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分辨偽科學的方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年齡愈大,手機裡Line的訊息,有關養生保健的資訊愈多,據統計,點閱率最高與轉傳分享率最多的也都是這些「好心的叮嚀」,不管什麼「名醫推薦」,「神奇效果」、「救命秘方」、「令人驚呆了」……聳動又誇大的標題,有時候即便知道十之八九是垃圾或假新聞,但基於人的好奇心,還是會被誘惑點進去看一下,於是就助長這些有問題的「農場文」的繼續氾濫。

    所謂「農場文」是來自於所謂「內容農場」的網站,這些平台本身不生產內容,專靠寫手提供文章,藉此創造流量,賺取廣告費,當點閱率愈高,廣告收入就愈高,而那些拼湊文章或轉貼推廣文章的人,也可以從中分到錢。

    所以,這些文章的創作者根本不管內容正確與否,反而要愈誇張,讓人愈害怕或愈驚奇,才會吸引人看並且分享給親朋好友。因此,這些文章往往是二、三分真實七、八分虛構或故意扭曲或斷章取義,這些文章也往往喜歡擅自掛上名人或名醫的抬頭,吸引人的注意。

    對於一般人來說,要破解這些偽養生資訊不太容易,因為以人類的演化歷程來講,我們大腦先天被設定成對於有害的事物,採取「寧可信其有」的態度,因此我們一定要用後天的理智(克服先天的情感)來分析這些訊息,並且在沒有去求證之前,對那些沒有署名作者與出處的訊息,你也無法判斷是真實的,那就乾脆不要再分享出去就對了。當然,假如我們懷有某些願盡一己之力改變社會的理想,還可以多做些事,比如對於那些也許會「危害人間」的內容,可以委婉提醒傳來訊息的朋友,能夠的話,順便澄清一下這則假新聞。其實只要稍微多做一個動作,這些流傳的健康保健的偽消息,在網上都已被相關的專家或官方網站給破解了。

 

    蠻有趣的,頭腦愈是沒有邏輯,沒有科學基本認知的人,常常把科技當成信仰在崇拜,也特別容易被偽科學給騙了,原因正是來自於他們不了解科學的發明或進展是來自於一大群科學家漫長又緩慢的集體努力,但又因為這些人對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科技產品的運作與原理完全不懂,所以只要有人套用一些似乎很炫的科學名詞,就會信以為真。

    物物理學教授羅伯派克曾經列舉了七個分辨偽科學的方法,還蠻實用的,列舉如下:

一、發現者將研究結果直接訴諸媒體。

二、發現者表示有龐大的既有勢力企圖打擊其成果。

三、發現者提出的科學效應總是非常不易測得。

四、發現者提出的證據不合乎科學程序。

五、發現者的主張來自於已經延續了幾百年的信仰。

六、發現者獨立進行研究。

七、發現者必須提出新的自然定律,才能解釋研究成果。

 

    其實說到「偽科學」,最大宗的來源,就是抗在老、美容、養生……之類的產品宣傳,因為一大批戰後嬰兒潮世代已進入高齡,他們手上擁有不少的錢,加上對健康的渴求,所以形成龐大的商機。

    其實對健康養生抗老真正有效的就是人人耳熟能詳的老生常談:吃得正確、睡得好、多運動多動腦多交朋友,但是這些事做起來很累又麻煩,誰不希望買顆仙丹,吞下去醒來就變年輕,那該多麼輕鬆。

    美國長壽研究中心創辦人羅伯巴特就直接挑明了說:「多數的營養補充品只是在製造昂貴的尿液。」其實假如花了錢沒效果那就算了,但是很可能反而增加身體的負擔,豈不是更糟。

 

    有人說:「科學是一則很冗長的故事。」但是當媒體要報導時,只能像閃光燈一閃,只記載下剎那片段,沒有前因,沒有附帶條件,所以一定是不周全甚至有問題的,更何況我們或許永遠沒辦法知道那則新聞被報導的背後動機,或者提供素材的那個研究是那個機構或廠商贊助,是如何設計研究方法,如何選擇研究樣本……?

    因此,我的答案是,永遠不要相信單一的研究,單一的報導。科學是一則很冗長的故事,科學的進展來自於點點滴滴地發現與驗證,只有在很多不同的國家,不同研究單位,不同設計方法,所有的研究都指向同一個結果時,才可以暫且相信那個結論,所謂暫且的原因是,在科學研究上,是沒有真理的,所有的結論都應該只是暫時的,也就是我們必須保持謙虛的態度,承認這個結論也許是到目前為止最接近真相的,其實在疾病診斷過往的書寫慣例也呈現了如此的謙虛態度,診斷病名前我們會寫R/O,也就是Rule out的縮寫,意思是「排除」,排除這種病,也就是目前找到最後尚未排除的可能性。。

    以醫學研究來講,一個可能被接受的研究一定要有對照組,也就是一組接受某種治療,另一組接受安慰劑,但所有實驗這必須採用「雙盲」的嚴格標準,也就是接受治療的患者與病人接觸的醫生,雙方都不知道自己是屬於被實驗組還是對照組。以如此方式進行,才能得到有價值的實驗結果。

    另外近年醫學界也推動所謂「實證醫學」,也就是採取的手術與治療方式,並不能只是「理論上」有用,而是必須有大量的臨床病例來支撐。比方說,你認為你採取這種方式治療,有六成改善的效果,但是假如同樣病情但沒有這種方式治療也有六成改善的結果呢?或者用其他方法卻有七成改善的結果呢?

    其實正規的醫學臨床實驗費時又費錢,很多媒體報導的醫療研究,大多只是觀察流行病學,也就是找出疾病與環境或行為上彼此的相關性,這種研究只要問卷,電話跟電腦就行了,很方便很簡單,但是問題也在這裡,不管是問卷設計本身,答問卷的人他們的個人偏好與習慣……很多因素是沒有辦法標準化與控制的,所以這些研究只要隨便看看就好,不用當真。

    另外媒體也常報導的研究常是吃某些東西後,會增加或減少某種疾病百分之二十或三十的機率,其實這種報導也完全不要去裡它,除非像是這種很巨大的差異,比如說抽菸會得到肺癌的機率是不抽菸的三十倍,這個機率差到這麼大,這種觀察流行病學的統計才要注意。

    如果統計數據差異雖然不是那麼大,但是相關的調查在其他研究(記住,永遠不要相信單一的研究結論)也都有同樣結果,或者此研究在動物實驗中找到了可能的生理機轉,你才可以暫且相信。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6K會員
2.3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李偉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2025/04/27
有時候在家沒事的時候,會到已離巢的AB寶房間,隨意翻閱房間裡面兩面書牆裡的書。 這些書有七成是我沒看過的,有三成是我看過推薦給她們看或者暫時借擺放在她們的書櫃裡的書。 今天隨手翻閱盧建彰導演寫的「感動,才有影響力」居然看到他寫到他們全家都喜歡看球賽的故事裡有提到我:「我以前不懂,以為只是爸爸喜歡
Thumbnail
2025/04/27
有時候在家沒事的時候,會到已離巢的AB寶房間,隨意翻閱房間裡面兩面書牆裡的書。 這些書有七成是我沒看過的,有三成是我看過推薦給她們看或者暫時借擺放在她們的書櫃裡的書。 今天隨手翻閱盧建彰導演寫的「感動,才有影響力」居然看到他寫到他們全家都喜歡看球賽的故事裡有提到我:「我以前不懂,以為只是爸爸喜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那些科學家說的又不是 100%, 你為何那麼堅信?科學那麼可靠的話, 為何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 現在變成可能會致癌,請問為啥? 科學不是超很可靠嗎? . Kyou Lowell 我逐點逐點跟我的家人和朋友說, 那些破壞免疫力的食物要少點吃, 他們都用異樣眼光看著我... 不是我
Thumbnail
那些科學家說的又不是 100%, 你為何那麼堅信?科學那麼可靠的話, 為何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 現在變成可能會致癌,請問為啥? 科學不是超很可靠嗎? . Kyou Lowell 我逐點逐點跟我的家人和朋友說, 那些破壞免疫力的食物要少點吃, 他們都用異樣眼光看著我... 不是我
Thumbnail
某蔬果汁未解之謎: 你覺得呢? ==================== 以下是某蔬果汁未解之謎的感應, 然後,請注意,這只是靈異感應而已, 無實際證據,僅供隨意參考, 沒有要各位吃或不吃,信不信隨各位。 ==================== 問題: 某種蔬果汁對人體有好處嗎?
Thumbnail
某蔬果汁未解之謎: 你覺得呢? ==================== 以下是某蔬果汁未解之謎的感應, 然後,請注意,這只是靈異感應而已, 無實際證據,僅供隨意參考, 沒有要各位吃或不吃,信不信隨各位。 ==================== 問題: 某種蔬果汁對人體有好處嗎?
Thumbnail
 年齡愈大,手機裡Line的訊息,有關養生保健的資訊愈多,據統計,點閱率最高與轉傳分享率最多的也都是這些「好心的叮嚀」,不管什麼「名醫推薦」,「神奇效果」、「救命秘方」、「令人驚呆了」……聳動又誇大的標題,有時候即便知道十之八九是垃圾或假新聞,但基於人的好奇心,還是會被誘惑點進去看一下,於是就助長這
Thumbnail
 年齡愈大,手機裡Line的訊息,有關養生保健的資訊愈多,據統計,點閱率最高與轉傳分享率最多的也都是這些「好心的叮嚀」,不管什麼「名醫推薦」,「神奇效果」、「救命秘方」、「令人驚呆了」……聳動又誇大的標題,有時候即便知道十之八九是垃圾或假新聞,但基於人的好奇心,還是會被誘惑點進去看一下,於是就助長這
Thumbnail
人,好容易被過往觀念制約。 朋友的爸爸對於朋友她喝西芹汁很有意見,說生飲對身體不好,而且農藥多。 她媽媽則對西芹汁沒意見,但要她感冒快去看醫生。 朋友爸爸還熱愛善*這個保健食品,一段時間就給她一瓶,朋友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目前手上已經累積四瓶😅 朋友爸爸罹癌多年,每次化療都耗費體力疲累痛苦不堪。
Thumbnail
人,好容易被過往觀念制約。 朋友的爸爸對於朋友她喝西芹汁很有意見,說生飲對身體不好,而且農藥多。 她媽媽則對西芹汁沒意見,但要她感冒快去看醫生。 朋友爸爸還熱愛善*這個保健食品,一段時間就給她一瓶,朋友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目前手上已經累積四瓶😅 朋友爸爸罹癌多年,每次化療都耗費體力疲累痛苦不堪。
Thumbnail
做保險二十幾年了,這幾年感觸越來越深。 有天跟同事聊天,他說最近身體不太舒服,檢查又沒有什麼具體的問題。我問是不是在打了某苗之後發生的?他推算時間應該是。我嘆了一口氣說:「我們人啊,一天到晚希望排毒,卻對吃進嘴裡的、打入身體的是那些成分都不清不楚,就因為主流媒體的大力宣傳感到恐慌,而把加工食品、化學
Thumbnail
做保險二十幾年了,這幾年感觸越來越深。 有天跟同事聊天,他說最近身體不太舒服,檢查又沒有什麼具體的問題。我問是不是在打了某苗之後發生的?他推算時間應該是。我嘆了一口氣說:「我們人啊,一天到晚希望排毒,卻對吃進嘴裡的、打入身體的是那些成分都不清不楚,就因為主流媒體的大力宣傳感到恐慌,而把加工食品、化學
Thumbnail
這是針對之前的【真相】系列所寫的解決方法。畢竟在知道之前,我們的行為模式都還是處在原來的階段;所以在知道了之後,就需要找到改變生活模式的動力和方法。 【營養】 既然知道了我們日常生活裡大部分的食物都不具營養,而營養的來源我們現在也已經知道了,那現在該去哪裡找呢? 【階段】 不僅僅是現代人,從現代化
Thumbnail
這是針對之前的【真相】系列所寫的解決方法。畢竟在知道之前,我們的行為模式都還是處在原來的階段;所以在知道了之後,就需要找到改變生活模式的動力和方法。 【營養】 既然知道了我們日常生活裡大部分的食物都不具營養,而營養的來源我們現在也已經知道了,那現在該去哪裡找呢? 【階段】 不僅僅是現代人,從現代化
Thumbnail
涉水漸深,多少也認識了一些朋友,也會去對方的部落格欣賞圖文(有些雖不是全職寫手,也非知名部落格,但圖臻於完美,已達商業攝影等級了)。說實話因為時間有限,所以我幾乎是跳著文章看,也挑標題看,但只要是朋友寫到保健食品,我就會開始逐字拆解,實在是因為這潭水好深啊,一不小心會淹死人。 很多人覺得又不是老年
Thumbnail
涉水漸深,多少也認識了一些朋友,也會去對方的部落格欣賞圖文(有些雖不是全職寫手,也非知名部落格,但圖臻於完美,已達商業攝影等級了)。說實話因為時間有限,所以我幾乎是跳著文章看,也挑標題看,但只要是朋友寫到保健食品,我就會開始逐字拆解,實在是因為這潭水好深啊,一不小心會淹死人。 很多人覺得又不是老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