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028】《深度學習的技術》:2週掌握高效學習,立即應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raw-image


學習的深度,決定你的成長速度與人生高度

一直以來,我為了加強自己的學習力,所以對於學習類的書籍都會特別感興趣。某天,在網路上鍵入與學習相關的關鍵字,偶然發現了這本書,在看過本書大綱與作者簡介,並且參訪了作者楊大輝4THINK 部落格之後,對本書與作者有了大致的瞭解,就直接購入了本書。

「如果學習之後記不住,那學來幹嘛 ? 」資訊飛快的時代,面對著每天不斷朝著自己進攻的巨量資訊,我們既想一字不漏地全部記下,深怕自己錯過了甚麼,卻又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就只能盡自己的最大努力,把一切資訊都印入眼簾,副作用就是你甚麼也沒有記下,這表示你所花費的那些時間都白費了,如果知道逝去的那些時間追不回來,那還不如當初把時間拿來追劇、打電動、娛樂。

我們從來不缺資訊,缺的是時間。即便你能夠記下很多的事,但那些事與自身相關性不大、很難運用在自己的領域上,也是一種浪費時間,因此有效地篩選資訊才是我們該做的,找出真正重要的事,並用心對其做深入研究,這也才是正確的做法。這比起甚麼資訊都往自己身上背、甚麼也沒留下來的實際。如果不小心走偏了,沒有關係,我們回到原點,想想我們為了甚麼去吸收資訊、知識 ? 這樣,你就知道接下來你該怎麼做了,而更棒的是,本書將教你做得更好的方法。

本書將學習分為五個層次 : 記、懂、網、拓、活;分別對應的是 : 記憶知識、理解知識、組織知識、擴張知識和應用知識。這樣的排序可以看的出來作者的用心,是一個能夠讓讀者深入淺出的閱讀安排,也就是說這樣的順序是環環相扣的,因此建議讀者盡量順著書本順序閱讀。


記-獲得很不錯的記憶力

我會喜歡稱此為雲端記憶。

知識不該是只進不出。所有能學習到的知識都是過去的知識,能不能解決當下或是未來的問題 ? 不知道,也許行,也許不行,如果沒有思考,只懂照本宣科,那就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只要當投手出現變化球,你就無法應戰。

因此我認為,記憶的重點在於懂得活用知識,你不必一字一句記得清清楚楚,你只要在你需要用到時,知道自己曾經在哪看過,知道要怎麼把它找出來,必且運用它即可。

雖然記憶不是深度學習的核心,但確實是學習的開頭,因此記憶還是有其必要性。而使記憶得以加深加長有其方法,只要我們懂得這些方法,便能很大程度的提升我們的記憶力。這些方法包括 : 「提取記憶」、「間隔練習」、「交錯效應」。

  • 「提取記憶」—— 回憶能比重讀更讓人記住知識與加深記憶。
  • 「間隔效應」—— 面對同樣的知識量,「集中在同一天完成」相比「分散在數天完成」學習,後者會比前者擁有更佳 ( 甚至高出一倍 ) 的長期記憶。
  • 「交錯效應」—— 在長期的記憶表現上,比集中學習的表現要好。


以上的學習方式,在短期間確實在表現上,會不如「集中練習」的人,但這些方法的效果,體現在長期記憶,因此在練習與測驗的時候,不用過度擔心,只要相信它是有效的方法就好。

簡單來說, 「帶有難度」 的學習,是進步的關鍵。

閃卡 ( flash card )與anki這款應用程式,之所以會這麼受學習族群的歡迎,就是因為它結合了提取練習、間隔練習與交錯練習。這表示這樣的學習方式確實有用,很多人也用了這套方法在考試表現上,獲得不錯的成績。


懂-理解力最大化

在擁有記憶力之後,下一步就是要增進理解力,因為這是使用知識的基本條件,要達到理解的提升,有以下五項條件 :

一、理解的相鄰可能

理解是建立在「前提知識」上,如果從來沒有接觸過某一個概念,那麼你不可能在接收到的當下,馬上就明白它所代表的意思。也就是說,要能夠接觸到知識深處,必須對知識有遞進的理解

二、理解的發散模式

有時候太過專注在於眼前想解決的問題上,反而很難突破當前的問題點。造成這原因的發生,可能是來自於我們的慣性思維,但不巧這次遇到的問題,不適用於用這個角度切入討論,所以問題無法得到解決;也有可能是為了讓問題早日得到解決,而太專注與執著,加重自己的緊繃感,導致事情更無法得出比較好的解方。

三、理解的自然頻率

我們體內還留有人類老祖先的基因。從遠古時期,我們適應狩獵與採集生活的身體基因,至今都還存在,這樣的本能,能夠讓我們及時躲避危險、以及對一些事情很敏感,諸如此類的身體機制都是為了適應環境,並且能夠生存下去,因此,我們對於自然的頻率會有本能的反應。

這表示,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只要把知識布局在人類可以理解的自然頻率裡,應該就可以讓理解力得到很好的提升。

四、理解的透徹程度

能夠用簡單、通俗的話,把學習過的知識講出來,表示你對這些知識已有深刻的理解,你很了解其運作的原理,所以不管這個問題,從哪個面向切入,你都可以回答自如;與之相反的就是完全照本宣科地複誦,這除了展現出你過人的記憶力以外,無法表示甚麼,當別人從當中抽取一個知識點來詢問你時,你也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講,只好從頭開始再背誦一次,這就是對知識不理解的表現。

五、理解的工作記憶

原始人類部落人數很少超過150人,而我們現代人的社交關係上限,也差不多落在150人。這表示,只要學習數量控制在150這個數目以內,我們對於學習內容就能夠有比較好的理解,因此,我們現在可以知道,為什麼我們處理大數量的數學題目時,腦袋會當機,即使我們知道答案就是簡單的加減乘除之後的結果,但如果手邊沒有紙筆或是計算機的話,我們在求出答案的過程會很卡頓,這是因為過大的數量,已經脫離自然頻率。


網-編織知識之網

任何知識點都可以是單獨存在的,就算是同一個領域,也能夠將知識拆分,正因為如此,一個人只要掌握一種知識,就可以靠這一個專業賺錢過生活,基本上不會混得太差;某領域要達到知識的通盤掌握的人相對少,這是因為要將多個知識點串聯起來,本來就比只懂單知識點還困難。這也是通才為何比專才有價值的原因。

而知識之網可以經由兩個方面來實現 :「排列知識」與「刻意練習」。


排列知識

透過將知識排列,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我們在想甚麼,而這些寫在紙上的占存檔,就是我們的思考過程,因此,寫下思想有助於我們排列思想,而排列思想就是思考。

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思想表現在他畫出來的圖上;一張圖可以呈現一個人的思想。我們之所以會是我們自己,就是因為我們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方式,個人的思考方式,排列著不同的知識點,形成各自的知識線、織成千變萬化的知識網,所以每個人看事的方式都不盡相同,也發展出帶有自我風格的行事方式。


刻意練習

如果你是一個初想嘗試新領域的新手,單純的重複練習,短期內會有明顯進步,不過,當到達一個程度之後,往上提升的幅度就會減緩,因為你的身體各方面,已經適應了這樣的訓練內容,如果沒有刻意針對某部分加強,這項技能的表現差不多就停留於此了,也就是說,單純重複練習的進步空間,有其能力上限。

這個上限大概就是讓你獲得在生活上、或是職場上有著「還不錯」的表現為止。一般來講,這樣的能力表現也夠應付你所負責的工作了,但是如果要追求卓越,這是遠遠不夠的,那些表現優異的人除了持續練習之外,他們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練習的狀態、訂定自己每個階段的目標、請上好的教練,已給予他們及時的反饋,表現已經這麼優異的他們,如果還要再往上進步,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練習,但進步幅度不如初期進步的大,但他們還是時時專注與警覺在自己的訓練表現上,這也就是為什麼這樣傑出的人,世界上沒有幾個。

拓-全面拓展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同時擁有這個時代帶來的好處與壞處。

好處 : 知識取得容易、價格實惠,而且仍保有其價值。

壞處 : 氾濫的資訊,導致真正重要的資訊被「擠出」。

因此,我們必須建立我們對資訊的過濾機制,這個機制包含提升 :

一、正確性、二、多樣性、三、創造性


一、正確性

人類很容易從單一個案來判斷全盤,這是一種認知偏誤,也就是說,只單純從結論來判斷一件事,很容易有錯誤的理解。因為少了論證的過程,也就是少了理解,更不用談思考了。這樣直覺式的帶度,都不利於我們判斷事物、做出決策,要能夠避免這樣的情況,我們必須要提升我們判斷事物的正確性,就必須進行第二層思考。

簡單來說,就是遇到事件的時候,先不要馬上做反應,停一下、想一下,想想看這事情真的是如我現在看到、聽到的這樣嗎 ? 時常對自己的想法提出質疑、對他人的觀點提出疑問,試圖用另一種方式解釋你看到的、聽到的。如果把自己抽離,角色換成xxx時,他會怎麼反應 ? 時常這樣做有助於使自己不致誤入思維的盲區。


二、多樣性

雖然說「大道致簡」,但這不代表說,我們就只用一兩種思維模型來解釋世上一切的事物,相反,當我們可以把一個道理、規律、原理、方法等,用簡單的話,解釋給一個完全沒有接觸過的人,讓他都可以輕易聽得懂,這是需要很大量的內在加工。經過個人對知識的反覆咀嚼、吸收、在產出,需要多種思考角度、多種跨領域知識才能達到簡單說明的程度。

觀察我們身邊那些厲害的人會發現,他們在做決策上,似乎失敗率很低,這也是因為他們腦中有大量的思維模型,可以提供他們在不同的時候,使用不同的思維工具來幫助他們做出決定。這也是為什麼提升多樣性的同時,也會提升正確性。


三、創造性

很多發明者發明新東西,其實就是把舊有的元素結合在起而已,事實上,這樣的做法也算是常態,而如果將這些發明一一拆解其中的元素會發現,這些元素並不是那麼困難的、讓人無法理解的;相反,很多時候這些元素是大家習以為常、覺得簡單的東西。差別在於,這些能夠能夠創新的人,懂得如何把不同元素結合,而這些被拿來作結合的元素,是一般人很容易忽略、不容易將其聯想在一起的「無用知識」。也就是說,沒有聯想,這些無用知識就真的無用了,並不能產生新的價值,這也就告訴我們思考的重要性,有了思考,才有辦法創造。


活-在生活中學習

所謂的高校學習,就是能夠用一倍的努力,換到多倍的收穫。最好的做法就是找老師學,直接向老師取經,借鑒前人的智慧,以前人既有的經驗值作為基礎,再往上疊加知識,藉此縮短求知的時間;另外一種方法就是讀書。

世上的書多如牛毛,我們從來不缺書,我們缺的是時間,因此,如何選好書就是關鍵。我們可以藉由「書中書」順藤摸瓜來找出好書,比方說 : 你正在看一本好書,這裡面可能會提到、或推薦一些書,那麼這些書是好書的機率就高;另外,你也可以藉由你欣賞作者的推薦,再次順藤摸瓜延伸閱讀,你會喜歡一個作者,一定是他的觀點、寫作風格、關心的議題等等,總之肯定出自某種原因而欣賞他,如果是他推薦的書、或是他的其他著作,應該也會對你的味,藉由「順藤摸瓜」的方式,能夠提供你一個精進的方向。

知識需要發洩的管道,體現個人價值才是人生值得努力目標的第一位。永遠不能放棄學習;永遠不要放棄成就更好自己的機會。知識無處宣洩,所以造成很多人不願意再學習、覺得學的知識都沒用,其實我們學過的東西都沒有白費,這些寶貴的資源除了我們可以運用之外,沒有人拿得走,但沒有使出來的招式,就等於沒有這招。我們需要的是,替自己搭建知識宣洩的舞台。

而這個舞台就是實踐「個人計畫」。這麼做除了能夠挑戰自我、自我成長之外,還能透過完成計畫獲得成就感,而這個成就感還能夠驅使你繼續投入在你的個人計畫中,持續正向循環。

後記 : 求知為上,要不心流,要不慢讀

一本書之所以稱得上是好書,是因為作者會由淺入深,從最基礎的知識,慢慢堆疊到中階、最後進入高階的觀念,一步一步地帶領你進入他想表達給你的核心觀念。每個章節,除了理論的說明以外,還安排了大量的比喻、故事與實際案例,並且用簡單的語言解釋給讀者聽,為的就是確保,即便是第一次接觸該領域的讀者,都能夠跟得上作者的步調,確實吸收書裡的知識。

閱讀這樣的書籍,很容易忘記時間,這是一個很舒服的狀態,也就是進入「心流」。這不意味著這本書的內容就太過淺薄;應該說是作者藉由巧妙的安排,很好地讓讀者的閱讀體驗變得流暢。而我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正是有這種感覺。這也是我少數能夠「讀快」的書。

一直以來,我讀書都算慢的,不過我也沒有因此感到氣餒,我允許自己慢,慢讀有慢讀的樂趣,能夠細細品味這本書傳達的文字訊息,說到這裡,又再次回到原點,問自己,為什麼要閱讀 ? 是為了速度、數量還是求知 ? 顯然,我的答案是求知,既然是這樣,那麼能夠吸收一本書才是重點,至於速度,我認為慢慢練一定可以提升,因此,我不會太追求閱讀的速度,如果你也曾經懷疑自己看書的速度太慢,別擔心,書看得快的人雖然不少,但也沒那麼多,畢竟常態要看平均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寧沙龍
43會員
42內容數
這裡是我的不分類讀書心得、閱讀筆記,偶爾偶爾分享一些自己的小事,歡迎指教。
寧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3/24
如果僅憑父親信末的一句話,就能認定這就是父親的道歉,我覺得向田女士個溫柔的人,因為她選擇用這樣的角度去解讀父親。
Thumbnail
2024/03/24
如果僅憑父親信末的一句話,就能認定這就是父親的道歉,我覺得向田女士個溫柔的人,因為她選擇用這樣的角度去解讀父親。
Thumbnail
2024/01/20
各位養貓人,你們覺得是人類訓練貓,還是貓在訓練人呢? 達西,本名辛達妮亞,黑白毛髮且充滿智慧的老貓、本書作者。她傳授了「她的人」蒂,十二個貓的智慧,這也是她被貓大神寵召前,送給蒂最棒的禮物。
Thumbnail
2024/01/20
各位養貓人,你們覺得是人類訓練貓,還是貓在訓練人呢? 達西,本名辛達妮亞,黑白毛髮且充滿智慧的老貓、本書作者。她傳授了「她的人」蒂,十二個貓的智慧,這也是她被貓大神寵召前,送給蒂最棒的禮物。
Thumbnail
2024/01/13
為什麼要學說故事? 故事行銷,就是用「人性」面的攻勢打入人心,使對方心軟而達成目的。
Thumbnail
2024/01/13
為什麼要學說故事? 故事行銷,就是用「人性」面的攻勢打入人心,使對方心軟而達成目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你是否覺得,如果不將知識記在腦袋裡,就等於沒有學習?其實,當我們一再花費心力記憶知識,反而錯失了更多我們可以應用知識及思考的時間,【記憶】這件事,一開始做好,就夠了。
Thumbnail
你是否覺得,如果不將知識記在腦袋裡,就等於沒有學習?其實,當我們一再花費心力記憶知識,反而錯失了更多我們可以應用知識及思考的時間,【記憶】這件事,一開始做好,就夠了。
Thumbnail
關於要怎麼記的更久 突破大腦的''感覺良好''的限制? 提取記憶、間隔練習、交錯練習,這三者密不可分 這次主要從超牢記憶法中提取我認為重要的資訊 提取記憶 不是重複閱讀,而是在大腦或一張空白紙上,提取出你剛剛念的東西 或者晚上躺在床上問自己今天到底念了什麼?(可能因此讓你睡不著) 不是看著答案說
Thumbnail
關於要怎麼記的更久 突破大腦的''感覺良好''的限制? 提取記憶、間隔練習、交錯練習,這三者密不可分 這次主要從超牢記憶法中提取我認為重要的資訊 提取記憶 不是重複閱讀,而是在大腦或一張空白紙上,提取出你剛剛念的東西 或者晚上躺在床上問自己今天到底念了什麼?(可能因此讓你睡不著) 不是看著答案說
Thumbnail
讀了很多書內容都忘了! 學了很多知識也記不起來了! 回想很多以前爬過的文都記憶模糊了! 難道,以前讀的學的都白花時間了嗎? 我想,還是有一些印象生活中還是可以用的,只是,如果我早早讀到這本書,我對以前所學的一定能記憶猶深啊! 作者是是中國成甲說書節目裡的成甲,他以他切身的經歷,道出,讀書可
Thumbnail
讀了很多書內容都忘了! 學了很多知識也記不起來了! 回想很多以前爬過的文都記憶模糊了! 難道,以前讀的學的都白花時間了嗎? 我想,還是有一些印象生活中還是可以用的,只是,如果我早早讀到這本書,我對以前所學的一定能記憶猶深啊! 作者是是中國成甲說書節目裡的成甲,他以他切身的經歷,道出,讀書可
Thumbnail
我不算是聰明的學生(我曾經是後段班的大學),我是自己用盡各種方法苦讀到現在的狀態(苦讀翻身前十名國立大學)。 這本書談很多學習的方法,每閱讀一個方法,我腦海中就會出現一個自己實際的案例。
Thumbnail
我不算是聰明的學生(我曾經是後段班的大學),我是自己用盡各種方法苦讀到現在的狀態(苦讀翻身前十名國立大學)。 這本書談很多學習的方法,每閱讀一個方法,我腦海中就會出現一個自己實際的案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