~~~~帶入點可以是把呼吸調慢,把動作調慢,把心跳調慢。
在這集中,我們要探討如何更容易登出開悟,以及在平常生活中如何練習不解釋,進入心靈的空寂。我們知道當我們專注於某個目標或觀察時,並且放下解釋時,我們有機會進入空性,達到開悟的境地。然而,只依賴特定時刻的不解釋練習,而在日常生活中沈浸於故事中,會讓我們難以完全放下解釋,讓故事一直存在。所以我們必須思考,平常該如何生活,讓我們更容易進入不解釋的狀態。本節目將分享四個關鍵方式,即「鬆、空、靜、慢」,來幫助我們實現這一目標。
首先是「鬆」,指的是放鬆身心。身體和心理是相互關聯的,當我們放鬆身體時,心理也會自然放鬆,反之亦然。我們可以關注身體的肌肉,逐步放鬆各個部位,但在日常生活中,只需知道整個身體都需要放鬆即可。同時,當思緒湧現時,不要抓住它們,而是讓它們自然流動,讓思緒在腦海中運作,就像聽到外界的聲音一樣,不需刻意追隨它們。
接下來是「空」,意指不著一物,也就是放下與外界事物的牽絆,成為觀察者。這種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讓自己處於一種寧靜的狀態,就像坐在擁擠的商場中,卻感受到一種內在的安靜。我們的心本來就是寧靜的,只要處在本質上,便自然擁有這份寧靜。
接著是「靜」,與前面的「鬆」和「空」相輔相成。靜是指在外界繁囂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讓心不被外在的干擾所影響。靜靜觀察一切的發展,像坐在電影院裡觀看電影一樣,無需與故事性牽絆在一起,隨時可以輕鬆放下。
最後是「慢」,當做任何事情時,如果不需要快速完成,我們應該盡量慢慢來。慢慢地行走、講話、做事,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放鬆對故事性的抓取,達到鬆空靜慢的狀態,讓自己更容易進入覺察的境界。
當我們平常生活中常常保持鬆空靜慢的狀態,我們已經在覺察上安住,雖然可能只是薄薄的覺察,但在某個時刻,我們輕鬆地放下解釋,就會更自然地進入更深的境地,登出開悟。開悟並不是一個特定的瞬間或靠打坐練習來實現的事情,而是在平常生活中,融入海洋般的鬆空靜慢,讓自己對故事性保持距離,從而更容易達到的境界。無論你是否追求開悟,這種生活方式都對於保持清晰的信念有益,當遇到阻礙時,隨時可以放下不利的信念,取而代之以有幫助的信念,讓生活更加輕鬆自在。
影片出處:https://youtu.be/V5Sh3jIGw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