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在自戀的社會中,我們要如何去愛?──《愛欲之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在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裡,愛卻是不可能的。」

「我們生活的社會,如今愈來愈自戀……他在自己無處不在的影子中翻騰,直到溺死其中。」[1]
德國哲學家韓炳哲於《愛欲之死》(Agonie des Eros)開頭所說的這段話,對於當今泅泳於愛情的男女,可謂一句深刻的警語。在什麼都自由,什麼都可能的世界中,愛成為了交換的商品,我們以「選擇」、「包裝」、「投資」的姿態進入婚姻/性市場中,評價著他人,也受到他人評價。社會學家伊娃‧易洛斯(Eva Illouz)指出,正是因為當代的擇偶技術逐漸趨向精細化、理性化,在潛在對象過分膨脹的情形下,人們喪失了承諾的意志。[2]例如,在交友軟體的世界中,潛在對象乃是一連串的「屬性」(外貌、個性、性感度、興趣、年齡、想婚程度)。然而,我們就算知道對方一切的資訊,卻沒辦法真正「認識」作為主體的他者。
人們傾向追求「最大化」,而非「夠好就好」。選擇變得困難,許多人延遲進入一段關係,猶疑不前;就算進入一段關係,也會不斷懷疑眼前這位到底是不是「對的人」,因為總會有「更好的人」。「在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裡,愛卻是不可能的。」[3]

他者的消亡,讓我們無能去愛

然而,韓炳哲進一步回應易洛斯並指出,與其說無窮的選擇自由或選擇技術的理性化帶來愛的冷卻,不如說真正腐蝕當代愛情根基的是「他者的消亡」。他指出,當今的人們處於「相同者地獄」中,不斷透過相同的標準來「比─較」,而無法忍受他者「無處的否定性」,反而一味迎接消費社會的肯定性。例如,我們都傾向將金錢、地位與功績等同一個人的價值,人們都被歸類在同一個標準底下進行評價與比較。如果說我有什麼價值,那就是我在他人眼中被評斷為有價值的──課業優秀、事業成功、家庭幸福、外貌亮麗。
然而,他者意味著「無處」,是不可談及、不可掌握、不可明白的。他者不受資本主義的邏輯擺布,它否定人作為一個可消費的對象。在愛情的世界中,真正的「對象」不是一個物體,他/她沒辦法受到我的控制,也無法被期待去滿足我的需要。如果真正的「愛欲經驗」要產生,就必須接受否定性,認知到對方的獨一無二與不可掌握之處。事實上,正是因為這種不可掌握的特性,得以產生渴望與真正吸引人的他者。但是,我們傾向用自己的期待去框架對方,認為只要對方的條件不夠完美、心靈不夠契合、不夠懂我、性吸引力不足,就是「不對的人」。我們在尚未給出自己與經歷受傷前,就先封存了冒險的可能性。我們不願意真實坦露自己的脆弱,也不願意透過他者的眼睛認識新的自我,於是我們拿了一堆理由來「證明」彼此的不適合,從個性不合到水逆都能說。
正因為我們排除了他者的否定性,因此我們變得自戀,「世界只不過是他自身的影子」[4],他者不過是映照自己的「鏡子」。若世界上有什麼意義,那就只有滿足自身欲望的事物才有意義。他者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看起來很不錯」的工具。韓炳哲更指出,在當今的愛情世界中,他者受到「性化」,性感成為必須累積的資本。「但是他者性遭到剝奪的他者,無法為人所愛,只能由人消費。他被碎化成性的部分之物,已經不再是一個人。而世上並不存在所謂的性欲人格」。[5]

凡事皆有可能?他者是「能夠不能」

韓炳哲批判道,我們的社會強調「能夠」的肯定性,在凡事皆有可能的情況下,任何事物都成為我們待解決的「專案」。「你能夠」是新自由主義體制最至高無上的命令:你能讀得更好、你能成功、你能變得健康、你能做自己、你值得更好的人。我們對待愛的方式,不也落入這樣的邏輯嗎?從認識對象、交往到結婚,我們都想要靠著一己的經驗去想像生活應該要有的樣子。對方要長什麼樣子、要有什麼性格、要住哪裡、要有多少收入、要怎麼跟你互動、要怎麼發生性行為等,都在計劃、協議與明確的任務當中。「浪漫」成為了操控,只為了滿足一己的永遠填不滿的期待。愛情是一種消費,戀人是一種商品,只要我投注時間在其中,就得要有所收穫。只要對方讓我有「不能」的情況發生,那他就一定不是理想中的「那個人」。
然而,「他者唯有透過能夠不能,才得以現身」。[6]「能夠不能」意味著,他者無法被控制,唯有我們放棄「能夠」的主宰想像,才得以與他者產生真正的愛欲關係。愛欲具有熱情與傷人的否定性,而非僅是愉悅或享樂的感受。

我們沒有真正的欲望,只有滿滿的願望

韓炳哲進一步提到,當前「隨意性愛」的性,是「無臉孔」的性。因為這裡沒有真正的對象,只有被當作性的物體;沒有冒險、熱情與受傷,只有被高度設計的享樂模式。
「歡愉感與無關緊要的刺激,取代了痛苦與熱情。在約炮、休閒式與紓壓式性愛當道的時代,性行為也喪失了任何一種否定性。否定性徹底缺席,使得現今的愛,萎縮成消費與享樂主義算計的對象。對於他者的渴望,被相同者的舒適所取代。[7]
韓炳哲精闢地指出,渴望不等同願望。一個不斷創造需求與願望的社會,只是一味地加強肯定性,排除他者的存在。例如,在交友軟體上透過圖像媒介與屬性篩選,我們可以在短時間內「往左滑、往右滑」去選擇自己喜歡的對象。然而,在這種「能見度超高」與「資訊密集」的狀態中,我們反而抑制了想像,無從讓他者現身。易洛斯便用「消極紐帶」(negative bonds)來呈現主體「不想要有欲望」的當代情感結構:
「在『消極紐帶』中,自我徹底規避了慾望和認可的機制,沒有任何試圖尋覓、了解、占有和征服他人主體性的打算,他人不過是自我表達和肯定己身自主權的手段,而不是認可的對象。」[8]
換言之,對象成為了無臉孔的物體。在消極紐帶中,自由意味著「自由地退出關係」,這導致愛與性的場域不受互惠原則規範,大家各取所需,誰也不能怪誰不負責任。人們在愛情中來去自如,但其中沒有真正的愛,也沒有真正的人。

「事件」作為新生命的誕生

在「相同者地獄中」,大家都是對方的鏡子,映照出的是分不清誰是誰的多重鏡像。沒有界線,沒有真正的他者,沒有真正的「人」出現。但是,韓炳哲指出,
「愛,是『雙人舞台』。它打破一人視角,讓世界從他者的觀點,或是差異的觀點中重新復活……『事件』,是一個『真實』時刻,能將另一個截然不同的全新存在方式引進當前的處境……事件會導致目前處境無法解釋的情況出現,打破相同者,有益於他者存在。事件本身是斷裂的否定性,這種否定性讓完全不同的事情得以展開。[9]
什麼是「事件」?作者並沒有再詳細解說。但就我的理解而言,事件可說是一種「意想不到的事情」,讓我得以打破對眼前這個人的既定印象,並對他產生新的理解。試著回想一下上次你跟伴侶或朋友的吵架。吵完之後,你是否有重新認識了對方或自己?哪些「事件」令你難以忘懷呢?
真正的衝突,會帶來轉化與澄清,使我們重新認識對方在意的點是什麼,並在關係中重新踏出新的舞步,成全彼此。在衝突中,「他者」沒有消音,反而是刺痛彼此的存在;但也因著這樣的傷口,我們得以蛻變成新的自我,從他者的世界中誕生的新自我。
否定性不是否定人的自尊,而是否定人對於世界的既有想像,讓人得以從自戀的狀態中被拉出來。他者所否定的,就是否定「能夠掌握他者」的幻想。因此,他者帶來痛苦,但也帶來重生的機會。

愛是喚起愛的能力,是他者的餽贈

德裔精神分析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在經典之作《愛的藝術》就曾提及,愛的課題主要不是「被愛」,而是「去愛」,把自己的生命「給予」出去。但弔詭的是,給予不意味著自身的匱乏,而是得以領受新的事物:
「在給予中,他不可避免地會把某些東西帶入另一個人的生命中,而這種帶入他人生命中的東西又會反射回來,回到他身上。在真正的給予中,他會不能自已地領受回贈他的東西……愛是一種喚起愛的能力,而無能於愛就是缺乏能力去喚起愛。[10]
若回到《愛欲之死》的論述,一味追求「被愛」的人要的是肯定性,但願意「去愛」的人乃是願意接納他者的否定性。由於他者無法被掌握,因此每一次的給予都是場冒險。在給予的過程中,會將自己好的、不好的與最脆弱不堪的事物給了出去。韓炳哲的這段話無疑呼應了佛洛姆的思想:
「愛欲能夠使人經歷他者的他者性,帶領人走出自戀地獄。愛欲啟動了心甘情願地自我犧牲與自我掏空。一種特殊的衰弱過程,掌握了愛的主體,但一股強大的感受卻也接踵而來。不過,這股感受並非我們的自我成就,而是他者的餽贈。[11]
他者的消亡,讓主體耽溺在自戀的「相同者地獄」中,無法自拔;他者的現身,否定了自我的框架,產生真正的愛欲。愛的誕生,仰賴主體的互相給予及他者的餽贈。
當今社群媒體與交友軟體產生的「零距離」與「透明感」,使他者成為數據、文字與圖像。我們控制了親近與舒適感,但我們並未真正經歷與靠近他者。韓炳哲透過《愛欲之死》邀請我們思考,在追求相同者的舒適背後,我們到底失去了什麼?本書或許因為語言的轉譯以及作者的文風而顯得稍嫌晦澀,但絕對是值得好好細讀的小品。
將目光從自身望向他者,我們看到了什麼?這是《愛欲之死》的提問,而我們需要在破碎中才能找到解答。
[1] 韓炳哲,《愛欲之死》(台北:大塊,2022),頁27。
[2] 伊娃‧易洛斯(Eva Illouz),《為什麼愛讓人受傷?:迷惘、煎熬、躁鬱、厭世……愛情的痛,社會學也懂!》(新北:聯經,2019)。
[3] 韓炳哲,《愛欲之死》,頁25。
[4] 同上,頁27。
[5] 同上,頁41。
[6] 同上,頁40。
[7] 同上,頁51。
[8] 伊娃‧易洛斯(Eva Illouz),《為什麼不愛了:更多自由卻更少承諾,社會學家的消極關係報告》(新北:聯經,2021),頁146。
[9] 韓炳哲,《愛欲之死》,頁84。
[10]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愛的藝術》(新北:木馬,2021),頁72。
[11] 韓炳哲,《愛欲之死》,頁28。

延伸閱讀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想像有一天,你正處理一個快接近死線的報告,你奮不顧身地將所有時間與精力投入在當中。但在這天,你行程滿檔。扣掉用餐的時間,你有三個會議要開,晚上有一場很重要的聚餐,隔天也有一個重要活動要出席。你開始焦慮,於是盡可能地延後任何目前不是最緊急的工作,擠出珍貴的三小時。你毫不懷疑地向未來預借時間,忘記借貸要
「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 活在21世紀,無論你用什麼方式帶小孩,似乎總有一種深深的不確定性與焦慮感。要餵母奶還是配方奶?要在意生長曲線還是順其自然?要及早栽培還是給他自由?要上幼兒園還是自己帶?要選公立還私立的學校?如果不嚴厲管教,孩子會不會被寵壞?如果太嚴厲管教,孩子會不會有童年創傷?如果我今天
「你現在有兩個選擇……」 有一回我太太在上藝術課時,遇到一個三歲大的孩子還沒收完材料就想要玩玩具的狀況。她跟孩子說:「現在還不能玩喔!要先整理好材料,才能玩玩具,這是我們的規矩哦!」沒想到他就爆哭,喊著說他想要玩。於是太太跟他說:「我知道你真的、真的很想玩玩具,但我要很認真地跟你說,你現在有兩個選擇
批判資本主義好困難!? 不知道你是否跟我一樣,在年輕的時候曾大力批判資本主義,認為它代表著壓迫、剝削、自利、商品化、貧富差距。然而,自己的日常生活卻難逃脫資本主義的邏輯:使用Iphone、喝Starbucks、看Netflix、網購折扣多的書籍,凡事追求高CP值,或在乎自己投注在教會的時間與金錢有沒
探索自相矛盾的智慧 每隔一段時間,我都因各種契機重新拾起《投降的勇氣》(Courage To Surrender)。看著以前寫下的筆記,無疑見證我從一知半解走向深刻體悟的生命旅程。這本小書跟我很有緣分。我原先將它拿來當作分析自我與伴侶的「工具」,而後成為我鼓起勇氣面對自我、提起分手的推動力,到現在化
其實,我寫不出來 為了舉辦五月份的繪本講座,最近我又重讀新生代插畫家林廉恩的《母親記事》,對於書中刻劃不同世代的母職經驗頗有感觸。孕育一個孩子,似乎成為女性的「天職」,儘管社會對母親的期待變得不一樣了,但壓力從未減少。每天都要面對身旁各種「教養專家」的質疑,說孩子怎麼不這樣、怎麼不那樣,彷彿這些人比
想像有一天,你正處理一個快接近死線的報告,你奮不顧身地將所有時間與精力投入在當中。但在這天,你行程滿檔。扣掉用餐的時間,你有三個會議要開,晚上有一場很重要的聚餐,隔天也有一個重要活動要出席。你開始焦慮,於是盡可能地延後任何目前不是最緊急的工作,擠出珍貴的三小時。你毫不懷疑地向未來預借時間,忘記借貸要
「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 活在21世紀,無論你用什麼方式帶小孩,似乎總有一種深深的不確定性與焦慮感。要餵母奶還是配方奶?要在意生長曲線還是順其自然?要及早栽培還是給他自由?要上幼兒園還是自己帶?要選公立還私立的學校?如果不嚴厲管教,孩子會不會被寵壞?如果太嚴厲管教,孩子會不會有童年創傷?如果我今天
「你現在有兩個選擇……」 有一回我太太在上藝術課時,遇到一個三歲大的孩子還沒收完材料就想要玩玩具的狀況。她跟孩子說:「現在還不能玩喔!要先整理好材料,才能玩玩具,這是我們的規矩哦!」沒想到他就爆哭,喊著說他想要玩。於是太太跟他說:「我知道你真的、真的很想玩玩具,但我要很認真地跟你說,你現在有兩個選擇
批判資本主義好困難!? 不知道你是否跟我一樣,在年輕的時候曾大力批判資本主義,認為它代表著壓迫、剝削、自利、商品化、貧富差距。然而,自己的日常生活卻難逃脫資本主義的邏輯:使用Iphone、喝Starbucks、看Netflix、網購折扣多的書籍,凡事追求高CP值,或在乎自己投注在教會的時間與金錢有沒
探索自相矛盾的智慧 每隔一段時間,我都因各種契機重新拾起《投降的勇氣》(Courage To Surrender)。看著以前寫下的筆記,無疑見證我從一知半解走向深刻體悟的生命旅程。這本小書跟我很有緣分。我原先將它拿來當作分析自我與伴侶的「工具」,而後成為我鼓起勇氣面對自我、提起分手的推動力,到現在化
其實,我寫不出來 為了舉辦五月份的繪本講座,最近我又重讀新生代插畫家林廉恩的《母親記事》,對於書中刻劃不同世代的母職經驗頗有感觸。孕育一個孩子,似乎成為女性的「天職」,儘管社會對母親的期待變得不一樣了,但壓力從未減少。每天都要面對身旁各種「教養專家」的質疑,說孩子怎麼不這樣、怎麼不那樣,彷彿這些人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愛而未竟,不是命運與人性的緣故,而是因為人類本來就不需要愛,人類本來就不該產生愛意的感覺。有可能,愛只是一種基因中因排列所導致的結果,某種早已既定且可被重複演繹出來的東西,人與人之間的愛並不獨特也不崇高,只是人類長久以來的自大與佔據世界中心的傲慢,使我們高估了自身對愛的重量的詮釋。
Thumbnail
戀愛腦的人通常是感情中的理想主義者,對愛情懷抱著浪漫情懷,彷彿自帶一片甘蔗園,談戀愛時會透過各種方式不斷為感情注入糖分,希望感情能維持在全糖狀態。他們往往陷入感情很快、注重兩人間的情感連結,一股腦地付出、不計得失,容易在關係中把自己縮小,忽略許多關係中的警訊,陷入鬼遮眼的戀愛迷霧中。
Thumbnail
愛人或被愛,其實是同一件事情。因為在心靈上來說,只有本質,沒有方向。   我舉一個例子,可能跟本篇原文所說的不是很相似,也跟我上一段寫的意思不一樣。我看到有的女人,自己很辛苦,很累,經濟也不寬裕,卻不斷去「做好事」,當好人,幫助別人,照顧別人,我看到的是:她沒有「被愛」,既然要不到愛,就拚命去愛
Thumbnail
婚禮上以「你完整了我的生命」作為愛語?種種貶抑,讓人不禁想高呼:「單身就真的那麼糟嗎?」 單身被貼上負面標籤,或許因為它總跟「寂寞」有所牽扯。然而綜觀歷史,儘管寂寞確實會引發痛苦,但過去當人們感到寂寞時,他們決定進入人群,而不是設法與他人建立婚戀關係。寂寞和愛情的連結,其實是相當近代的產物。
Thumbnail
我常成為慾望投射的對象,而不是一個自主健全的靈魂。但我期待的是兩個靈魂之間的相知相惜。 人類常妄以為扮演了有魅力的男人與女人,就得以獲得關係,進而獲得愛。或妄以為男女之間的情慾就只是單純的情慾,而不包括人的自我與生命。
Thumbnail
在追求愛情時,我們常常對自己設下陷阱,認為只有特定的人才能讓我們幸福。然而,應該追求的是一種生活的感覺,而不是特定的人。這篇文章告訴你如何擺脫焦慮的戀愛觀念,體會到迷戀的應該是生活,而不是人。
Thumbnail
本書討論了現代人談戀愛的困難,以及解決浪漫主義、完美主義、自我懷疑等婚戀傾向的方法。同時探討了長期伴侶的重要品質和一起建構親密關係的能力。
Thumbnail
在現實中,愛情中的羅生門出現時,如何直面現實與愛情的矛盾,專輯《the album part one》的歌詞充滿了對愛與自由的探討。本文以此為切入點,探討愛情中的自由與現實的衝突,以及年輕的愛與成熟的愛的區別。
Thumbnail
慾望使你的心混亂、焦躁、看不清自己。你活在表象,活在別人的眼中。你喪失了追求有價值的目標的心態,取而代之的是垂手可得的俗物。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愛而未竟,不是命運與人性的緣故,而是因為人類本來就不需要愛,人類本來就不該產生愛意的感覺。有可能,愛只是一種基因中因排列所導致的結果,某種早已既定且可被重複演繹出來的東西,人與人之間的愛並不獨特也不崇高,只是人類長久以來的自大與佔據世界中心的傲慢,使我們高估了自身對愛的重量的詮釋。
Thumbnail
戀愛腦的人通常是感情中的理想主義者,對愛情懷抱著浪漫情懷,彷彿自帶一片甘蔗園,談戀愛時會透過各種方式不斷為感情注入糖分,希望感情能維持在全糖狀態。他們往往陷入感情很快、注重兩人間的情感連結,一股腦地付出、不計得失,容易在關係中把自己縮小,忽略許多關係中的警訊,陷入鬼遮眼的戀愛迷霧中。
Thumbnail
愛人或被愛,其實是同一件事情。因為在心靈上來說,只有本質,沒有方向。   我舉一個例子,可能跟本篇原文所說的不是很相似,也跟我上一段寫的意思不一樣。我看到有的女人,自己很辛苦,很累,經濟也不寬裕,卻不斷去「做好事」,當好人,幫助別人,照顧別人,我看到的是:她沒有「被愛」,既然要不到愛,就拚命去愛
Thumbnail
婚禮上以「你完整了我的生命」作為愛語?種種貶抑,讓人不禁想高呼:「單身就真的那麼糟嗎?」 單身被貼上負面標籤,或許因為它總跟「寂寞」有所牽扯。然而綜觀歷史,儘管寂寞確實會引發痛苦,但過去當人們感到寂寞時,他們決定進入人群,而不是設法與他人建立婚戀關係。寂寞和愛情的連結,其實是相當近代的產物。
Thumbnail
我常成為慾望投射的對象,而不是一個自主健全的靈魂。但我期待的是兩個靈魂之間的相知相惜。 人類常妄以為扮演了有魅力的男人與女人,就得以獲得關係,進而獲得愛。或妄以為男女之間的情慾就只是單純的情慾,而不包括人的自我與生命。
Thumbnail
在追求愛情時,我們常常對自己設下陷阱,認為只有特定的人才能讓我們幸福。然而,應該追求的是一種生活的感覺,而不是特定的人。這篇文章告訴你如何擺脫焦慮的戀愛觀念,體會到迷戀的應該是生活,而不是人。
Thumbnail
本書討論了現代人談戀愛的困難,以及解決浪漫主義、完美主義、自我懷疑等婚戀傾向的方法。同時探討了長期伴侶的重要品質和一起建構親密關係的能力。
Thumbnail
在現實中,愛情中的羅生門出現時,如何直面現實與愛情的矛盾,專輯《the album part one》的歌詞充滿了對愛與自由的探討。本文以此為切入點,探討愛情中的自由與現實的衝突,以及年輕的愛與成熟的愛的區別。
Thumbnail
慾望使你的心混亂、焦躁、看不清自己。你活在表象,活在別人的眼中。你喪失了追求有價值的目標的心態,取而代之的是垂手可得的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