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教授「考不出思考的考卷」的感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洪蘭教授在聯合報名人堂撰文,目是"考不出思考的考卷"。 此文提到下面兩點(細字), 我非常的認同。

"我很反對重要的考試用選擇題和是非題,因為考不出思考的能力,新進教師的篩選尤其不能用選擇和是非,因為考不出教師應有的熱情與愛心。但是不管怎麼建議,官員每次都以電腦不能改問答題來搪塞,忘記了考試的目的是選拔人才,怎能為了作業方便而犧牲了目的呢?"

法國的高中生畢業前要考哲學,考題如:「假如沒有政府,我們會有更多的自由嗎?」「我們是過去的奴隸嗎?」「科技的發展會威脅到我們的自由嗎?」「語言會背叛思想嗎?」這些都是辯證很好的題目,可以讓學生思考。"

我曾赴美攻讀化工碩士,第一學期選了分子熱力學, 第一次考試完教授公佈答案,看完答案後心中涼了半截, 發現沒有一題答對. 發考卷時心中非常不安, 可是拿到考卷後居然考了96分, 令我非常意外。 最後還是去問了教授為何我會拿如此高分, 他告訴我每個人對題目有自己的理解, 因而解題的邏輯與結果也就不同了,只要邏輯對。他就給分了。 他甚至說我的思考邏輯比他更好, 此經驗打開了我今後作學問與處世的態度,,問題可有不同的邏輯去思考, 因而就有不同的答案了, 最讓人信服的邏輯,其答案也就是最好的了。

我又曾赴美攻讀企管碩士, 有一堂課是operation management, 課中全是case study, 每兩星期就要專案報告, 教授說他的評分是依據每一組對每一位聽眾在簡報中提問的解答是否合乎邏輯, 每一組能夠合理解說就能拿高分. 這又證明了"最讓人信服的邏輯, 其答案也就是最好的了".

國內教育長久以來欠缺了對學生獨立邏輯思考的培養, 對問題一般只有"是"與"非"兩極化, 而沒有中間地帶,如何讓學生學得獨立的邏輯思考,是當今教育當局最重要的功課。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Tom Cat的沙龍
6會員
149內容數
小鷿鷈育雛
Tom Cat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綠繡眼吃桑葚,嘴裡含了好幾塊果肉,露出興奮的眼神! 點選連結可以看到我部落格裏全畫面照片 https://blog.udn.com/ReeChung/182312300
2025/04/28
綠繡眼吃桑葚,嘴裡含了好幾塊果肉,露出興奮的眼神! 點選連結可以看到我部落格裏全畫面照片 https://blog.udn.com/ReeChung/182312300
2025/04/21
夜鷺銜枝築巢連10拍,又到了育雛的季節了! 點選連結可以看到我部落格裏10張全畫面照片 https://blog.udn.com/ReeChung/182263360
2025/04/21
夜鷺銜枝築巢連10拍,又到了育雛的季節了! 點選連結可以看到我部落格裏10張全畫面照片 https://blog.udn.com/ReeChung/182263360
2025/04/16
紅冠水雞湖中追逐,激起巨大浪花,身體幾乎碰觸,刺激非凡,21張連拍! 點選連結可以看到我部落格裏21張全畫面照片 https://blog.udn.com/ReeChung/182217723
2025/04/16
紅冠水雞湖中追逐,激起巨大浪花,身體幾乎碰觸,刺激非凡,21張連拍! 點選連結可以看到我部落格裏21張全畫面照片 https://blog.udn.com/ReeChung/182217723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無底洞的問題其實才是好問題,學術問題才會解完,但生涯問題不能是,人還不夠老。
Thumbnail
無底洞的問題其實才是好問題,學術問題才會解完,但生涯問題不能是,人還不夠老。
Thumbnail
傳統教育體系過於強調分數和學歷,缺乏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機會,使大學生普遍對未來感到迷惘。 想跳脫迷惘,應尊重生命軌跡差異,培養多元學習習慣,才能在變遷快速的社會中找到定位。
Thumbnail
傳統教育體系過於強調分數和學歷,缺乏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機會,使大學生普遍對未來感到迷惘。 想跳脫迷惘,應尊重生命軌跡差異,培養多元學習習慣,才能在變遷快速的社會中找到定位。
Thumbnail
重新思考大學教育的意義與定位,強調學術研究的重要性與個人發展的價值。提出質疑:大學是否需要如此多人就讀?建議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擁抱開放式課程和Gap Year。大學教授重視論文發表,但忽略其他創新表現。呼籲大學重新定位,讓學生重新尋找學習的意義。
Thumbnail
重新思考大學教育的意義與定位,強調學術研究的重要性與個人發展的價值。提出質疑:大學是否需要如此多人就讀?建議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擁抱開放式課程和Gap Year。大學教授重視論文發表,但忽略其他創新表現。呼籲大學重新定位,讓學生重新尋找學習的意義。
Thumbnail
學這些東西未來有什麼用 在升學制度下,這是一個工具 曾經有個學生說:我之後要唸XX大學XX系,現在學的三角函數,對這科系有什麼用。我說:也許對你要念的系沒有用,但你必須學好三角函數,才有機會考上這間大學的這個科系。 沒錯,就現實面來講,有些學科真的在考上大學的那個瞬間,可能就用不到了,但是現實就是,
Thumbnail
學這些東西未來有什麼用 在升學制度下,這是一個工具 曾經有個學生說:我之後要唸XX大學XX系,現在學的三角函數,對這科系有什麼用。我說:也許對你要念的系沒有用,但你必須學好三角函數,才有機會考上這間大學的這個科系。 沒錯,就現實面來講,有些學科真的在考上大學的那個瞬間,可能就用不到了,但是現實就是,
Thumbnail
不知道從哪一年開始,身邊開始出現「為什麼要念大學?」的疑問
Thumbnail
不知道從哪一年開始,身邊開始出現「為什麼要念大學?」的疑問
Thumbnail
今個學期教四科,聞說比得上一個全職講師的工作量:多了的是交通往還、少了的是固定辦公室、學系行政、人際關係。 還好碩士算是小班,有六人小組實習、也有二十人以內的技巧實踐,萬料不到在小小的行業生態圈,普通話教學是我的本錢。還幸通過課程,也從同學分享中學習到內地的體制和文化,只能說句,長路漫漫,關於精神健
Thumbnail
今個學期教四科,聞說比得上一個全職講師的工作量:多了的是交通往還、少了的是固定辦公室、學系行政、人際關係。 還好碩士算是小班,有六人小組實習、也有二十人以內的技巧實踐,萬料不到在小小的行業生態圈,普通話教學是我的本錢。還幸通過課程,也從同學分享中學習到內地的體制和文化,只能說句,長路漫漫,關於精神健
Thumbnail
知識流動,一日分享 為啥要唸研究所? 以下是我個人的需求,僅供大家參考: 學歷迷思: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長期以來台灣政界都需要有文憑,找工作要名校,也因此有了碩士比學士感覺有優勢,博士比碩士高一階,當過教授的似乎就是神人,深植人心的觀念,沒了學歷似乎就沒能力;雖然我不認同這種「學歷=能力」
Thumbnail
知識流動,一日分享 為啥要唸研究所? 以下是我個人的需求,僅供大家參考: 學歷迷思: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長期以來台灣政界都需要有文憑,找工作要名校,也因此有了碩士比學士感覺有優勢,博士比碩士高一階,當過教授的似乎就是神人,深植人心的觀念,沒了學歷似乎就沒能力;雖然我不認同這種「學歷=能力」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不容觸及的紅線和底線,要怎麼做,都是一種選擇。而事實上,我們也都可以有所選擇。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不容觸及的紅線和底線,要怎麼做,都是一種選擇。而事實上,我們也都可以有所選擇。
Thumbnail
過去以課內學習為主的思維,是把學習的價值綁在成績上,如果我們決定踏出「成績」這個舒適圈,又該用什麼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學習?學校在我們價值重建的過程中又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大學的價值又在哪裏?我才發現,原來不當一個「學生」這麼難。
Thumbnail
過去以課內學習為主的思維,是把學習的價值綁在成績上,如果我們決定踏出「成績」這個舒適圈,又該用什麼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學習?學校在我們價值重建的過程中又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大學的價值又在哪裏?我才發現,原來不當一個「學生」這麼難。
Thumbnail
多數人認為,大學是通才教育,研究所是菁英教育,可惜那是歐美的情況。
Thumbnail
多數人認為,大學是通才教育,研究所是菁英教育,可惜那是歐美的情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