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利效應」源於一項簡單原理:每天看似不經意的小決策,將引領你邁向你一直渴望的人生,或是導致你走向不幸與失敗。不是大事累計起來發揮最大功效,而是成千上萬,甚至數百萬件小事累計起來,區分出平凡與卓越。
成功不是靠運氣,不論你做什麼、學什麼,使用什麼戰術或策略,有什麼目標與渴求,成功都是複利效應產生的結果。
下面的章節個別介紹影響複利效應的各個要素!~
我們全部都以同樣的面貌來到這個世界上──赤身裸體,既害怕又無知。拿到這張入場券之後,每個人的人生,就是每日所做的所有選擇加總起來的結果。
請認真想一下這件事:你的人生現在所存在的每一樣事物,都是因為你先做出了某項選擇,如果你完全不主動選擇,就是選擇成為被動接收者,順應任何發生在你身上的事。
你的人生,是你時時刻刻選擇的產物。
基本上是這樣的,你做出選擇,然後你做的選擇,形塑你的人生。每一個決定,不論大小、不論輕重,都會改變你的人生軌跡。
對於選擇,你最大的挑戰,並不是你一直刻意做出糟糕的選擇。拜託!要是這樣的話,問題很容易解決。
你最大的挑戰就是,你一直都像在夢遊般做出選擇,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做出選擇!我們的選擇往往受到文化和教養的影響,每個人的選擇可能和日常行為與習慣深深結合在一起,感覺好像無法掌控。
這世上沒有人好端端地會故意讓自己過胖、破產或離婚,這些結果通常是一連串的糟糕小抉擇所累積造成的。
認知到自己每天日常的選擇,你會開始自問(並且能夠回答):「這些行為,有多少是經過我主觀的選擇?有哪些不是我有意識選擇去做,卻天天都在做的事?」
邁向改變的第一步,就是留意。如果你想從目前的境況達到你希望的境況,就必須先留意會導致你偏離的選擇。
100%所有權感 => 我對我所有的作為、不作為,以及如何回應人生中各項遭遇所做的反應負起全責。
人生中的作為、不作為,以及對自身遭遇所做出的回應,全都由自己負責(100%所有權感)。
運氣、環境或是各項條件,這些都不再是關鍵,一切取決於我,我可以自由選擇。不論誰當總統,不論經濟有多糟,不論任何人說了什麼、做了什麼,或是不做什麼,我仍然100%掌控自己。
作者的導師:「從你脫離童稚、踏入成年的第一天,你就為自己的人生肩負起全部的責任。」
當發現自己做錯了時,選擇不再浪費更多時間糾結,而是舔舔傷口、學習教訓,往前看。
你的成就是你每時每刻選擇的結果,因此你有極大的力量,可以藉由改變這些選擇來改變自己的人生。一步接一步,一天又一天,你的選擇將引導你的行動,直到它們變成習慣,而實踐使它們變得固定。
輸是一種習慣,贏也是一種習慣
習慣是歷經時日養成的,從童年開始,我們學到的種種制約反應,使我們對大多數情況做出自然而然(不假思索)的反應。
我們的習慣和慣常動作,讓我們得以消耗最少的意識精力處理日常事務,幫助我們保持清楚的神志,使我們能夠理性處理大多數的事務。由於不需要思考例行事務,我們就能把心力聚焦在更有創意、更豐富的想法上。
所以,習慣對我們是有幫助的,但前提是,它們必須是好習慣。
儘管我們絕大多數的習慣,不管是經由仿效父母、對環境或文化相關的事物做出反應,或是創造應付機制,都是在不知不覺中養成的,但我們全都可以有意識地決定改變。
動能又稱作The Big Mo。其實就像是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又稱為「慣性定律」。
靜止的物體,總是保持靜止狀態,除非有外力施加其上;運動中的物體,總是保持運動。當許多小事累計起來開始產生結果時,只需要一些力持續推進,就可以推動雪球效應,成果愈來愈多。
每個改變都從一小步開始,一次一個行動,進展緩慢。但是,一旦新形成的習慣起作用,The Big Mo就會加入,你的成就和結果,將會快速複利倍增。
以手壓泵深井為例,那是用管子把地下幾英尺深的水抽上來。為了把水抽上來,你必須壓動幫浦的操縱手把打氣,以產生吸力,把水吸上來。
絕大多數的人在展開新行動時,就像一把握住把手使勁地壓,就跟計畫鍛鍊身材的理查一樣,非常興奮、十分投入。他們會一直打氣、打氣、打氣,過了幾分鐘(幾週)後,如果沒有看到水(成果),很可能就會完全放棄。他們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形成真空(The Big Mo)。這就像發射火箭或蒸汽引擎打破慣性一樣,需要時間、巨大的能量和一致性,才能夠把水抽上來。
大多數的人半途而廢,聰明的人則繼續打氣。
那些堅持下去的人,最後開始得到幾滴水。此時,很多人可能會覺得:「不會吧!那麼久才幾滴?乾脆算了。」
若你堅持下去,用不了多久,水流就會開始充沛、穩定,你就成功了!當水流開始順暢,你就不用像之前那麼用力或快速打氣了。整件事會變得容易許多,為了保持穩定的動力,你只要維持行動就行了,這就是複利效應。
若你的手離開把手過久呢,會怎麼樣?水流會降回地下,你得回到原點。此時,如果你輕鬆、徐緩地打氣,水也不會很快上來,因為The Big Mo走了。水回到地底,若你想再把水抽上來,就必須從頭用力。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這個例子很簡單,誰不懂?但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就是這樣,一陣又一陣,一直重新開始。
新事業好不容易開始運轉,然後中斷去渡假。努力開始了一項例程,一天打電話給十個潛在客戶,終於淘了點金,又回到以往的淡然。買了新書,報名參加新課程或研討會,興致勃勃地做了幾週、幾個月,然後就停了,回到原點。
你必須考慮的是,就算只是懈怠了一小段時間,你都可能送走The Big Mo。
持之以恆,能夠讓你保持動能,而且是一直保持。
每個人都受到三種影響力的作用:
你的頭腦並不是為了使你快樂而設計的,它只有一項重要使命──求生存,所以總是留意「匱乏與攻擊」的訊號,會主動搜尋一些負面事物,例如有關搶劫、火災、攻擊、經濟衰退、名人八卦等各種訊息轟炸。
垃圾進,垃圾出
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凶殺、陰謀、死亡、經濟、政治鬥爭新聞,左右了你的思考過程。你的思考過程左右了你的期望,期望左右了你的創造產出,這是壞消息。
而媒體的最大危害是,它帶給我們很扭曲的世界觀。由於聚焦、重複傳播負面事物,我們的腦袋也就開始相信這些東西。就像 Hans Rosling在真確一書就提到這世界許多事情都比我們想的美好,但在書中的很多關於世界現況的問題大多數的人都會答錯。
但我們可以主動防護,餵食有益養分給大腦;我們可以有紀律、主動、積極掌控要讓什麼東西進入我們的大腦。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習慣往來的人,被稱為你的「參照群體」(reference group)
我們是我們最常相處的那五個人的平均
我們交往相處的人,決定什麼樣的談話吸引我們的注意力,以及經常接觸什麼樣的態度和意見。最後,我們開始吃他們吃的東西,言談變得像他們,閱讀他們閱讀的東西,思維變得像他們,觀看他們觀看的東西,待人處事變得像他們,甚至就連穿著,也變得和他們類似。有趣的是,我們往往完全未能察覺我們和最親近的五人圈子之間的相似性。
為何我們未能察覺?因為你交往相處的那些人,並不是大力地把你推往一個方向,而是在長時間裡淺移默化地輕輕推著你。
評估你的人際往來對象,把他們分成三類─
書中所說的「環境」,並非只是生活的地方,是周遭的所有人事物。
主動創造一個正面、有益的環境,以支持你成功堅持做出對的小選擇。這意味的是清除你生活中所有的雜亂,不只是妨礙你更有生產力、更有效率工作的實體雜亂,還有任何使你意志消沉、畏縮不前的心理混亂。
複利效應其實就是每天重複的做出正確的選擇,在一開始一定不會有明顯的成效,就像是健身一陣子身體並不會馬上變結實、心肺不會馬上提升。但是這時卻會遇上撞牆期和自我懷疑。
到了「撞牆期」,你和自己真實的內在性格面對面,你對自己所有的看法與推測,在這一刻全被剝除,只剩下赤裸裸的真相。你的大腦開始創造出種種最方便的理由,告訴你沒關係,真的可以停下來。此時,你面臨人生中最重要的疑問之一:你該忍受,繼續下去?還是就此放棄?
你遲早會遇上你的關鍵時刻。此時,你將定義自己是誰,你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所謂關鍵時刻其實就是自己的撞牆期。
就像環法賽冠軍藍斯·阿姆斯壯在自傳內分享:「每次遇到這種心理與情緒的撞牆期時,我總會告訴自己:我的競爭者也一定會遭遇同樣的挑戰。我知道,這只是另一個關鍵時刻,若我堅持下去,就能夠超越他們。這些是成功與進展的決定性時刻,當我只是和眾人跑在一起,和他們保持同步、並非超前他們時,困難、痛苦或挑戰性可能並不特別劇烈。關鍵並不在於撞牆期,而是撞牆之後,你會怎麼做?」
如果你有在跑步,就應該知道這種體驗了。當你完成你當日設定的目標,感覺有點累了,好像快要撞牆了,只要再多跑一點、跑久一點,就是你的極限的延伸,你就已經把這一趟跑步的成果倍增了。
想讓成果倍增,你其實不需要多費很多功夫,在你撞牆時,在努力一點點超越那道牆,只要多一點的努力就可以了。
成功其實很簡單很無聊,就是持之以恆。但因為過程呱噪乏味,需要大量的自律,所以大部分的人都半途而廢了。
很喜歡一句話,我想很適合複利效應這本書的結論。
吃不了自律的苦,就要受平庸的罪
而本書所講的複利效應應該更視為是一項工具而不是成功學,結合持之以恆、有益的行動,將在你的生活中產生顯著的差異。
另外也很喜歡本書對吸引力法則的的新詮釋!!
當你清楚定義出目標之後,你就是交代大腦去尋找、聚焦新的事物,就好像賦予你的心智一雙新的眼睛,觀看你周遭的人、境況、談話、資源、思想和創意等。有了這個全新的視角(一種內化行程),你的心智就會開始尋找外在世界和你內心最想望的東西(你的目標)相符的東西。當你清楚定義你的目標之後,你對這個世界的體驗方式,以及你把思想、人和機會吸引到生活中的方式,將會變得與以往大大不同。
換句話說,各種機會和際遇其實在原本的生活中就像星火一樣,到處閃現,但是因為我們清楚定義出目標後,我們的大腦會去更主動更聚焦的幫我們注意讓我們更靠近目標的各種機會,只要抓住一個機會,也讓自己更接近更曝光在有益於目標的環境當中。
也就是當自己下定決心,感覺全世界都會來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