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大學隨想7:從「被動吸收」到「主動學習」,未來學習的轉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知道,我們現在學習的知識,在未來可能有83%以上沒有用處嗎?

  這是中國知名的教育家— —朱永新先生於2019年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提出的論點。如今,這個世界的變化越來越快,也越來越難以預測,過往我們習以為常的學習方式,已無法完全應對未來社會。

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更應該重新思考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學習模式。

過去的學校:老師灌輸知識,學生被動吸收

  在過去,因為資訊的流通方式有限,加上學習的管道沒有現在多元,學校在知識與經驗的傳授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就像台灣高中生熟悉的古文一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傳授學生知識,學生則被動地吸收,對學生來說,他們不一定知道自己為什麼需要這些知識,只是因為「這是老師教的」才學習他們。

  在「不知道為何要學習」的情況下,學生們自然提不起興致,為了「逼迫」學生學習,學校透過大量的制式考試與測驗,讓學生因為「害怕考試」而學習,學習從自然而然的「慾望」,變成了不得不的「壓力」,也因此,當我們進入職場,脫離學生身分後,我們從此不再學習,直到人生的最後一刻。

在學生不知道為何要學習的情況下,自然提不起勁學習,為了強迫學生學習,我們又透過大量的考試威嚇學生,造成更嚴重的惡性循環。

學習應該是慾望,而非壓力

  但「學習」不該是這樣的:學習,應該讓學生感受到意義與熱情,並且更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習」。

  當學習的胃口被打開了,學生自然會想要了解更深入的知識。當求知慾被喚起後,也會想要了解更多相關的知識。

  學生有了主動學習的動機,考試對學生而言,也就不再是威脅,而能真正回歸考試原先的意義— —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況。

我的經驗:從漫畫開始的歷史、文化與日文學習

  會對「學習」的議題這麼有感,有一部分和我自身的學習經驗有關:從小到大,我並不是那種成績名列前茅的「學霸」型人物,但我的社會科— —尤其是歷史、公民— —卻經常名列前茅,同時也在當屆(109)的高中學測拿到社會科滿級分。

  有同學常問我如何準備,但其實我並沒有刻意準備。考高分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我找到了學習的動力。

  我的學習動力是動漫畫與遊戲:最早對歷史產生興趣,是因為看了漫畫《義呆利》,這是一部將世界各國擬人化為萌系角色的作品,也因為這部作品,開啟了我對世界歷史與地理的興趣,更了解了在台灣非常冷門的北歐歷史。

  在《義呆利》之後,我迷上的是日本歷史,我對日本歷史的興趣源自於國三時在手機上看到手遊《美男戰國》的遊戲廣告,這是一款將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將們畫成俊美男子的女性向戀愛遊戲,在遊玩的過程中,我也一邊查詢遊戲中提到的歷史事件與人物,並開啟了對日本史的興趣。而後我也玩了將日本歷史名刀擬人化為俊美男子的手遊《刀劍亂舞》。從這些美型化的偉人與擬人角色中。我逐漸對日本的歷史與文化逐漸產生了興趣。

  更甚者,對日本動漫與遊戲的喜愛,不僅激發了我對日本歷史的興趣,更讓我想要學習日文,讓我有了未來的目標。

將世界各國擬人為萌系角色的漫畫《義呆利》(圖片來源: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MBXXZw)

將世界各國擬人為萌系角色的漫畫《義呆利》(圖片來源: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MBXXZw)

將日本戰國武將化身為俊美男子的戀愛遊戲《美男戰國》(圖片來源:遊戲官網)

將日本戰國武將化身為俊美男子的戀愛遊戲《美男戰國》(圖片來源:遊戲官網)

將日本著名刀劍擬人幻化為各色美男子的手遊《刀劍亂舞 -ONLINE-》(圖片來源:https://gnn.gamer.com.tw/detail.php?sn=232372)

將日本著名刀劍擬人幻化為各色美男子的手遊《刀劍亂舞 -ONLINE-》(圖片來源:https://gnn.gamer.com.tw/detail.php?sn=232372)

從「被動」到「主動」,老師從傳授者轉變為引導者

  在未來,世界變動的速度越來越難以預測,我們這十幾年來的所學,有可能下一秒就被新科技或新技術取代。比起灌輸既有的知識,未來的學校更應該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法與學習的動機。

  就以「世界地理」這個主題來說,比起教學生世界各國的首都、地形、氣候等網路上即可獲得的資訊,我們更應該引導學生思考知識背後的脈絡,並告訴他們還有那些可用的學習資源,例如:

「日本把首都設在東京,你們覺得考量是什麼?請從網路資料庫找尋相關內容並回答問題。」

「朝鮮半島的氣候乾冷,這對於韓國的經濟、文化與歷史是否有影響?有的話影響是什麼?請用韓國歷史相關書籍作為參考,並回答這兩題」

  比起直接將知識教給學生,引導學生思考更能刺激學生的學習動力,並且對各科目產生橫向連結的思維。

  俗話說,「給他魚吃,不如給他一根釣竿」,知識爆炸的年代,我們的教育體制更應該重新審視這句話的意義,讓學生從知識的接收者,成為知識的追求者。

知識爆炸的年代,我們應該讓學生從知識的接收者,成為知識的追求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蔚藍Azure的沙龍
33會員
62內容數
這裡是蔚藍的歷史透視鏡,一個以歷史、時事議題與日韓文化觀察為題材的沙龍~~
蔚藍Azur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6/20
成大歷史系申請入學人數0人的事件再次引發了「文組無用論」戰火,但比起人文與自然科學,筆者更想藉此反思科系與知識之間的關係,以及大學教育對學科專業與學科跨域的思考。
Thumbnail
2024/06/20
成大歷史系申請入學人數0人的事件再次引發了「文組無用論」戰火,但比起人文與自然科學,筆者更想藉此反思科系與知識之間的關係,以及大學教育對學科專業與學科跨域的思考。
Thumbnail
2024/02/29
大學「選校vs.選系」一直是台灣高中生的一大難題,這篇文章想從一位大四學姊的角度與今年學測準備放榜的高三生聊聊「選校、選系」這件事,希望每個高三生都能進入屬於自己的理想校系!  
Thumbnail
2024/02/29
大學「選校vs.選系」一直是台灣高中生的一大難題,這篇文章想從一位大四學姊的角度與今年學測準備放榜的高三生聊聊「選校、選系」這件事,希望每個高三生都能進入屬於自己的理想校系!  
Thumbnail
2024/02/08
隨著學測放榜,繁星、申請入學的高中生也將要面對選填大學志願的抉擇。這篇文章希望能從一名大四學生的身分分享選擇校系的心得,並探討不同科系適合選校或選系的特性。此外,也提供了選擇學校和學系時應該考慮的因素,例如學校的實務經驗、師資和同儕素質、轉系和雙主修的難易度及學長姊在學界/業界的影響力等。
Thumbnail
2024/02/08
隨著學測放榜,繁星、申請入學的高中生也將要面對選填大學志願的抉擇。這篇文章希望能從一名大四學生的身分分享選擇校系的心得,並探討不同科系適合選校或選系的特性。此外,也提供了選擇學校和學系時應該考慮的因素,例如學校的實務經驗、師資和同儕素質、轉系和雙主修的難易度及學長姊在學界/業界的影響力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現代社會的變動,比過去都還來得更快,根據中國教育家朱永新的統計,現在的知識在未來有83%以上沒有用處。我們習以為常的學習方式,已無法完全應對面對難以預測的未來。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教育更應該從過去被動的灌輸知識,轉為引發學生的求知慾與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收者,成為主動的知識追求者。
Thumbnail
現代社會的變動,比過去都還來得更快,根據中國教育家朱永新的統計,現在的知識在未來有83%以上沒有用處。我們習以為常的學習方式,已無法完全應對面對難以預測的未來。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教育更應該從過去被動的灌輸知識,轉為引發學生的求知慾與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收者,成為主動的知識追求者。
Thumbnail
新世代的孩子有在閱讀紙本書的真的越來越少了,主要原因是知識取得太方便太立即了,想找資料把打開手機google一下就有,已經很少聽到“去圖書館找資料”這樣的活動了!甚至連學校圖書館員都說,全校借書率最高的恐怕是老師了!
Thumbnail
新世代的孩子有在閱讀紙本書的真的越來越少了,主要原因是知識取得太方便太立即了,想找資料把打開手機google一下就有,已經很少聽到“去圖書館找資料”這樣的活動了!甚至連學校圖書館員都說,全校借書率最高的恐怕是老師了!
Thumbnail
近年跨領域結合不同學科的主題式教學很夯,但有許多老師在嘗試後,認為效果似乎沒有想像中好,我猜原因或許出在於學生沒有足夠深入或廣度的知識去理解與延伸學習,這些與生活貼近的主題似乎很實用,上起課來也很有趣,但是當學生沒有能力進一步深入探索或舉一反三的去思考,這些生動的主題式學習容易流於太過簡單,只知其然
Thumbnail
近年跨領域結合不同學科的主題式教學很夯,但有許多老師在嘗試後,認為效果似乎沒有想像中好,我猜原因或許出在於學生沒有足夠深入或廣度的知識去理解與延伸學習,這些與生活貼近的主題似乎很實用,上起課來也很有趣,但是當學生沒有能力進一步深入探索或舉一反三的去思考,這些生動的主題式學習容易流於太過簡單,只知其然
Thumbnail
校園裡所學的真的用不到嗎? 難道學校所教所學都在漸漸扼殺著創意嗎? 如果是這樣,那為什麼仍需要學校呢? 如果對學校所學都沒興趣麼辦?
Thumbnail
校園裡所學的真的用不到嗎? 難道學校所教所學都在漸漸扼殺著創意嗎? 如果是這樣,那為什麼仍需要學校呢? 如果對學校所學都沒興趣麼辦?
Thumbnail
講解如何用一些常見的新式教育模式改變現在台灣的教育體系
Thumbnail
講解如何用一些常見的新式教育模式改變現在台灣的教育體系
Thumbnail
〈當我打開課本〉只要求考生「敘述任一學科課本對你的意義,書寫你探索課本內容、知識的經驗與體會。」卻沒有硬性規定只能寫「正面的」經驗和體會,我們不妨把這個開放式的討論當切入點,一步一步引導國中孩子感受這一波如同海嘯的學習新浪潮。
Thumbnail
〈當我打開課本〉只要求考生「敘述任一學科課本對你的意義,書寫你探索課本內容、知識的經驗與體會。」卻沒有硬性規定只能寫「正面的」經驗和體會,我們不妨把這個開放式的討論當切入點,一步一步引導國中孩子感受這一波如同海嘯的學習新浪潮。
Thumbnail
今年學測國寫(作文)題目是「當我打開課本」,我想,用意或許是要學生思考讀書的意義吧? 不過題目所標明的「課本」,似乎又跟廣義的讀書很不一樣。在我學生時代,台灣曾經有漫長的時光,學生上課用的都是由國立編譯館出版的教科書,全國都用同樣的版本,而大考出題基本上都是以教科書為根據來考。 為什麼要讀書?
Thumbnail
今年學測國寫(作文)題目是「當我打開課本」,我想,用意或許是要學生思考讀書的意義吧? 不過題目所標明的「課本」,似乎又跟廣義的讀書很不一樣。在我學生時代,台灣曾經有漫長的時光,學生上課用的都是由國立編譯館出版的教科書,全國都用同樣的版本,而大考出題基本上都是以教科書為根據來考。 為什麼要讀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