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過篇一文章,標題叫〈表達練的,不是口才,而是「腦才」〉,幸運的獲得許多朋友的喜愛,也有不少人留言,想看更多關於思考觀點的方法。
在那篇文章裡,我提到,一段好的表達(不管是口語還是文字),最重要的,就是「觀點」──你能不能提出好的、有價值的觀點。而所謂的好觀點,通常有三個元素,分別是:「沒想過」、「有啟發」和「被觸動」。我也分享了生產觀點的兩個思考工具,「反直覺思考」和「代情境思考」。
這篇文章,我將繼續延伸這個主題,再和你分享兩個生產觀點的方法:「向下挖本質」和「向上升價值」。
我們先看第一個,「向下挖本質」。
任何事物都有「表象」和「本質」。表象,是顯而易見,每個人都看得到的;而本質,是隱而未顯的,如果沒有特別思考和練習,一般很難發現。
在電影《教父》裡,有一句很經典的台詞:「花半秒鐘就能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透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有截然不同的命運。」
那麼,到底什麼是「本質」呢?
從哲學的角度,所謂的本質指的是:一個事物之所以成為該事物的特質。但在日常生活裡,當我們使用到「本質」這個詞時,意思比較像是:事物的根本原因、根本意義、根本目的或內涵。
各領域的高手,都能用一句話,說出自己專業或相關概念的本質。
例如,心理學家阿德勒說:「炫耀感的本質,是自卑。」一句話,道出了炫耀的「根本原因」。
中國知名作家、商業諮詢顧問,劉潤說:「真正的人脈,本質是給予價值、平等交換。人脈,不是那些能幫你的人,而是你能幫到的人。」一句話,道出了人脈的「根本意義」。
還有忘記是哪位攝影大師說過:「攝影的本質,就是捕捉生命美好的事物。」也是一句話,道出了攝影的「根本目的」。
這些都是高手對事物本質的洞察。
我們都是普通人,可能不容易在專業領域,提出什麼深刻洞見;但面對「生活中的大小事」,還是可以有些深刻思考。
舉個例子,前陣子,我在網上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辯論題目:「做人該不該省錢」。花錢這件事,人人都有經驗,它不需要太多的專業知識,所以每個人都能對這個議題有些自己的思考。
假設你抽到的立場,是「不應該」省錢,你會提出什麼樣的觀點,來替你的立場做辯護呢?
我用「向下挖本質」,來示範給你看。
為什麼做人「不應該」省錢?
「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太多比錢還要重要的事情」。
錢的「本質」是什麼?
它是一種交換媒介,是你用來交換其他東西所支付的代價。這些東西不只是具體看得到的包包、手機和大餐,還有抽象的,看不到的時間、健康和情感。
主張做人應該省錢的人,最大的盲點,就是做決策時,「只」考慮到錢,卻忽略了省錢背後,所需要付出的「代價」。
比如說,馬上就要過年了,你在台北工作,老家在高雄,你想搭火車或客運回去,但沒搶到票,只剩下比較貴的高鐵。為了省錢,你想:「算了,太貴了,明年再回去好了。」你省了錢,付出的代價是,與家人難得的相處時光。
再比如說,你有一個珍貴的出國交換機會,但必須自付一半的費用。你看了看戶頭,想說:「算了,這筆錢是我辛苦打工,好不容易存到的,就這樣花掉很可惜。」你省了錢,付出的代價是,學習成長的機會。
錢,就跟生命一樣,值得花在美好的事物上。這些花掉的錢並沒有消失,它只是變成我們喜歡的樣子。
所以,以後當我們動了省錢的念頭時,記得問問自己:「我是用什麼做為代價換來的?我是不是錯過了生命裡,比錢還要重要的事?」
以上。
透過思考錢的「本質」,我們看見了省錢背後要付出的代價;然後從「代價」的角度切入,展開論述,引導人們思考,每一次省錢的背後,是用什麼做為代價換來的。
再來,第二個方法,「向上升價值」。
這個方法的核心精神,就是將你想要討論的事物,與一個更高的價值綁在一起,它通常是人們所嚮往、追求的價值,例如:自由、幸福、歸屬感、自我認同等。
很多厲害的業務員,都深諳此道。比如說,保險業務員,他會跟你說:「你買的不是保險,而是給家人的愛。」賣掃地機器人、洗碗機的業務員,會跟你說:「這筆錢,你投資的,不是機器,而是幸福的婚姻。」
廣告史上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
在上世紀20年代的美國,女性抽菸被認為是一種非常粗俗、不雅的行為。當時的煙草公司,為了將自己的消費客群,從男性擴大到女性,就聘請了有「公關之父」之稱的愛德華·伯內斯。順帶一提,伯內斯的舅舅,就是大名鼎鼎的心理學家,佛洛伊德。
伯內斯注意到一個現象,當時的美國,正是「女權主義」剛興起的時代,女性紛紛站上街頭,為自己爭取各種權利,像是投票權、工作權、穿短裙等。
伯內斯敏銳的抓住這個趨勢,將「女權」和「吸煙」連結在一起,策劃了一個行銷活動。
他在紐約的某場女權遊行活動中,安插了十幾位女演員,每人手裡都拿著一根香菸。當媒體採訪到她們時,她們高舉手中的香菸,在全國電視機面前,說出了一段經典名言:「我們舉的不是香菸,而是自由的火炬!」
從那天起,女性吸菸,在美國人的認知中,象徵的不再是粗俗與不雅,而是自由與獨立,「抽菸,意味著你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新時代女性」。
從此,女性吸菸的比例,從20世紀初的不到5%,到1965年,上升到了33%,相當於美國有三分之一的女性,都有在抽菸。煙草公司當然也因此大賺了一筆。
香菸的本質沒變,但它背後代表的價值改變了,儘管付出的代價是健康,但卻巧妙地被廣告轉移了。
所以有人說:「廣告賣的是意義,而人們買的是自己」。
讓我們再回到剛才的辯題:做人該不該省錢。
現在,我站在相反的立場──應該省錢──用「向上升價值」來替它做辯護。你也可以思考一下,如果是你,會提出什麼樣的觀點呢?
「做人該不該省錢」,這個問題,真正要討論的是什麼?
它要討論的是:在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面對慾望,我們應該屈服,還是抗拒;我們的人生,要成為慾望的僕人,還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你回到家,推開房門,打開衣櫃,看看這裡頭的東西,捫心自問,有多少是你真正「需要」的,又有多少是你「想要」的?
甚至在這個時代,你買的東西,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各家廠商透過大數據、演算法,「讓你以為,這是你想要的東西」。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在博客來買了一本書,結帳時,下面就會跳出好幾本書,跟你說,這幾本書你一定也會喜歡;在購物網買了一件衣服,下面就會跳出一條褲子、一頂帽子、一個配件,跟你說,這些東西配上你的衣服很好看。
最後結帳時,你發現自己買了好多、好多東西,但這些都不是你原先打算買的。
你看著一台5萬元的洗碗機,內心正糾結著,要不要用一個月的薪水買下它;就在這個時候,文案裡的一句話擊中了你,它說:你買的不是洗碗機,而是讓你婚姻更幸福的神器。於是,你心一橫,掏出信用卡,分期刷了下去。
你發現了嗎?這些靠著大數據、演算法、行為科學所支撐的廣告,總有一個理由、一張圖片、一段說詞,能擊中我們內心最脆弱的部分。
這就是消費主義與科技結合的力量,它不斷地創造出,我們「以為」的想要;它不斷撐大我們的慾望,讓慾望永遠沒有被滿足的時候。
所以,在這個時代,省錢,不只是節省,它意味著,你是一個能抗拒誘惑的人,你能做自己生命的主人,而不是淪為慾望的僕人。
以上。
在上面那段論述中,我將省錢這個行為,跟「自我認同」,也就是「我是什麼樣的人」連結在一起。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會期許自己,是一個「能抗拒誘惑」的人,也都會希望自己,能成為「生命的主人」。所以,當你從這個角度論述時,就比較能打動人心。
總結一下。這篇文章和你分享了兩個生產觀點的方法,分別是「向下挖本質」和「向上升價值」。
向下挖本質,就是思考問題不要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試著多深挖幾層,思考事物的根本原因、意義、目的或內涵;而向上升價值,就是將你想要討論的事物,與一個更高的價值綁在一起,它通常是人們所嚮往、追求的價值。
學會這兩個方法,我相信,就能讓你的表達上升一個層次,更有說服力、更能打動人。
總歸一句話,表達的底層邏輯,是思考。所以想練好表達,關鍵不是說,而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