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臉書上看到有不少父母表示對孩子「同音字混淆」的情形感到困擾。
為什麼同音字混淆會這麼常發生呢?我分析可能有兩個主要的成因:
(若您熟悉表音文字與表意文字差異,可跳過這一段)
首先,無論是何種文字都包含字音、字形、字義,這三個要素。
大多數的語言,例如英文,是表達聲音的文字,文字符號是為了表示這個字如何發音,然後再透過讀音理解它的意思。因此,這一類型的語言邏輯是以字音為核心,我將它的結構畫成:字形↔字音↔字義;以字音為核心,從而決定其符號與概念。
更簡化的講法就是,這一類型的文字是一種音標,當我們看到某個字時,即便不曉得它的意思,也能大略知道它怎麼唸。所以,廣義來說,注音符號也可以歸類為表音文字這一類。
而漢字則完全不同,漢字是一種傳達意思的語言,一個字的書寫和讀音取決於所要表達的意思。結構畫起來像這樣:字形↔字義↔字音。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ㄗㄞˋ」的漢字怎麼寫?
對於表音文字的注音符號來說「ㄗㄞˋ(讀音)」就是寫成 ㄗㄞˋ,沒有別的拼法。但漢字呢?因為對表意文字的漢字來說,字音並不會直接對照一個字形,而是必須再透過一層字義的轉譯,所以要進一步思考這個「ㄗㄞˋ」究竟是表達重複?或是表示位置的意思?待釐清以後,我們才知道「ㄗㄞˋ」該寫成「在」還是「再」,或甚至是其它的「ㄗㄞˋ」。
這就是漢字獨特之處。然而,這還不能完全解釋為什麼孩子會同音字混淆,其原因還包含了孩子過去的學習歷程。
學習一種文字的同時,其實也在訓練文字背後的邏輯
最早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就先接觸到ㄅㄆㄇ和ABC這類表音文字,所以孩子最一開始接受的其實是表音文字的文字邏輯訓練:怎麼說就怎麼寫。
而這樣的文字邏輯在初學國字時,並不會有什麼問題;ㄋㄧˇ就寫成「你」、ㄏㄠˇ就寫成「好」。
一直到學會的國字越來越多,開始練習寫句子時,「同音字混淆」的問題才慢慢地浮現出來。最後大略在中高年級時,經過一些痛苦的改錯過程,砍掉重練,才漸漸地重新建構起漢字的書寫邏輯。
我們有沒有可能幫助孩子少走一些冤枉路?讓他在低年級剛開始學習漢字時,就建立起漢字【字義↔字形】的聯想,習慣用意思選字的書寫習慣呢?
閱讀可以幫助孩子認識每一個字在語句中是如何被使用,像是它常放在句子的何處?常和哪些字搭配在一起等等。透過大量地閱讀,可以幫助孩子建構語感,培養出一種看到錯別字就覺得哪裡怪怪的直覺。然而,前提是孩子讀的是漢字而非注音,如果孩子都只看注音,對漢字的熟悉自然是沒有效果的。因此,當孩子還小時,最好由父母一起陪讀,累積孩子對漢字的認識。
此外,在剛開始學國字時,就應該避免產生【字音↔字形】的直接聯想。
通常剛學習一個生字時,為了熟悉它的長相及筆順,會對這個字做反覆地抄寫練習,例如生字練習簿(甲乙本)便是此階段最常使用的工具。
然而十分重要的是:練習不宜過多。因為,當對反覆抄寫同一個字時,大腦只會專注在這個字的「字音」與「字形」上,便加深了【字音↔字形】的不良聯想。所以,如果是為了熟悉筆順,我認為一個字大概寫個4次就很足夠了。
學習寫字時,應該及早進入書寫語詞或句子的練習,因為在寫詞句時,文字才被賦予了意義。並且,詞句的意義是透過字義的組合而產生,所以透過對同一個字衍伸的不同語詞做大量練習,更可以有效地建立起【字義↔字形】的聯想。
例如「網」字,透過「漁網」、「鳥網」、「蜘蛛網」等語詞的練習,孩子能對「網」這個字有更具體形象化的聯想,在書寫時便能夠自然地透過詞意判斷應該是由哪些字所組成,及早開始訓練漢字的書寫邏輯.
如果您也想用語詞練習取代傳統反覆抄寫的生字簿幫助孩子學習,推薦您使用【考生字】這款免費的練習卷產生器。配合學校的進度,挑選孩子當前需要練習的生字,【考生字】就會自動生成一張由語詞練習卷供孩子默寫練習。
更棒的是,這些語詞會是由孩子曾經學過的國字組合而成,不但可以同時複習學過的國字,還可以熟悉這些漢字間的搭配,體會不同意思的漢字之間是如何被重新組合形成新的意思。
若是當孩子寫出了「同音錯別字」,您可以試試看詢問孩子:
(例如: 仙女寫成先女)
1. 這個語詞是什麼意思?
(仙女是什麼意思?)
2. 那這個字(錯別字)是什麼意思呢?
("先"是什麼意思?所以"先"女變成了什麼意思?)
3. 想想看,還有什麼相關而且有用到同個字的語詞?
("仙"還有什麼詞?神仙?修道成仙?)
來逐步引導孩子用表意文字的書寫邏輯來思考。
最後,【考生字】還可以幫您將孩子的錯別字重新組合出不同的語詞,再生成新的練習卷做進一步練習,幫助孩子加強對這些漢字的熟悉及理解。成功擊敗「同音字混淆」大魔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