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養成獨一無二的自我:閱讀與寫作的方法(3)
付費限定

養成獨一無二的自我:閱讀與寫作的方法(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作筆記很有用,不然光只是一直讀,很容易加強自己的偏見,忽略掉作者寫作時的背景,針對的對象,適用的條件。最糟糕的是,我們常見到網路上,有人在講事情時,沒三五句就要抬出名人學者,大師語錄來增強信用度,這其實是背書背太多的後遺症,以為自己看過哪本書,等級就比人高一點。並沒有喔,把整本書讀完,跟讀進腦子內,與轉化成自身思想,是完完全全不同層次的事情。

接下來,算是一般性的原文書解說,筆者遇到一些同學在問,原文書要怎麼讀啊?筆者知道很多朋友英文超棒的,閱讀毫無障礙,但大多數同學其實不行啦,筆者當年也是英文閱讀能力很差的,所以這邊基於一個過來人,給點可行的建議。

如下圖,這是運動學課本中,在講能量守恆的章節,剛剛上大學的同學,英文就算還不差,遇到專業術語多的課本,也是讀得很痛苦。

raw-image

筆者讀書時常見到同學、學弟妹的作法是全部翻成中文後,當成中文書在讀。當然有人乾脆去買中文版來念(如果有的話),這其實會有一些問題。原文在表達某個概念的時候,是有某種原意在的,翻譯很可能會把當中微妙的部分漏掉,或加油添醋,導致我們對於使用這些物理定律時,做出過低或過高的判斷(這頁內容是還好)。

讀原文時別逐字翻譯,先嘗試以原文逐段理解

以下是筆者所說,見過很差的閱讀法,整篇都寫滿翻譯,超難閱讀。筆者只翻譯前一小段,整段寫下去太痛苦……

raw-image

各位可以發現這是很多學生,在中學時就有的習慣,英文看不懂就一個個單字查,依序填上去,然後再唸中文去理解。這效果其實超級差,如果各位就是現役大學生,還在這樣做的,不管你念哪一科,麻煩停止,不要再這樣做了。

但英文真的不好怎麼辦?那筆者建議,你就強迫自己先去讀完一小段後,在旁邊做筆記,寫下自己對這段文章的理解,如下圖。

raw-image

不認識的字就先跳過,用其他的字組成句子,感覺不順的就括號起來、畫底線表示不大對。整段看完後,再去把畫線的部分,查出那個字的意思,但不要標記在書上,而是紀錄在便條紙上。隔天再來看的時候,不要看便條紙,而是再看一次整段句子,如果還記得昨天翻譯的內容就回憶一下,忘記了就再拿一張便條紙翻譯一次。

貼便條紙也好,拿筆記本額外紀錄也好,就是不要寫在課本上,要寫在原文書的筆記,麻煩用原文去寫,或是只寫計算過程,反正寫一堆微積分過程不影響文章閱讀。

原文硬插單詞翻譯,不如看Google翻譯或中文版

以物理的力學來說,專業術語就那些啦,你開頭很累,花一段時間後累積對這些字的認識,幾乎所有的文章大意都看得懂。但一定有人疑惑,為何不直接寫在課本上?

因為,我們的思考方式是中文,如果你把翻譯過的字寫在上面,讀這段文章的思考會變成中英文混雜,例如這句「The three laws can be derived from Newtonian theory.」,你會讀成「The three laws 可以導出 from Newtonian theory.」

raw-image

不信的同學可以看上圖讀一次試試看,或把任何你原文書中,曾看不懂的字,你寫上翻譯後,照著原文讀過去。

讀原文書最終應該要變成,你讀英文的時候,腦袋瓜唸的就是英文,但可以讀出這句話的含意,變成用英文去思考。太多翻譯在當中,就會干擾閱讀,變成回到中文思考。

這種閱讀法,你還不如用現在的手機,去下載Google翻譯,用照相機即時翻譯,整篇讀起來也許有點不通順,至少你唸物理科的人應該知道這段在講什麼。其他科系的也差不多,最理想的情況是讀整篇論文,會用原文去思考,像筆者讀研究所時,讀到跟學弟妹解釋時,還得先大腦內先將原文翻譯成中文。不然講出口的會是中英文混雜,像是「Hello你今天fine嗎,吃過lunch沒有」這種感覺。

真的都不行,那乾脆買中文版去讀,若你沒打算做學術研究,或是去科技業賣肝。那在台灣的狀況,唸理工科出去到非科技業的領域,的確不需要即時閱讀原文資料,遇到需要的時候,篇幅跟強度都還好,夠你慢慢翻譯。所以當然是先看中文把理論學好,會算的算熟,學會了再說。

不必盲目追求讀原文,學會怎樣讀書比較重要

讀原文的確可以學到一些重要的東西,但大多數的學問,只要不是最尖端的,相當成熟的部分在台灣大多翻譯過,不會與原意差距太多。真有翻譯品質太差的,在網路上要找到一些專家學者批判也不難。

筆者的意思是,如果你要走專家路線,不讀原文的確很該死。若只是想知道發生何事,出去求職過一般生活,學會怎樣讀書比較重要,多作筆記是有優勢的,不見得滿口英文的人會比你懂。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675 字、1 則留言,僅發佈於王立第二戰研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0.1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那麼,如果並非初學者,而是稍微有點概念,讀過一些戰史,只是理論類的可能比較少接觸呢?這種讀者就不需要什麼都畫圈圈筆記,這樣太亂了,筆者自己的做法是,去思考、比對這本書,到底他強調的重點是什麼,尤其是分類。
請讀者謹記,若想要寫出有理路的東西,必定要大量閱讀,閱讀還要寫作。若沒有經歷這個過程,最大的弊病是「將別人有理路的文章看成前後矛盾的廢文」。寫作能組織自己散亂的知識,不練習寫作長文,會習慣拆解他人長文,自以為可以各自擊破,成為詭辯家。
有用的啟示,就是在軍事戰略上,傳統思維完全沒錯,一點都沒過時。舉凡注重軍事管理,保持後勤完整,確保補給線暢通,並依此制定各種攻防策略。攻防比的計算並沒有過時,進攻依舊要比防禦方多很多人,3:1的基礎在各地都成立,幾乎沒有進攻案例是以寡擊眾,就算烏軍反攻,也得集結更多兵力才能打穿陣線。
其他先進裝備更不用提,空軍的價格極為昂貴,但數量無法多到形成壓制,少量質精反而成為不敢運用的拖累。陸軍的先進戰車,看似效能大為提升,但在作戰上面對的不是戰車決戰,而是複合城鎮防禦、步炮、步戰協同的烏軍,此時單一性能不是重點,能不能形成數量加火力的總體優勢才是。
可以說戰爭初期是各顯神通,只是俄軍先一步敗退。不過說敗退也不對,俄空軍一直都沒處在敗的階段,只能說取得不了勝利,也控制不了烏克蘭天空,到今天僅僅能說,在俄軍地面控制區,其空軍可以取得部分制空權,而在烏克蘭控制區,可以把防空系統往前推的地方,俄軍連部分制空權都沒有。
這幾周要來談一下,打了大半年的俄烏戰爭,究竟有多少可以檢討的地方。不說總檢討,是因為可能幾十年後才能窺得全貌,故只談談當前可以確定的。
那麼,如果並非初學者,而是稍微有點概念,讀過一些戰史,只是理論類的可能比較少接觸呢?這種讀者就不需要什麼都畫圈圈筆記,這樣太亂了,筆者自己的做法是,去思考、比對這本書,到底他強調的重點是什麼,尤其是分類。
請讀者謹記,若想要寫出有理路的東西,必定要大量閱讀,閱讀還要寫作。若沒有經歷這個過程,最大的弊病是「將別人有理路的文章看成前後矛盾的廢文」。寫作能組織自己散亂的知識,不練習寫作長文,會習慣拆解他人長文,自以為可以各自擊破,成為詭辯家。
有用的啟示,就是在軍事戰略上,傳統思維完全沒錯,一點都沒過時。舉凡注重軍事管理,保持後勤完整,確保補給線暢通,並依此制定各種攻防策略。攻防比的計算並沒有過時,進攻依舊要比防禦方多很多人,3:1的基礎在各地都成立,幾乎沒有進攻案例是以寡擊眾,就算烏軍反攻,也得集結更多兵力才能打穿陣線。
其他先進裝備更不用提,空軍的價格極為昂貴,但數量無法多到形成壓制,少量質精反而成為不敢運用的拖累。陸軍的先進戰車,看似效能大為提升,但在作戰上面對的不是戰車決戰,而是複合城鎮防禦、步炮、步戰協同的烏軍,此時單一性能不是重點,能不能形成數量加火力的總體優勢才是。
可以說戰爭初期是各顯神通,只是俄軍先一步敗退。不過說敗退也不對,俄空軍一直都沒處在敗的階段,只能說取得不了勝利,也控制不了烏克蘭天空,到今天僅僅能說,在俄軍地面控制區,其空軍可以取得部分制空權,而在烏克蘭控制區,可以把防空系統往前推的地方,俄軍連部分制空權都沒有。
這幾周要來談一下,打了大半年的俄烏戰爭,究竟有多少可以檢討的地方。不說總檢討,是因為可能幾十年後才能窺得全貌,故只談談當前可以確定的。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讀者提問:我覺得自己最大的問題是,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事、做什麼會開心。 以前以為自己找到了,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又覺得自己沒那麼喜歡,所以我一直很羨慕其他人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也發現我從小時候欣賞的人們都是因為他們很專注在某個領域(我覺得這樣的人自帶光芒,就算不是超厲害)。 長大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
讀者提問:我覺得自己最大的問題是,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事、做什麼會開心。 以前以為自己找到了,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又覺得自己沒那麼喜歡,所以我一直很羨慕其他人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也發現我從小時候欣賞的人們都是因為他們很專注在某個領域(我覺得這樣的人自帶光芒,就算不是超厲害)。 長大
avatar-avatar
Moonrogu
發佈於
src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