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工作碎碎念(下):在英國工作是這麼一回事

英國工作碎碎念(下):在英國工作是這麼一回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的員工證(ID Badge)

我的員工證(ID Badge)

之前在移英老師群組,見過同工問英國哪種教育工作空缺較多,我回了一句:「與其思考有甚麼空缺,何不趁這個機會,探索更多可能,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找一份糊口的工作,真的不難,難在找想到想做的事。

我很幸運,算是留在老本行,加上做了幾年 #freelancer,一直慣於接受新挑戰,也樂於學習新事物,因此尚能應付新工作。曾經我怕自己難以再次適應朝九晚五,幸好來英後作息定時,所以不能 #wfh 也沒大問題。

1 即使在香港轉工,也總要重新學習做法,所以你更不能期望在異地的新工作能立即上手。上司常告訴我:「我們每個人都仍然在學習呢!」我認為,無論做甚麼工作,只要虛心,只要用心,大家不會留難一個認真工作的人。

2 公司的文化歡迎任何人提出意見,就算是個新人,如果我對某些工作流程有想法,大可以放膽提出。

3 同事人太好,有時熱情得讓人不習慣。例如上司在教新人工作之餘,常常會問你是否適應新工作?做得開不開心?跟拍檔相處有沒有問題?即使不是同team同事,也會常常來問你做得慣不慣?覺得公司怎樣?適應來英的生活了嗎?而你知道,這些不是客套說話,他們是真的在關心你。

4 辦公室永遠會有蛋糕,英國死死死甜那種。無論你想不想吃,總會有一片蛋糕在你桌面出現,由過分熱情的同事提供。拍檔阿高生日那個星期,我總共吃了六片蛋糕。後來我超級嚴肅地拒絕任何蛋糕,才免於中風死。

5 同事間的閒聊small talk,我只聽懂3成,通常都是「oh~~~really??wow~~~that’s great!!!」然後笑着回去工作。

6 英國文化以讚賞為主,perfect/brilliant/fabulous不絕於口。每做完一項(大)任務,或者在下班前,上司也會常常來讚我們good work。對於來自亞洲文化的我,也在努力習慣正面積極地與同事及學習者對話。

7 在學院裏能遇上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生活背景的人。他們踏進學院那一刻就是想求進步,只是有時需要別人扶一扶,又或者找不到合適的方法表達需要。每當遇上「不是那麼容易相處」的學習者,我都會提醒自己是來幫助別人的。

能在幾個月內settle down,三成歸因自己準備充足,七成是他人對我的恩惠。我不敢,也不會說想一輩子在這裏工作(如果我是這種人,大概不會下定決心移居),但至少在這階段,我很感恩能成為學院一份子。

avatar-img
陳星晴老師-教育斜棟人生
21會員
115內容數
由小一教到中六,由精英班教到特殊需要,由實習教師做到教師培訓。離開前線卻從未放棄教育體制,紀錄一下多年來的觀察與反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書,在哪裏都可以讀的。但在特定場域讀特定的書,總有無可取代之書卷氣。例如在台北紀要讀《世紀末的華麗》,在京都讀《古都》或《金閣寺》,在香港讀也斯、小思、西西⋯⋯ 在英國,不管你喜歡哪類文章,都適合閱讀。 不甘做麻瓜的人,會在蘇格蘭騎着掃帚穿梭於古城中尋找金探子; 如果你的童心不滅,牛津會化成仙境讓
西班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國家,只說西班牙語可能是有點不便,但是這裡的街道和美食都絕對值得讓你克服這點困難。
為了自我實現而學習,探求人生意義;自古至今,學習的意義與人生需求息息相關;從先秦時期的個人修養,到香港的教育自由,教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然而,仍然還有許多地區的人無法獲得教育,教育對於人的生活和國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書,在哪裏都可以讀的。但在特定場域讀特定的書,總有無可取代之書卷氣。例如在台北紀要讀《世紀末的華麗》,在京都讀《古都》或《金閣寺》,在香港讀也斯、小思、西西⋯⋯ 在英國,不管你喜歡哪類文章,都適合閱讀。 不甘做麻瓜的人,會在蘇格蘭騎着掃帚穿梭於古城中尋找金探子; 如果你的童心不滅,牛津會化成仙境讓
西班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國家,只說西班牙語可能是有點不便,但是這裡的街道和美食都絕對值得讓你克服這點困難。
為了自我實現而學習,探求人生意義;自古至今,學習的意義與人生需求息息相關;從先秦時期的個人修養,到香港的教育自由,教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然而,仍然還有許多地區的人無法獲得教育,教育對於人的生活和國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