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小鎮週末[文化遺產開放日‧第一週]

2023/09/1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移居來小鎮後,有好一段時間,我覺得這裏是文化沙漠。鎮中心只有一兩間商業畫廊,而且偏向賣潮物而不是藝術作品;也有一間會播放獨立電影的影院,但上映期長選擇少;live show或者市鎮音樂節以瘋狂劈酒為主,如果目的是看高質的獨立樂隊演出,似乎不是好選擇。幸好小鎮有幾間博物館,但看了一次常設展後,亦難以再去第二次。

偶爾發現這兩個星期英國有 #HeritageOpenDay。這不正是我想要的活動嗎?如果不去參與,就斷言小鎮沉悶無文化,未免偏頗。

開放的建築太多,時間永遠太少,加上這幾天熱死辣辣,最好先決定參觀行程。因為有很多建築都在市鎮中心,建議駕駛者先找泊車資料。

因歷史沿革,開放的建築七成與宗教有關,另外三成是市鎮發展工程如水利行程、風車tour等,還有博物館專題展覽。

Fluffy Fluffy UK

Fluffy Fluffy UK

星期六,我把上午留給新開的日式班戟店,下午才出發參觀參觀兩幢建築。

來歐洲很容易對教堂審美疲勞,所以我選擇有藝術展的聖馬可。當然你不會期望有甚麼大作可以看,幸好以社區人士作品而言還是有篩選過的。

在教堂的藝術展

在教堂的藝術展

我反而留意到教堂用的手織跪墊,裏面不知包含了多少老婆婆的日與夜。

手織跪墊

手織跪墊

難得地可以踏上祭台,沒想到祭台右邊隱藏了一幅慶祝教堂幾百週年的紀念壁畫,藝術家珍姨當時在場導賞:她先為每個教友畫素描,然後設計這幅作品。我看着這幅連結着社區,聯繫着教徒的傑作,只能對珍姨連道fabulous。

週年紀念壁畫

週年紀念壁畫

第二站是貴格會 #Quaker 的聚會所。聚會所平凡得毫不起眼(配合貴格會清心的宗旨),但聽着導賞員愛莉介紹聚會歷史,階級與桌椅的陳設演變,也饒有趣味。更有趣的是她帶我參觀後院墳場,起初我只留意到墳場裏竟然有千秋,愛莉說起才知道鎮上不少重要人物都在此處長眠,例如town hall的建築師、支撐起全鎮經濟的餅乾大王,還有在幾百年前已開始買地起屋,到今天仍有新盤推出的小鎮長實家族。

星期日下雨,近近地,走過兩條街參觀小鎮的猶太會堂。

遵守舊約律例,會堂沒有任何雕像,亦不像一般歐洲教堂埋葬了名人或鄰近有墓園,參觀的男性要遮蓋頭頂。跟裏面的導賞員聊天,大約了解到小鎮的猶太人遷徙歷史,也談了守安息日的問題。原來,除了我們熟知的時間制和感應裝置,歐洲還有一些酒店品牌會在低層設置傳統鎖匙房,讓他們不用在安息日「生火」。不過現代猶太人會讓教徒自由選擇怎樣過活,實際上定期到會堂聚會的只有不足一百人。回到家後,才想起導賞的全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就算他們像刻版印象般富有,亦難免擔心傳承問題。

猶太會堂

猶太會堂

這兩天的文化之旅不只開放建築,意義更在於認識身邊的人和事。

Heritage open day 2023 會在9月17日完結,如果想人在英國,想參與你社區的文化活動,可以到 https://www.heritageopendays.org.uk/ 看看下星期有甚麼有趣的事發生。

[本文為個人體驗,不是廣告,但我很歡迎你來落廣告]

歡迎追蹤:
陳星晴Facebook
陳星晴Instagram

由小一教到中六,由精英班教到特殊需要,由實習教師做到教師培訓。離開前線卻從未放棄教育體制,紀錄一下多年來的觀察與反思。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