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一段「好的表達」,最重要的是什麼?
最近幾場演講,結束後,幾位不同學校的老師,都不約而同提到,我對「表達」的切入角度很有意思,讓他們很有啟發。他們從沒想過,表達要教「這件事」。甚至有老師提到,未來在設計課程時,也想往這個方向前進。
我對表達的看法,是什麼呢?
表達,「最重要」的是……
讓我們從這個問題聊起吧!你覺得,一段好的表達,「最重要」的是什麼?
有人說是架構,有人說是邏輯,有人說是聲音語調,也有人說是表情動作。
這些都很重要,我同意。
但我認為,一段好的表達,不管是口語還是文字,最、最重要的,就是「觀點」──
你能不能提出「好的」、「有價值」的觀點。
你一定看過一種文章或演講,它們有著華麗的辭藻,高超的說話、表演技巧,但內容卻空洞無比。看完或聽完後,只會讓你覺得,這是一段沒有意義的「廢話」。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表達者沒有提出「好觀點」。
「好觀點」的三個元素
什麼樣的觀點,叫做好觀點?
我認為,好的觀點,通常具備這三個元素:分別是「沒想過」、「有啟發」和「被觸動」。
舉個例子,如果有兩場演講,一場講題是「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另一場是「機會,是留給『還沒』準備好的人」,你會比較想聽哪一場演講呢?
我猜,你應該跟我一樣,會比較想聽第二場吧!
為什麼?因為他提出了一個多數人「沒想過」,甚至有點「顛覆認知」的觀點。
這時如果還有好的論據作支撐,內容也能邏輯自恰,那麼就能帶給人滿滿的啟發和觸動。
了解什麼是好觀點後,接著再往下討論,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煉」出好觀點。
我在演講中分享了五個,自己常用來思考觀點的方法:
1. 反直覺思考
2. 代情境思考
3. 多維度思考
4. 辯證式思考
5. 升價值思考
這篇文章,我簡單和你分享前兩個:「反直覺思考」和「代情境思考」。
反直覺思考
先看第一個,反直覺思考。
當我們需要針對某個議題發表看法時,第一時間,腦中一定會浮現某些關鍵字或想法,這些,都稱為「直覺」。而多數時候,我們直覺能想到的,大部分人,也一定都能想到。
所以,如果一個人的表達習慣,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靠直覺輸出觀點,那他的觀點很有可能就是「千篇一律」、大家都想得到的「平凡觀點」。
而反直覺思考,就是在提醒我們,在開口或落筆表達之前,擋下腦中出現的所有第一個想法,讓自己有意識的進入第二層、甚至第三層的思考。這樣的習慣,可以幫助你,在最大機率上避開「跟大家都一樣」。
舉個例子,你可能在網路上看過一張「一群動物參加面試」的圖。這張圖的中間,站了一排動物,從左到右依序是鳥、猴子、企鵝、大象、魚、海豹和狗;在他們面前有一位人類面試官,對著他們說:「為求公平甄選,你們每一位都必須接受相同的測驗,爬樹。」
好,你覺得這張圖,要傳達的寓意是什麼呢?如果要你根據這張圖,發表一段論述,你會說些什麼呢?
我猜,你腦中浮現的第一個關鍵詞,很有可能是「公平」這兩個字。我自己也是先想到這個詞。
的確,幾乎所有關於這張圖的論述,都圍繞在「公平」二字,說這張圖在隱喻教育或社會制度的不公平、說我們應該好好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公平。這是最常見的觀點。
所以,如果你也是往這個方向思考的話,那麼你的觀點,就不容易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因為,這個觀點很直覺,大家都想得到。
那除了「公平」之外,還有其他可以思考或論述的角度嗎?
我用反直覺思考,選了一個較少人提及的視角來談這張圖,寫成文章〈
關於公平的幾層思考〉,發在臉書上,獲得還不錯的迴響,有超過1200次的分享轉發。
和你分享文章裡的一小段:
讓所有動物都比爬樹,是「不公平」的制度,這是第一層思考。
「那所謂公平的制度,又該比試什麼呢?」這是第二層思考。
「如果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不應該用同套標準做篩選或評價,那這群動物,又是為了什麼原因,聚在這面試?」這是第三層思考。
他們不就是在爭一個錄取資格。
好的東西,例如好學校、好科系、好工作,人人都想要,但資源是有限的,所以才有了「競爭」。而只要有競爭,不管比試項目是什麼、篩選門檻是什麼,真要認真討論,都是不公平的。因為制度一定對某些人有利,對另一些人不利。
就像升學制度,無論是一試定終生的聯考,還是申請入學、繁星推薦、特殊選材,都有人說不公平。
年輕時,一枚憤青,看什麼都覺得不公平,都想批判一下。就像這張圖,以前望見的是不公;但隨著年紀增長,現在望見的,是選擇──
「選擇適合自己的戰場」。
如果我是魚,就不要跑到森林裡跟別人比爬樹;如果我是猴子,就不要跑到海裡跟別人比游泳。
與其抱怨環境和體制不公平,不如主動尋找,甚至創造,適合自己的環境和制度。
看完這一段,你是不是也能體會到,為什麼這篇文章會有這麼多人願意分享呢?
不是因為「文筆」,而是因為「觀點」。
它恰好滿足了好觀點的三個條件:沒想過、有啟發和被觸動。
代情境思考
再來,第二個煉出好觀點的方法,「代情境思考」。
什麼是代情境思考呢?
簡單來說,就是思考問題的時候,不要在「真空」中思考它,而是要想像一個「具體」的情境、角色,將自己代入。你可以問自己:「什麼樣的人、在什麼樣的情境下,才會問這個問題?」
舉個例子,你可能聽過這樣的問題:在職場上,做人重要還是做事重要?
我們來練習看看,在說出你的想法之前,先思考:「什麼樣的人、在什麼樣的情境下,才會問這個問題?」
根據不同情境和角色的排列組合,可以分成下面四種情況:
第一種,會做人,也會做事;
第二種,不會做事,也不會做人;
第三種,會做事,但不會做人;
第四種,會做人,但不會做事。
我們一個個來看。
第一種,會做人也會做事的,很明顯,沒有困擾,所以不會問這個問題。
再來,第二種,不會做事也不會做人的,對這種人來說,答案是「都很重要」,所以也不太會問。
至於第三種和第四種,「會做事,不會做人」和「會做人,不會做事」,你覺得誰較有可能有「做人、做事哪一個更重要」的煩惱呢?
按照我們過往的經驗,是不是「會做事,但不會做人」的朋友,更可能問出這樣的問題。
當你用情境思考到了這一層,就會明白,當一個人問出「在職場上,做人和做事,哪一個更重要時」,他真正想問的,其實是:「在職場上,難道不能專心把事情做好就好了嗎?為什麼還要花時間處理人際關係呢?」
順著這個思路,我們還可以再延伸,為什麼「會做人,但不會做事」的朋友,不會有同樣的困擾?
因為在真實職場中,不存在「會做人,但不會做事」的人嗎?也就是一個會做人的人,都會把事情做好;或是會做人的人,有某些資源、能力或心理特質,即便他事情沒做好,也不至於造成困擾。
就這樣,我們藉由「代情境思考」,用一個問題,勾出一個答案;一個答案,又引發下一個問題,一層層往下挖,是不是讓我們對這個的議題,有更不同的認識呢?
經過這樣的思考後,你再提出自己的觀點,我相信,絕對會比原先更加深刻,更能帶給人啟發和觸動。
表達練的,不是口才,而是「腦才」
幫你總結整理一下,這篇文章談到了,一段好的表達,最重要的就是「觀點」;而好觀點通常具備三個元素:「沒想到」、「有啟發」和「被觸動」;至於如何提出好觀點,我和你分享了兩個思考方法,「反直覺思考」和「代情境思考」。
說到這,聰明的你可能也發現了,表達的底層邏輯,其實是思考;表達的關鍵,從來就不是說,而是想。
所以,想練好表達,我們應該練的,不是口才,而是「腦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