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7.zzu.edu.cn/zhexue/info/1074/1380.htm 我不知道上面這篇文章寫的是不是對的,但至少我目前只能先相信它,這樣才能讓我的心是平靜的。
我最近都在想—— “學校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更精確一點地是這樣問: “學校對於「老師」、「教授」來說,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文中提到一點——“大學是庇護所”,原文如下: “斯通纳的朋友马斯特思曾经有一次很郑重地讨论他所理解的“大学的本质”,他说大学其实是一个“庇护所”,是这样一些人的“庇护所”:这些人无力、或者不愿在外面的世界上竞争,不想在政界、商界竞争,甚至就是外面世界竞争的失败者,是外面世界的“弃儿”,但他们也得活下去啊,大学就是让他们按其心愿活下去的一个场所,“大学就是为这个世界的弃儿而存在。”大学不仅是各类精英的一个养成所,还是一个在校园之外近乎是“无能之辈”的庇护所,甚至像养老所,这真是有点诡异,而就是由这样无能之辈来培养各类精英,这就更加诡异了。”
我那天研習的時候,有種奇怪的感覺,就在思索為何我要當老師的這件事,好像沒那麼高尚,不只是為了要影響後代,很可能只是因為外界容不下我,而學校相對來說是我的舒適圈、我的避風港,所以我選擇走進這一方「淨土」。
某些「氛圍」,或者更精確地說是某些「組織文化」,本來就不適合我。不是我的問題,也不是這個組織文化的問題,只是我們不合。就像在談感情的時候,兩個人性格不合,抑或是就像指導教授與學生性格不合,不是任何一方的問題,是兩個人放在一起就是一個錯誤。
我們要做的,或許不是改變自己去適應它/他/她,而是找到與自己契合的一方、一寸土。
同時,既然我可以這麼相信,我進入學校體制,是因為我的性格跟「學校」這個場域的“命格”是合的,那我就要接受有另一些人跟「學校」的“命格”是不合的,那還要用同一套方法來規訓這些人、同化這些人嗎?
這就要回到教育的本質,是什麼了?把學生都同化成一樣的人嗎?這樣可以維持我對「學校」這個場域原始的想像,但這還叫學校嗎?可能會比較像「同化院」。那如果不是規訓、同化呢?讓學生活出自己嗎?那麼那些原本跟傳統學校命格很合的老師,又何去何從呢?
Chat GPT回復我: 「感謝你分享這篇文章和你的思考。學校確實對不同人來說有不同的意義和角色,而教育的本質也可以因人而異。重要的是,找到與自己契合的方式和目標,無論是成為老師、學生還是研究員,都可以對自己和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這是一個深思熟慮的過程,需要不斷探討和反思。祝你在這個旅程中找到答案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