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留白》

2023/07/2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周四晚應吉祥邀請,聊聊自己空白的情緒中心,順便開箱爆料了一個始料未及的情緒核彈現場,謝謝大家的溫情陪伴,讓我明白自己是不用當模範芭比的。

 

接觸人類圖四年來,這也是我第一次以不同的眼光,重新發現自己的情緒痛點,比我以為得還要深沉,對於人生的影響,牽一髮而動全身。

 

回看一階教材,描述情緒空白中心的一句話,直到現在才算看得透徹:「空白的情緒中心,如同一扇窗,讓情緒來去即可,一旦開始囤積,並覺得都是自己的問題,便是麻煩大了的時刻。」

 

真的,沒人比我更會對號入座。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那個聽者就是我。

 

當年在代理商,人類圖還不算顯學,我的症頭,以草莓族稱之,嫌老。老闆說破了嘴,勸我不要太玻璃心,動不動就陷入被害者妄想情節。客戶說設計很醜,意思只是設計本身的呈現還不夠水準,不是要指責你的美感Sense出了錯。

 

我卻很難這麼想。心情隨客戶的波動起伏不定,一個會議中模糊難辨的眼神,都能讓我思忖良久對方是不是不喜歡這個idea、認為我沒辦法好好handle?結果,我越小心翼翼揣測客戶的喜怒哀樂,盡力想維持皆大歡喜的場面,客戶越覺得我患得患失,情緒掌控有問題。

 

當時我心裡苦澀得要命,想說,明明情緒掌控有問題的人是你吧?怎麼會做賊喊抓賊。因為大半輩子都把空白情緒中心當成收納水庫的我,從來沒想過,空白的美意,不在無限照收,而可以將空白,視作留白的緩衝。

 

就像我最近在深入閱讀的一本書《情緒留白》,書封開宗明義就寫:「別人有權隨心所欲,而我同樣有權決定如何解釋他們的話。慢一點回應,甚至不回應也無妨

 

為自己保留接收情緒與否的空間更重要的是,保留自己對於他人行為或言語的詮釋權。任何感覺尖酸刻薄的表態可能和對方痛苦或創傷的經歷有關,不代表自己不夠完美,也不需要越俎代庖,為他人的負面陰影負責。

 

留白,是雙向結界的概念可以客觀、同理、甚至是慈悲的態度看待衝突,但不過分涉入情緒背後的他人議題,適時騰出空間,讓另一方有機會進行內化和反思。

 

閱讀到「當對方正與自己的傷痛搏鬥,你就會被推開」的這一個章節,無數糾結的往事湧上心頭。

 

身為不折不扣的四爻愛之船,相互依存、同甘共苦,一直是我表達支持的反射行為,很習慣在這樣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扮演起救世主的角色,「共感」極強,也頗有「共業」的肝腸。

 

求學時期的好友,因為感情、職場雙雙重創而意志消沉,我不分日夜陪伴,甚至在她的手機設定了緊急快撥鍵,只要動用一根手指頭,便能隨時召喚我。

 

我以為,如此休戚與共的陪伴,朋友的復原,只是遲早的事。有一天,我們一起吃完路邊的早午餐,她指指先到站的公車,讓我先走。那成為我們最後一次的聯絡。

 

朋友搬離了現址,手機設定為停話狀態。遍尋不著好幾天後,我才終於意識到,自己是被推開了。究竟她是在甚麼時候,興起遠離我的念頭呢?在我們幾乎形影不離的那些日子裡,她居然仍有閒情策畫縝密無縫的斷聯大計嗎?

 

猜忌的、惡意的、悲傷的、以至於憤怒的情緒,縈繞了我很多年。令我感到最痛苦的,莫過於不告而別所遺留下來的未竟揣測。其中也夾雜著對於自我價值被排拒的失落。

 

心裡面的糾纏,看完影集「華燈初上」,略有稍解。我對朋友付出的、自以為是的照顧,就是Rose媽媽的翻版。當中的友情,並不假,但是,潛意識裡自然流露出來的、以拯救者自居的優越和強勢,亦為真。

 

而那個永遠無解的懸念,則由《情緒留白》穿透了歲月,輕輕帶來一個句點:「一個人在對抗內心的痛苦時,就像受傷的動物在躲避狩獵者,會把其他人推開。儘管你本身並沒有造成對方的創傷,但他們會下意識地進行連結,將你視為潛在威脅。對方可能不知道自己需要多少空間,而你可以透過『價值』來支持他們。」

 

所謂的「價值」,是發現、尊重對方療傷需要空間,不試圖向他們證明自己的價值和重要性。相信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項益處,無論在不在場都能發揮幫助。

 

這就是「留白,即使親如至交手足,支持不必非得透過無所不在的形式來呈現。那反而讓我輕易模糊彼此的界線,誤把對方的行囊,當成自己的重負。

 

回過神來,淚水默默爬滿了整臉。現在,我願意重新定義朋友的不告而別。謝謝她留給我的巨大斷點,讓我花了漫長的時間去學習去理解,每個人都需要獨立的時間與空間,來和自己的傷痛和解。

 

被推拒,和我做得夠不夠多、是不是一個夠好的人,毫無關係。我的價值,不需要藉由承受、消解對方的情緒來驗證而要學會守護自己的情緒城河,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