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是甚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慈悲是一種對他人的深切關懷和關愛,是一種無私的情感和行為。它包括了對他人的同情、原諒和關心,並且能夠超越自我利益去關注他人的苦難和需要。慈悲是一種開悟的內容,它體現著智慧和覺醒的境界。

聖嚴法師提到慈悲的要素包括了幾個方面。首先,我們需要了解自己內心的矛盾和衝突,並且建立內心的平靜。這種平靜和祥和的心態可以幫助我們與自己和平共處,並且對他人產生慈悲心。其次,我們需要同情別人的缺點,原諒他人的過錯,並且關心他人的苦難。這些要素相互關聯,彼此影響,而且都是構成慈悲的重要元素。

慈悲的層次分為三個。第一個層次是對親近的人慈悲,這是最容易理解和實踐的層次,我們對家人、朋友和親近的人表現出慈悲心。第二個層次是對所有的人慈悲,這需要我們超越個人關係和偏好,對所有人都表現出關懷和慈悲。第三個層次是菩薩的慈悲,這是最高境界的慈悲,它建立在前兩個層次的基礎上,超越了個人和慈悲的感覺,表現出無緣大慈和同體大悲的境界。

然而,聖嚴法師也提醒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有些人可能只關心自己的開悟,而忽視了慈悲的重要性。他們可能追求個人的解脫,卻忽略了菩薩的事業和關懷他人的需要。這樣的修行是自私的,並且可能無法真正領悟智慧和開悟。

總結而言,慈悲是修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修行不僅僅是追求個人的解脫和開悟,更重要的是培養慈悲心,關懷他人,並且以菩薩的心態去幫助和服務他人。慈悲是我們與他人連結的橋樑,它能夠帶來內心的平靜和喜悅,同時也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avatar-img
5會員
15內容數
禪,作為一種古老而深刻的修行法門,已經在東方文化中扎根了數千年。在這個系列中,是以法鼓山聖嚴法師的智慧教導為核心,探討禪修的思想和實踐。 我通過多篇文章,將禪的基本概念、禪修的方法與技巧,中國禪宗的背景與特點等,分享精選的內容,藉此幫助我們減輕壓力,提升專注力,以及在內心中找到真正的寧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胡健財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禪宗的開悟,是以「見性」來代表,而「明心」是其方法。這個「明心」的方法,從宋代以來,中國禪宗逐漸有了自己的方式,稱為「公案禪」,若以「回歸佛陀的本懷」來看,是要參悟佛陀為甚麼會走上修行的路上,以及他的修行方式與內容。
在佛教,開悟是指依佛陀所教導的真理修行而有所體會的見地,稱為「體驗性智慧」,可以使修行者明白生命的本質是無常,世間萬物瞬息之間千變萬化,而執著與貪婪,只會帶來無盡的煩惱與痛苦。因此,開悟可以被理解為對生命的覺醒,意味著眾生從迷惑與無明中解脫,認識到真實的自我和生命的本質。
《禪門第一課》第七章是談「開悟」,那麼,開悟是甚麼?如何開悟?這是需要說明的。本文從「菩薩道」的精神與放下「自我中心」來談。因為「通往開悟的道路就是菩薩道。」其次,當「放下自我」這個修行目標自覺時,便是「開悟」的開始。
「小時候的疑惑」第三個故事發生在十三歲那年出家之後,聖嚴法師被師祖吩咐到河邊撿三根完全一模一樣,每一根上頭還要有三片葉子的楊柳枝回來。但當他撿回來之後,祖師嫌「這三根沒有完全一模一樣」,便回去再找。……只是,依然沒找到。 請猜猜故事的結局為何?聖嚴法師有何體會?這當中的禪修意義為何?
小時候的生命經驗,多少人會記得?它與禪修有何關係? 生命中,存放著許多生命的經驗,這些經驗可能是一個生命的創傷、傷疤,卻沒有經過治療與處理。 需知道:在您沒有開悟之前,它是從不停息的! 其次,死亡雖是生命中最大的創傷,但其他的生命經驗,您還記得嗎?可有處理!這正是禪修的由來。
「小時候的疑惑」是《禪門第一課》的第一章,聖嚴法師用它來作書的開始,他總共說了三個故事,似乎一個比一個深刻。」P.15這是聖嚴法師故意的安排嗎?這些故事的禪修意義為何?讓我們來品味一下。
禪宗的開悟,是以「見性」來代表,而「明心」是其方法。這個「明心」的方法,從宋代以來,中國禪宗逐漸有了自己的方式,稱為「公案禪」,若以「回歸佛陀的本懷」來看,是要參悟佛陀為甚麼會走上修行的路上,以及他的修行方式與內容。
在佛教,開悟是指依佛陀所教導的真理修行而有所體會的見地,稱為「體驗性智慧」,可以使修行者明白生命的本質是無常,世間萬物瞬息之間千變萬化,而執著與貪婪,只會帶來無盡的煩惱與痛苦。因此,開悟可以被理解為對生命的覺醒,意味著眾生從迷惑與無明中解脫,認識到真實的自我和生命的本質。
《禪門第一課》第七章是談「開悟」,那麼,開悟是甚麼?如何開悟?這是需要說明的。本文從「菩薩道」的精神與放下「自我中心」來談。因為「通往開悟的道路就是菩薩道。」其次,當「放下自我」這個修行目標自覺時,便是「開悟」的開始。
「小時候的疑惑」第三個故事發生在十三歲那年出家之後,聖嚴法師被師祖吩咐到河邊撿三根完全一模一樣,每一根上頭還要有三片葉子的楊柳枝回來。但當他撿回來之後,祖師嫌「這三根沒有完全一模一樣」,便回去再找。……只是,依然沒找到。 請猜猜故事的結局為何?聖嚴法師有何體會?這當中的禪修意義為何?
小時候的生命經驗,多少人會記得?它與禪修有何關係? 生命中,存放著許多生命的經驗,這些經驗可能是一個生命的創傷、傷疤,卻沒有經過治療與處理。 需知道:在您沒有開悟之前,它是從不停息的! 其次,死亡雖是生命中最大的創傷,但其他的生命經驗,您還記得嗎?可有處理!這正是禪修的由來。
「小時候的疑惑」是《禪門第一課》的第一章,聖嚴法師用它來作書的開始,他總共說了三個故事,似乎一個比一個深刻。」P.15這是聖嚴法師故意的安排嗎?這些故事的禪修意義為何?讓我們來品味一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主題:讓我們重新定義慈悲——奇蹟式的慈悲 當我們談到「慈悲」時,往往會自然聯想到對他人的憐憫,看到對方的困難、缺乏甚至脆弱,並因此想要提供協助。然而,這樣的慈悲其實是基於一種「對方有所不足」的看法,認為他人處於相對低的位置,而我們在幫助他們的同時也帶著某種優越感或比較心態。這樣的慈悲,固然是出於
Thumbnail
《慈心的修習》這本書主要介紹如何通過修習慈心(Metta,亦即慈愛的心),來作為內觀禪修(Vipassana)的基礎。書中詳細講解了慈心的精神、修習方法及它能帶來的好處,讓修行者逐步提升內心的平靜與慈愛。 慈心的精神 慈心是對所有眾生的無條件愛與祝福,願他們幸福快樂。這種心態不帶任何私心,沒有要求
Thumbnail
感謝布蘭達留言提問:如果一個人只能拯救自己,慈悲的作用是什麼呢?
所以無論是慈、悲、喜,最重要的就是捨。我們若能捨,眾生平等,做我們的本分事,沒有什麼我做了多少?沒有什麼好貢高自大的!都沒有,所以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天天都沒有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煩惱,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學的。 捨心無求 則無掛礙無煩惱 心無染方得清淨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修無上的佛道、修菩薩道有五種相。根據《莊嚴經論》舉出菩薩的五種相:第一、「憐憫相」菩薩以慈悲菩提之心,憫念一切的眾生,廣行方便,饒益攝受。學佛修行要以慈悲心的動機,常念眾生的痛苦,發心願消除眾生的痛苦,甚至願代眾生受苦。第二、「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這一切的佛法或深
Thumbnail
堪千 阿貝仁波切開示:「佛法不是只有利益一個眾生,不是只有利益你、利益我,佛法是利益一切的有情眾生。」所以,菩薩第一個要有憐憫相(菩薩的五相之一)。 這個人像不像菩薩,或有的人說:「這個人修得好慈悲,好像一尊菩薩。」為什麼像菩薩呢?是腳下踩著兩朵蓮花嗎?還是手上拿著楊柳枝?這些都不一定像菩薩。
Thumbnail
  慈愛的性質是肥沃的土壤,由此才能孕育出完整的靈性生活。有愛心當背景,我們的意圖、經歷都更容易開放、流動。雖然慈愛可以在許多情形下自然生起,但也可以被培養。   以下的禪修練習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以重複的句子、意象和感受,引發對自己和他人的慈愛和善意。你可以試試是否有用。 最好找個安靜的地
Thumbnail
大慈悲心就是阿彌陀佛的正因,這個大慈悲,第一是建立極樂世界,第二是接引一切眾生往生彼國。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看到六道眾生輪迴受苦的情形,興起大慈悲心,發願幫助這些眾生離苦得樂。不分親疏、高下,平等的對一切眾生施與安樂、拔除苦難。
Thumbnail
慈悲--是從忍辱修來的;因為這個世間令人苦惱的事太多了,所以,當我們決定要走向人群歷練時,要先好好的觀照自己的心,以免被這個世間苦惱的事情刺傷了。由於最近的事情太多了,搞得自己心煩意亂,然而,上天還是很眷顧我的,每當我的心不平靜時,總會讓我看到一些點醒自己的文字。在書上看到這麼一段話-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主題:讓我們重新定義慈悲——奇蹟式的慈悲 當我們談到「慈悲」時,往往會自然聯想到對他人的憐憫,看到對方的困難、缺乏甚至脆弱,並因此想要提供協助。然而,這樣的慈悲其實是基於一種「對方有所不足」的看法,認為他人處於相對低的位置,而我們在幫助他們的同時也帶著某種優越感或比較心態。這樣的慈悲,固然是出於
Thumbnail
《慈心的修習》這本書主要介紹如何通過修習慈心(Metta,亦即慈愛的心),來作為內觀禪修(Vipassana)的基礎。書中詳細講解了慈心的精神、修習方法及它能帶來的好處,讓修行者逐步提升內心的平靜與慈愛。 慈心的精神 慈心是對所有眾生的無條件愛與祝福,願他們幸福快樂。這種心態不帶任何私心,沒有要求
Thumbnail
感謝布蘭達留言提問:如果一個人只能拯救自己,慈悲的作用是什麼呢?
所以無論是慈、悲、喜,最重要的就是捨。我們若能捨,眾生平等,做我們的本分事,沒有什麼我做了多少?沒有什麼好貢高自大的!都沒有,所以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天天都沒有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煩惱,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學的。 捨心無求 則無掛礙無煩惱 心無染方得清淨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修無上的佛道、修菩薩道有五種相。根據《莊嚴經論》舉出菩薩的五種相:第一、「憐憫相」菩薩以慈悲菩提之心,憫念一切的眾生,廣行方便,饒益攝受。學佛修行要以慈悲心的動機,常念眾生的痛苦,發心願消除眾生的痛苦,甚至願代眾生受苦。第二、「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這一切的佛法或深
Thumbnail
堪千 阿貝仁波切開示:「佛法不是只有利益一個眾生,不是只有利益你、利益我,佛法是利益一切的有情眾生。」所以,菩薩第一個要有憐憫相(菩薩的五相之一)。 這個人像不像菩薩,或有的人說:「這個人修得好慈悲,好像一尊菩薩。」為什麼像菩薩呢?是腳下踩著兩朵蓮花嗎?還是手上拿著楊柳枝?這些都不一定像菩薩。
Thumbnail
  慈愛的性質是肥沃的土壤,由此才能孕育出完整的靈性生活。有愛心當背景,我們的意圖、經歷都更容易開放、流動。雖然慈愛可以在許多情形下自然生起,但也可以被培養。   以下的禪修練習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以重複的句子、意象和感受,引發對自己和他人的慈愛和善意。你可以試試是否有用。 最好找個安靜的地
Thumbnail
大慈悲心就是阿彌陀佛的正因,這個大慈悲,第一是建立極樂世界,第二是接引一切眾生往生彼國。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看到六道眾生輪迴受苦的情形,興起大慈悲心,發願幫助這些眾生離苦得樂。不分親疏、高下,平等的對一切眾生施與安樂、拔除苦難。
Thumbnail
慈悲--是從忍辱修來的;因為這個世間令人苦惱的事太多了,所以,當我們決定要走向人群歷練時,要先好好的觀照自己的心,以免被這個世間苦惱的事情刺傷了。由於最近的事情太多了,搞得自己心煩意亂,然而,上天還是很眷顧我的,每當我的心不平靜時,總會讓我看到一些點醒自己的文字。在書上看到這麼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