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選06~經歷921:災民安置所的心理重建經驗(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3 分鐘

2.團體的形式合適嗎?

 

在介入的第2周,由於當時想要仿效市療介入大園空難及溫妮颱風災害後的心理復健經驗,想使用團體的形式,而把受災害的對象區分成小孩、父親角色(一家之主)及母親團體。協助釋放對創傷經驗的恐懼情緒及災後壓力情緒。但在實地實施的結果,除了孩童的團體開得成外,另兩個團體都宣告流產。究其原因,他們(成人)對團體相當地陌生,也不認為有這樣的需要。

 

在孩童的團體裏,與我們設計想要釋放對創傷的恐懼情緒的目標有些差距。孩童在其父母的同意下參與我們的團體,較大的孩童(國中及高中)可以順從我們的指示,但較小的孩童(小學)則關心人際互動狀況..等(如現在換誰誰誰!誰誰誰還沒說!)。

 

後來我們瞭解到,在成人來說,與其使用團體,不如設立一個聊天室或聊天站,鼓勵災民來聊天室(站),而在聊天室(站)中可以泡茶聊是非。而對於孩童,應劃分年齡層,且不一定談地震,應談他們主要關心的問題,如學業狀況(如地震對學業的影響)、看到父母在地震經驗中的感受、甚至地震後的人際狀況..等。不要預設每個孩童都有創傷恐懼,而應該是把團體定位在篩選問題個案的方式之一。

 

3.介入的對象是家族或是個體?

 

由於安置所內是以戶為單位,很容易地,在災難初期,生活還未入常軌,戶與戶間還不甚熟悉,可以常見到以戶為單位,家中成員都聚集在一起。這時候以家族性的介入較為合適,並且以家族治療技巧的詢問,穿梭圍繞在家族成員之間,往往可以激發他們談下去的興緻以及與此戶建立良好的關係。要注意的是,以家族為訪談對象時,會發現明顯的權力關係,且回答問題及發表意見的,通常是家中的權力者(父親或母親),代表著家族來發言,其他成員躲在一旁,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很容易忽略其他家族成員(老人與孩童)的實際意見。這種情況更會出現在安置新家後的家庭訪視,一家之主(家中權力者)來接待你,其他成員躲在房間內不出來。我們解決此一情況的方法是以兩三人為一組去訪視,然後帶到不同角落,進行個別訪談。

 

以這種方式進行不僅能從家中權力者得到他對其他弱勢成員的看法外,也能從弱勢成員本身得到對自己的看法及其對家族的想法及期望。

 

4.原本存在的心理問題

 

後來遇到一個困擾的情況,就是災民求助於我們或是我們發現到的並不是與地震相關的心理問題,而是原本就已經存在的問題,如林先生與他的高中兒子長年不合,其林太太要我們解決;或是發現丁先生與丁太太常常意見不合而吵架,甚至有家庭暴力的問題;或是張媽媽要我們輔導他的兒子對兩性觀念的問題;或是周太太要我們對他女兒的升學選擇進行生涯輔導..等等。

 

「要做或不做,那是一個問題」

 

我們後來的決定是,不介入過深,處理的層次放淺,放在提供建議及訊息為主,必要的時候轉介。因為我們要考量介入的深度是否有妥善處理的把握。這些原本存在的問題,若沒有立即的危險,只好放著,因為我們的介入計劃是以半年為主,可能超過半年的治療並不適合家訪進行的治療,基本上建議轉介。

 

5.幫助意義的轉化

 

我們清楚地瞭解到隨災難而後發展的意義,對災後心理重建的重要性。負向的災難事件,是否能轉化成個人成長的正向意義,是心理復健的重要關鍵。就認知治療來說,認知影響行為,也就是負面的想法會造成行為上的不適應。而就敘說心理學來說,如果能把對災難事件的斷簡殘篇意義,加以修補,而可以成為一個具意義性的事件,就是某種程度的心理治療。

 

所以,在半年計劃最後一次的訪視中,我們設計一個儀式,來使災民們對地震事件的經驗中加入新的元素,促使對地震經驗做正向的意義轉化。具體的做法是,配合時節,藉助於具象徵意義布偶,表達我們的祝福與關懷。我們選擇名為「豆豆」的布偶,因為「豆豆」不僅已是媒體上的明星(幾乎人人都知曉),而且她的意義是「關心自己,也關心別人」,相當符合我們心理復健人員的角色。同時豆豆配戴著院徽,象徵著「八里來的心理師」與他們之間的情誼。在致贈儀式中,並對這近半年來災民們一路走來的勇氣表示佩服與祝福。

 

 

 

由知覺角度及觀察而發展的假說(註12)

假說一:「災難情結」的形成與處理

1.認識「災難情結」(catastrophe complex)

 (1)災難形成個人知覺上鮮明強烈的經驗

 (2)這樣的經驗在當下造成身體上相當激烈且負面的感受

 (3)這樣的經驗截斷生活原有的慣性,脫離掉原來熟悉的生活世界

(4)這樣的經驗因為過於鮮明,在回憶時形成相當大的地標,甚至阻塞住正常的回憶功能(心思不斷地被佔據、忘東忘西、影像重演)

 (5)這樣的經驗往往會造成內在的災難場境

 a.有些人會因此而形成一內在的災難場境,經常跌落在此一經驗世界中,久久難以脫離,甚至很小的相關環境線索,都會喚起相當巨大的生理與心理反應,有的更因此重新體驗到災難發生時的情景

 b.陷於這樣的內在災難場境中是混亂的,許多心理功能無法正常運作(情緒、專注力、記憶等),生理秩序亦受到影響(胃口、睡眠等)

 c.因為知覺的管道被佔據,故與外在的現實生活接合度下降,就好似活在隔閡的玻璃罩裏,對外界有著疏離、不真實的感受。

 (6)多數的人能靠著自己的力量,隨著時間從創傷中逐漸復原,但在復原期中,旁人的情緒支持、關懷、陪伴與傾聽是重要的。

 (7)在災難之後,關係著個人心理健康另一個重要的過程是災難對個人的意義

 a.真實的災難事件在發生的當下即已離去,接續會發展的心理過程則是為個人在此一災難事件中尋求意義,也就是為自己所經驗的災難建立一個可言說的故事

 b.對心理層面來說,此一事件意義代表著個人對此一事件的認知、自我的角色與價值感、甚至生命意義的追索‥等,關涉於心理健康的要素。

 c.當個人在事後開始為這些經驗述說時,若能把所經歷的強烈知覺經驗好好地撫平、宣洩,不難轉化「災難情結」成為個人成長的資產(加入新的經驗元素及重構災難事件對個人的意義)。

 2.心理救援的方法原則:

 心理救援的方法原則,說穿了,就是去化解災難情結,把強烈的知覺經驗加以淡化,把皺摺的心靈加以拉撐,把殘破不堪的敘說故事加以修補,把待在內心災難處境的注意力重新接引到現實生活來,並降低災難的生心反應幅度。

 3.實作要點:

 在各種感覺通道上進行疏通;在災後意義沉澱的過程進行操作,如加速對災難經驗的客體化,幫助明晰災難對個人的意義;對其獨特的處境進行關係的重新聯繫,助其回歸生活感,如分享以增進其社會支持。

 (1)聚會講述:使用團體的形式,聚集聊天,講述心聲,分享感覺,但不評價。

 (2)作品抒發:對災難當下的感受或是對現在的問題,鼓勵以各種形式的作品表達出來。比如繪畫、玩黏土、作文等。

 (3)高歌:不要以為悲傷的歌曲不合適,重要的是盡情地高歌,有人相陪,哭泣就哭泣,眼淚往往是再生力量的泉源。

 (4)身體動能:有時摒棄語言,隨著音樂動動自己的身體。

 (5)電影分享:不要認為悲劇會影響心理健康,看完悲劇後,在團體的形式下,聊聊自己的感受,也相當不錯。

 (6)賦與正向意義:各個階層的領袖,適時對救災人員的每一部分工作賦與正向意義,減少救災人員內的無價值感。也適時地對倖存的災民予以存活的正面意義,如對其勇氣的稱讚,減低倖存的罪惡感。

 (7)讓「過來人」談經驗感受:邀請過去曾發生過重大災難的「過來人」,講述他走過來的心路歷程。

 (8)佐以放鬆技巧及適當的幽默:適當地放鬆讓緊繃的心情有所喘息;同樣的,適當的幽默能夠鬆解高張力的情緒,對生命中的無情遭遇予以微笑,增加生命的韌性。

 (9)就個人方面:注意高危險群、篩選個案、妥善利用其原有的因應技巧。

 假說二:臨近災難現場的心理輻射假說

 從我們實際的訪視中,若比較那些房屋全倒的住戶(大部分為博士的家住戶及被博士家所壓垮的住戶,這些住戶現多居五股國宅)及臨近災難現場的強制疏散戶(房屋的損壞較輕微,財物的損失亦較少,這些住戶多是返回民安路原家居住)的心理狀況,隱約可以發現一種現象,即是從臨近災難現場住戶的訪談中,出現較多與PTSD症狀相關的敘說,如「聽到鞭炮聲,好像感覺到那天博士的家倒地的聲音,會突然地害怕」、「上廁所到一半,擔心地震來沒辦法逃出去」、面對後陽台的害怕以及錢小妹妹晚上不敢獨睡。

這樣的現象讓我們思考,在災後PTSD相關心理徵候的產生,與財產損失的多寡較沒有直接的關聯,反倒與安置的居所距災難現場的遠近較有相關。災難現場似乎成為一個影響心理狀態的輻射源,災難發生的當下,即是形成輻射源的開始,就如同重擊發生當下的立即傷口。

 災難現場輻射出有關災難的一切,不僅牽引著當時災難發生的龐大經驗,也牽引著在心理輻射下所演化的各項經驗,所有前兩者的一切在人們身上形成一個特殊的經驗類別-「此次的災難」,與其他的生活經驗類別比起來,「此次的災難」通常是獨具一格且相當地顯著,無法與其他的生活經驗般被安放在同一水平,換言之,這個經驗類別被特殊的看待。

 1.「此次的災難」整體

 臨近災難現場的心理輻射,所輻射出的災難一切到底是什麼?嘗試把這龐大的,難以言喻的「此次的災難」整體,做以下的分割:

 (1)各項知覺經驗相互聯結:

 a.視覺上的

 現場的:大樓的傾倒、地上散滿的磚塊、一片地漆黑、火光‥等等

 演化的:救災人員、挖土機挖掘、大樓拆除的樣貌、儀式場景‥等等

 b.聽覺上的:

 現場的:地震的吱嘎聲、崩塌的巨響、人聲的哀嚎、救護車的鈴聲..等

 演化的:機械的聲音(拆除)、狗的哀嚎、唸經聲

 c.嗅覺上的

 現場的:瓦斯漏氣味、灰塵味‥等等

 演化的:屍臭味、飛揚的塵土、燒紙錢的煙味‥等等

 d.味覺上的

 現場的:反胃或沒有‥等等

 演化的:救濟食物的味道‥等等

 e.身體上的

 現場的:暈眩、疼痛、大叫、逃離、身處死亡邊緣的身體感‥等等

 演化的:經過現場的快走、敏感化‥等等

 (2)各項情緒經驗的糾纏:混雜著各項心情,試圖把它們指出:驚嚇、害怕擔心、憤怒、憂鬱、無奈、感傷、罪惡感、麻木

 (3)描述意義上的:包括各項的流言、靈異傳說、與所失去的人事物的各項聯結(如失去好友)。

 於是愈靠近現場,愈有機會在知覺向度及意義向度上接觸到「災難」,當接觸發生時,可被視為喚出「此次的災難」整體的線索(cues),在進行這樣運作的當下,我們以「暴露在災難的心理輻射」底下名之。

 若由這樣的思考下去,如何轉化心理輻射源,使其喚起的經驗不再是個恐怖可怕的過去是重要的。若從知覺的向度來說,我們所能改變的是演化下的知覺,在災難現場上操作知覺的各個項度,比如舉行儀式、建造紀念碑、舉辦紀念音樂會等等;在意義的層次上,遏止流言,建立紀念碑文、記載並言說對逝去的所有這些人們的故事,提出在生命層次探討的問題(比如,別離與死亡問題)。

 2.與PTSD論述之區別

 乍看之下,「災難現場的心理輻射」假說相當接近PTSD的論述,兩者都指出個體曾暴露在(has been exposed to)災難的現場而引發心理問題(註13);兩者也都提及個體與相關情境接觸後的負面效果。但兩者在整個論述的方向與脈絡上有相當大差異,就「災難現場的心理輻射」假說來說有幾項特點,分述如下:

 (1)空間脈絡性的著重:「災難現場的心理輻射」假說強調在災難現場本身及週邊災戶在面對災難現場所呈顯的心理動力,它針對的對象是後續仍居住在災區及其附近的人們。意即災難現場對人們的心理衝擊的意涵並不是只有在災難當下當做一個災難事件發生的場所。在DSM-IV對PTSD的論述上並不著重空間性的災難現場,而是著重將災難事件視為一個創傷性的壓力源(註14),災難事件發生的當下即造成直接的影響,接續的戲碼則是此一災難事件效果下的心理反應,這是由「刺激-反應」的模式所形成的論述。但在「災難現場的心理輻射」假說則是指出災難現場在後續時間向度上所散發的影響具有空間脈絡的性質,那是指陳著災民置身在災難現場處境中生活遭遇的可能性,由這樣的可能性企圖探索其內在的心理動力。

 (2)重過程而非結果:「災難現場的心理輻射」假說另一部分嘗試言說的是仍居住在災區及其附近的人們對災難現場內在心理動力的演化過程,而非一個固定式的結果。在DSM-IV對PTSD的論述上,則是列出個體暴露在創傷事件後可能形成的心理反應,這些反應被視為「症狀」。這些「症狀」的產生是由於創傷事件直接造成的結果。

 (3)因果向度上與PTSD相互補足:從因果向度(或是病理學的角度)來看,「災難現場的心理輻射」假說可視為造成PTSD的前置機制之一,由於個體不斷接受災難現場的心理輻射,因而催化PTSD的發生。

 (4)知覺向度的強調:「災難現場的心理輻射」假說在操作性的角度上,強調由知覺面向去理解其災難現場所引發的心理過程及效果,與PTSD強調在心理疾病的面向下去理解創傷後壓力形成的心理症狀反應有所不同。

 (5)心理重建上的意涵:在災後心理重建工作上,「災難現場的心理輻射」假說為我們指出,就PTSD發生的可能性來說,目前仍居住在災難現場及其附近的人們是需要被長期追蹤及照顧(對照於已遷出災難現場的受災戶)。而就我們的例子來說,我們會說那些居住在民安路原家的災戶,反而要比居住在五股國宅新家的災戶更需要注意。另一點,如同前頁所述,如何轉化心理輻射源,改變演化下的知覺,也就成為心理重建的重要工作之一。

 應用:一個心理重建介入的概略模式

在提出這個概略模式之前,必須先說明幾個主要觀念:

主要觀念:

觀念一:一個剛經歷災難的人,他的生活世界突然崩解,生活的原有慣性被截斷,脫離掉原來熟悉的生活世界,暫時陷落在孤單陌生的心理處境。

 觀念二:一個剛經歷災難的人,在心理面向上是脆弱的,這種脆弱並不是指心理(自我強度,ego-strength)不夠堅強的意思,而是他陷落在一個陌生孤單的個人獨特處境,這種處境相當不同於原來日常人們熟悉且相互關聯的世界

 觀念三:一個經歷災難的人,不必然地需要心理協助。而當他出現困擾時,也不必然地會主動求助。在很多的情況下,他並沒有準備好要求助。

 觀念四:一個經歷災難的人,災難帶給他心理面向衝擊的,不一定僅是創傷後的心理症狀,所觸發其他心理面向的問題,可能更為重要。

 觀念五:一個經歷災難的人,在支持關懷的情況下,能善用本身內在的自體修復能力

 觀念六:在我們的文化上,對於災難後心理人員的出現,並沒有提供相當合適的位置。

 觀念七:一個心理工作人員,在接觸受災的案主時,應先拋開專業的角色定位,回到人與人之間真實且誠摯的關懷為主。

 觀念八:一個心理工作人員,在災難初期應該以與案主建立關係,持續關懷為主,主動關切,少說多聽,注意他們目前的需求(如生理及安全的基本照顧)為主。

 觀念九:一個心理工作人員,尊重案主所經歷的,輕柔地接觸他的世界,不要對他的世界擠壓拉扯,做過度的侵入。

 觀念十:一個心理工作人員,不應該僅是考慮到災難直接衝擊而產生的心理症狀(視為「症狀人」),也應該把災難觸發的其他心理面向問題考慮進去(做「全人」的考量)。

 災後心理重建介入的概略模式:

這個模式是針對單一社區內所發生的災變為主,也就是災難性質是集中在某一社區,並非是分散性的(如空難的未罹難族群、工廠爆炸受傷的勞工);是群體的,並非是單一個人(如暴力事件的單一受害者)。是針對集體喪失住所的一群人,如水災、土石流、地震等屬於這樣區域性的災難性質。

 再者要一再強調的是,影響災民心理狀況的並不是只有災難事件本身,舉凡政府措施公平性,目前生活問題(食衣住行)的迫切性等,都是重要影響因素。因此心理重建的介入不能只談心理人員如何介入,而要從災民的生活整體來考量,因此在此提出的,牽涉到對災民安置整套措施的想法。

 1.集中安置:

 集中把受災者安置於一地,除有助於各項措施的統一施行,適當的處置下,能培養災民相互之間的支持,形成一個社區間的支持系統。

 2.三個團隊:

 安置單位的團隊,健康團隊及「政府團隊」

 (1)安置單位的團隊:

 a.成員:比如說此次的軍方單位。

 b.目標:主要解決災民們即刻的生活問題(食衣住行),建立暫時性的生活秩序感,照顧到基本的安全需求(讓他們感覺到這裏是安全的)。

 c.原則:對災民們都是公平、平等的對待;體貼且人性化的措施;快速反應;儘量低災民們生活瑣事(daily hassle)的煩惱。

 d.措施舉例:把環境佈置像家、安親教室、休閒活動區、聊天室、同樂活動、單位人員關心並聽取災民的迴饋。

 (2)健康團隊:

 a.成員:醫師與心理工作人員(心理師)。

 b.目標:以協助回復生活的秩序感為大目標;照顧生理及心理方面的症狀(如急性期的生理症狀給予藥物協助);協助處理災難所觸發各方心理面向的問題;降低影響自我效能的負面情緒;協助化解災難情結,並能對災難做正向意義的轉化。

 c.原則:做為陪伴災民走過來的朋友。

 d.做法舉例:持續且不斷地出現在災民面前;關懷傾聽;瞭解每人的困境;提供訊息、建議。

 (3)政府團隊:

 a.成員:社工人員、律師等。

 b.目標:以協助處理權利事項為主。包括政府各項措施的宣導與施行,損害求償;法律諮詢,保險給付,救援物資分配..等等。

 c.原則:公正、平等;明快決定;守承諾;負責任。

 d.做法舉例:設置政府措施迴饋員、訂定並發佈措施施行時間表、統一物資的公平分配。

 要強調的是三個團隊之間角色界限要清楚,同時也要讓災民知道這三個角色各司其職,如此他們逐漸可以瞭解到什麼樣的問題可以尋求什麼樣的團隊協助。在三個團隊間組成一個更大的團隊,相互合作通報,訊息共享(比如災民的資料問一次,三個團隊就可以取得),在這樣的情況下,三個團隊形成一股向上提升的相互助力,而不是互相干擾的阻力。當然這三個團隊在與災民接觸時,溫暖耐心的態度是重要的。

 3.定期訪視

 當臨時庇護所撤除後,心理人員應在重要的日期即將來臨時,定期追蹤訪視。所謂「重要的日期」,如災難過後半年或一周年、年節、或喪親者的生日。

 建議

 設置政府措施迴饋員

 我們明顯看到政府措施迴饋管道的欠缺。政府提供解決方案,但在災難發生後,政府雖針對災民的需求擬定措施,但實際施行後產生的疑問與問題,往往難以立即得到解答,這樣的情形往往形成內在的激憤。建議設置措施迴饋員,定期收集民意(初期要較頻繁),定期彙整上報,並進行措施的調整與修正。

 設置物資配置中心

 不可否認地,物資分配是否公正與平等,往往影響著災民間的人際張力。設置物資配置中心,先去調查災民們的需求,針對需求做公正與平等的發放,當能減少災民們相互之間的磨擦。

 注意輔導的死角

在這次災難中發現到,喪親者的災民往往由親戚所收容。而寄居他處的災民也不易接觸。這些災民容易被忽略,資料不易取得,關係也不易建立。在技術上,我們可以利用原本的親戚關係,使收容災民的親戚,成為輔導的中介者。當然定期的訪視與關懷絕對是必要的。

預先規劃各區域災難發生時的收容中心,相關人員的進駐

在這次災難中發現到資源重覆的投入,比如在安置所,相關的心理人員就有許多單位,每個單位都要重覆詢問類似的問題,實際上造成災民的困擾。平時若能夠規劃各區域的收容中心,規劃好責任區,哪個單位的心理人員負責這一區,就不需等待災難發生後,上級再重新規劃。

注意第一時間介入的重要性

 似乎有這樣的一個現象,在災難初期愈早有效的介入,搭上關係,在往後進行心理處置時愈容易進行。因此在災難發生後心理人員的迅速出現,協助處理立即的生活問題,較容易讓災民有種「在一起」之感。

 註釋

註(1):台北縣在921震災後,主要的災區有兩個區域,第一是新莊「博士的家」社區,「博士的家」社區第C棟全倒,計四十四戶,死亡32人、121名受傷、失蹤7人;第二是新莊「龍閣大廈」下陷,死亡1人,16人受傷。「黃愚活動中心」為安置龍閣受災戶的臨時庇護所。

 註(2):在安置所的受災戶,地震當時並沒有住在一起的家人死亡。但我相信災民中若有家人在災難中罹難(喪親者的災民),其心理世界所涉及的主題與品質會相當的程度不同於本文所報告的。故本報告所描繪出災民的心理世界,並沒有捕捉到喪親者的狀況。

 註(3):文中所呈現的敘說資料並非由錄音機錄下後所謄寫的逐字稿,多是由接觸災民之後,寫下的筆記,因為事實上我們進行的是心理重建工作,而非研究工作。這些資料,亦由參與的同事共同確認過。敘說資料的分析基本上是以Heidegger詮釋現象學的概念做為基礎。

 註(4):在國內對災難心理衛生工作進行有系統性的介入,當以市立療養院開始介入民國86年8月18日溫妮颱風災難為始,市療臨床心理科除派員赴美修習相關課程外,也翻譯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NIMH)的相關資料,後來921震災發生後,行政院衛生署藉助市療的翻譯資料,廣為發行。其中有關對災難經驗「分享敘述」(debriefing)的做法是以團體的形式進行,而當時,我們想師法之。

 註(5):指在地震前三個多月所發生的現役軍人姦殺景美女中學生的事件。88年6月19日,在國軍歷史文物館代班的現役軍人郭慶和,對前來軍史館查閱資料的張姓女學生先殺後姦。此案引起社會譁然,並對軍人形象有很大的傷害。據我們所知有部分的災民,不放心安置所的環境,而令其女兒住親戚家或其同學家。

 註(6):基於倫理考量,敘說資料中敘說者的姓氏,均以改用代名表述。

 註(7):電視放置在類似「中山室」的公共區。離張太太一家的房家至少50公尺遠。

 註(8):政府對房子全倒的受災戶在未來的安置上提供兩種選擇,釋出國宅,並供以優惠的價格及貸款,或是以每戶每人為單位發放租屋津貼。

 註(9):錢先生表示以前其實曾在倒垃圾時看到過「金先生」幾次,但也不知道這個人就是「金先生」。

 註(10):「心理輻射」是一個隱喻(metaphor),指稱的是,對於目擊及經驗到災難的人們來說,當一個災難現場形成之後所持續散發在心理層面的影響。就如同災難現場做為一種輻射源,愈鄰近現場的人們,愈容易持續接收到有關災難事件的種種,也就愈容易受到災難事件的後續影響。在後續「臨近災難現場的心理輻射假說」一節中,有更多的說明。

 註(11):指的是人身處於世,與他人基本聯繫上的一種原初且純粹的關懷之情。

 註(12):「知覺角度」是指兩個假說形成論述時,所進駐的層次是從個體「知覺」(perception)場域的變化開始進行分析。在當下的知覺場域中,有著身處於現場的真實感,當然每個人所呈顯的知覺場域的變化並不相同,而循流在知覺場域中的意義詮釋在每人身上也不一樣。「觀察」則是指「臨近災難現場的心理輻射假說」是由我們實際觀察到的現象而開始進行思考,因而形成論述。

 註(13):請參照DSM-IV的PTSD診斷準則A。

 註(14):請參照DSM-IV Guidebook(1995)關於PTSD一節(258-263),此書中除把天然災難視為壓力源(stressor),著重個人在壓力發生的當下面對壓力時的脈絡為何(經驗,目擊或面對)及壓力源的形式為何,並進一步討論壓力源的嚴重程度是否會形成不同的心理病理形式。

 註(15):在安置所心理重建的團隊包括本院臨床心理科全體及一位醫師,他們的名字是莊明鴻主任、張麗滿心理師、許惠淳心理師、湯素琴心理師、陳欣進心理師、許靜怡心理師、林怡慧心理師、李維庭心理師及簡以嘉主任(醫師)

 註(16):由於本科同事持續投入心理重建工作以及不定時的熱情討論,本篇報告才得以完成,在此,再次對我們科室的全體人員--莊明鴻主任、張麗滿心理師、許惠淳心理師、湯素琴心理師、陳欣進心理師、許靜怡心理師、林怡慧心理師,獻上最大的感謝。

(完)

追蹤「穗波心理師談情說愛」FB粉絲專頁,可不定時收到「今日文章」及podcast預告

收聽「穗波心理師談情說愛」podcast(專門談愛的podcast)

點擊「家庭Q&A-愛情、親情的心理師相談」免費提問


avatar-img
202會員
369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愛情的簡諧運動是什麼?別想錯了
「家庭Q&A」的臉書社團,希望用心理學觀點的精要答覆給提出問題的人。完全免費。
有關921地震心理重建經驗的過往
愛情的簡諧運動是什麼?別想錯了
「家庭Q&A」的臉書社團,希望用心理學觀點的精要答覆給提出問題的人。完全免費。
有關921地震心理重建經驗的過往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昨晚又地震了…… 雖然我居住的東京不是震央,離震央的距離有4、500公里吧。搖晃的時間太久,耳裡的半規管也失去平衡,比搭乘遊樂園的海盜船暈的更厲害。 關於日本的抗震基準可以參考以前的文章👉日本中長期住房問題的解決辦法-房屋狀態(小標題) 2022/03/17 posted.
創傷是一個共同的經歷,甚至不必親歷其境,只要想到受災地的淒慘面目,僥倖或者藏在心底,但更多的是強烈的衝擊與不安。這是因為受限於地域的災禍背後,有着超越國界的共性和意義。
我在方格子的第一篇地熱發電文章【讓核電消失的基載再生能源-AGS/CLG地熱發電-初探】曾經提到AGS/CLG地熱發電不會引起誘導地震(Induced Earthquake),這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地熱發電技術。本文來談談為何地熱發電發展幾十年了,其聲勢不如離岸風電、太陽光電、陸上風電的真正原因,那就是
台灣和日本一樣因為地理因素,是屬於地震活動和颱風十分頻繁的區域。想起22年前的921大地震造成上萬人傷亡,以及數萬間房屋倒塌;近年梅雨季與夏季颱風來臨時,臺灣各地總是下著傾盆大雨,使得低窪地區易造成水災。有想過這些災害發生在自己居住的地區該怎麼辦嗎?萬一周遭沒有大人怎麼辦?該採取哪些行動? 這系列
311東日本大震災十年過去了。對於災後重建的情況,日本的東北復興究竟已履及何處?從硬體的防災設施打造,到災後的心理支持,東北三縣的災後復興又有些哪些未竟之處?讓我們暫時撇開那些紛擾,直面地看待東北復興之路上,那些已解的課題與待解的難題。
首先,我要鄭重的再次強調:台灣人好日子過太久,實在太沒有憂患意識了!最近一次遭遇全國性的大型天災,或許就是921震災。但是坦白說,那樣的強度與傷害性,離大型災難還有一段距離。至於人禍就更遙遠了,曾經親身經歷二次大戰的台灣人已經寥寥可數。 再看看五月中第一次宣布「三級警戒」時,有多少人像無頭蒼蠅般
昨晚又地震了…… 雖然我居住的東京不是震央,離震央的距離有4、500公里吧。搖晃的時間太久,耳裡的半規管也失去平衡,比搭乘遊樂園的海盜船暈的更厲害。 關於日本的抗震基準可以參考以前的文章👉日本中長期住房問題的解決辦法-房屋狀態(小標題) 2022/03/17 posted.
創傷是一個共同的經歷,甚至不必親歷其境,只要想到受災地的淒慘面目,僥倖或者藏在心底,但更多的是強烈的衝擊與不安。這是因為受限於地域的災禍背後,有着超越國界的共性和意義。
我在方格子的第一篇地熱發電文章【讓核電消失的基載再生能源-AGS/CLG地熱發電-初探】曾經提到AGS/CLG地熱發電不會引起誘導地震(Induced Earthquake),這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地熱發電技術。本文來談談為何地熱發電發展幾十年了,其聲勢不如離岸風電、太陽光電、陸上風電的真正原因,那就是
台灣和日本一樣因為地理因素,是屬於地震活動和颱風十分頻繁的區域。想起22年前的921大地震造成上萬人傷亡,以及數萬間房屋倒塌;近年梅雨季與夏季颱風來臨時,臺灣各地總是下著傾盆大雨,使得低窪地區易造成水災。有想過這些災害發生在自己居住的地區該怎麼辦嗎?萬一周遭沒有大人怎麼辦?該採取哪些行動? 這系列
311東日本大震災十年過去了。對於災後重建的情況,日本的東北復興究竟已履及何處?從硬體的防災設施打造,到災後的心理支持,東北三縣的災後復興又有些哪些未竟之處?讓我們暫時撇開那些紛擾,直面地看待東北復興之路上,那些已解的課題與待解的難題。
首先,我要鄭重的再次強調:台灣人好日子過太久,實在太沒有憂患意識了!最近一次遭遇全國性的大型天災,或許就是921震災。但是坦白說,那樣的強度與傷害性,離大型災難還有一段距離。至於人禍就更遙遠了,曾經親身經歷二次大戰的台灣人已經寥寥可數。 再看看五月中第一次宣布「三級警戒」時,有多少人像無頭蒼蠅般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每一個個體靈魂各自都為了能充分體驗生命情境的多樣性與自我的多元面貌,在每次轉世投身選擇不同的設定,作為人格小我(ego)培養皿的原生家庭(以生身父母為基礎擴展出的生活環境)首當其衝,涉及該個體靈魂的轉世業力與使命願力、投生家族的業力印記和靈性遺產,以及地球集體(潛)意識的記憶輪播與演化潛能等層面。
Thumbnail
#璞成歡慶九周年回饋講座 #掌握心理健康關鍵技能 #學會做自己的療傷者 □你是否常感到孤獨無助,缺乏家庭、社會或友情的支持? □你是否曾經因各種原因無法立即獲得專業心理輔導,例如財務限制或地理位置? □你是否渴望提升自我認識、增強心理韌性並實現個人成長? □你是否希望了解
Thumbnail
本專欄是由智諭心理治療所的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所創立,會在每週五定期發布育兒的專業知識,並針對早期療育、人際及專注力訓練、情緒及行為管理、親子 / 親職諮詢等各種育兒議題提供專業知識內容。 若您對育兒感興趣,在心理課程健保難排,而自費服務收費又高的現在,歡迎利用每月 99 元訂閱我們,獲得更多協助唷!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適合對象: 想要提升團體凝聚力的團體 (工作團隊、學生社群...) 在人際關係中受過傷的個人 想要提升自我價值感的個人
Thumbnail
心理、情緒是時代的新課題,過往的歷史中並沒有紀錄有關如何照顧「老小孩」的資料,無法可依循。倒使得大齡眾有自身更大的心理問題要面對。
我曾有過很黑暗的過去 跟父母還有兄弟姊妹的關係很差 從小就憂鬱有心理問題跟控制不了脾氣 當一個人搞不定自己的內心 就會搞不定外界的人際關係 不過那些都過去了 現在只想寫一些光明面&短篇讓人看了開心的文字 昨天回去探望父母 又知道他們想回去山上老家搬東西 我立馬就說我要一起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每一個個體靈魂各自都為了能充分體驗生命情境的多樣性與自我的多元面貌,在每次轉世投身選擇不同的設定,作為人格小我(ego)培養皿的原生家庭(以生身父母為基礎擴展出的生活環境)首當其衝,涉及該個體靈魂的轉世業力與使命願力、投生家族的業力印記和靈性遺產,以及地球集體(潛)意識的記憶輪播與演化潛能等層面。
Thumbnail
#璞成歡慶九周年回饋講座 #掌握心理健康關鍵技能 #學會做自己的療傷者 □你是否常感到孤獨無助,缺乏家庭、社會或友情的支持? □你是否曾經因各種原因無法立即獲得專業心理輔導,例如財務限制或地理位置? □你是否渴望提升自我認識、增強心理韌性並實現個人成長? □你是否希望了解
Thumbnail
本專欄是由智諭心理治療所的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所創立,會在每週五定期發布育兒的專業知識,並針對早期療育、人際及專注力訓練、情緒及行為管理、親子 / 親職諮詢等各種育兒議題提供專業知識內容。 若您對育兒感興趣,在心理課程健保難排,而自費服務收費又高的現在,歡迎利用每月 99 元訂閱我們,獲得更多協助唷!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適合對象: 想要提升團體凝聚力的團體 (工作團隊、學生社群...) 在人際關係中受過傷的個人 想要提升自我價值感的個人
Thumbnail
心理、情緒是時代的新課題,過往的歷史中並沒有紀錄有關如何照顧「老小孩」的資料,無法可依循。倒使得大齡眾有自身更大的心理問題要面對。
我曾有過很黑暗的過去 跟父母還有兄弟姊妹的關係很差 從小就憂鬱有心理問題跟控制不了脾氣 當一個人搞不定自己的內心 就會搞不定外界的人際關係 不過那些都過去了 現在只想寫一些光明面&短篇讓人看了開心的文字 昨天回去探望父母 又知道他們想回去山上老家搬東西 我立馬就說我要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