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和朋友討論個人特質的我,無意間說了一項─「使命必達」,這個特質好似令人得意,可我後來想了想,那個使命,是誰的使命?
我知道自己對於他人交代的任務,大概無論如何都會做到某個程度,那讓我得到一些信賴,或是持續的合作機會,我感激我有這個特質。可我也想,這些不單單只是為了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背後有沒有不自覺在討好別人,我在想,這個討好並非有意的,我也很少估算著因為我與別人合作完成了什麼事情,所以未來可能得到什麼樣的回報,我知道自己不是有意的,只是自動化的認為應該要完成,不要造成別人的困擾或麻煩。
於是,有一些生涯軌跡,其實是在角色與他人賦予的使命之間堆疊而成,看似是自己的選擇所串連,更多的卻是隨著年紀而發展的社會角色認同,出社會就職、成為配偶、成為父親,我努力著相信這些社會角色裡的任務就是我應該完成的事情。可我對於這些角色中的內容其實沒有太多思索,我知道應該要有收入,我知道應該要經營關係,我知道應該要照顧孩子們,這些我一直都知道,同時,我也很難說自己不努力,如果我以朋友的眼光來看待自己。
只是到了現在,如果我問自己那個使命必達當中,有多少除了應該完成的角色以外的使命,我並不確定,我甚至不確定那些以為是自己想望的部分,會不會也只是內化了諸多的社會角色,而未能更深入的去感受與探問自己。
恐怕,這遠比我想像的要更為複雜一點,或許是我的自動化生存策略功能太強,遇到不確定而令我焦慮的生活之事時,我不自覺的以習慣的方式解決,這些過程,我沒有多少感受,我覺得就是解決了就好。於是,生活就像是打地鼠,冒出一個地鼠就打一個,可是為什麼要待在這裡打地鼠,其實沒有真實面對過。
更有可能,受到焦慮與羞愧的影響,我並不想或是不敢去面對更深的恐懼,而緊抓著解決生活之事的小確幸,不願放手到更深的地方,也封閉可能相關的感受。
歷經歲月的反覆,我更深切的感受或許也因此失靈,而在許多的生涯選擇之中,僅能獲取表面上有限的訊息進行認知上的分析還有服膺於社會角色的任務,那些需要藉由直覺與感受而更廣、更深的整合消化就不易發生了,剩下的便是徬徨。
讓我與自己說說話:
「我知道你可能會想要責備自己過去做得不夠好,質問自己為何無法練習感受與做出平衡的選擇,可我也想要體諒你,在你焦慮著也充滿生活壓力的時刻中,解決眼前之事已經焦頭爛額,恐怕要更深入的去面對那些恐懼與羞愧,會不會,是過於困難了。
而過往那些你給自己賦予的社會角色,有沒有機會,你也體諒自己,那些現在看來並不務實的想法,其實是反映了你的渴求,還有過去沒有足夠多的機會與支持你的人,進行開放的討論選擇與修正。這些討論並非不尊重你與批評你,而是想要支持你,只是深陷於羞愧之中的你,難以接近這些可能,你不過是想要迴避那種無地自容的恐懼感。
時至今日,你知道也許憑著意志力與壓抑,你可以再繼續這種狀態一段時間,你可以繼續付出努力得到外在的小確幸。可是,你更明白,那無法幫助你走得更遠,你知道繼續遠離感受與直覺,無助於你還有你的孩子,你有可能做出一切認知上的分析都是對的選擇,可是那會不會繼續與你沒有連結,會不會沒有辦法真正串起你生命中深刻的軌跡。
我想,也許你現在仍然徬徨,可是這個徬徨,會不會也是一個重要的起點,不要為了解除難受去離開或壓抑這個徬徨,練習在徬徨中感受,還有面對徬徨背後的恐懼,我想,那會是帶來收穫的練習。」
202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