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我也曾經做過這件事,當時我的督導告訴我,問這件事只是為了讓問的人心安而已,而不是真正的關心對方。這件事讓當時的我感到驚嚇;我從來沒想過這個很習以為常的問候,是一種問的人自以為是的自私(而我也是其中一個)。
後來我愈來愈可以體會督導說的這種「讓自己感到心安」的問候;明知道對方剛失去了親人、失去了工作…是要對方回答什麼呢?好像對方回答了「我很好」,才是問的人想聽到的答案、和可以接受的答案,也能達到「自己要關心到對方」的目的了。但如果對方回答的是「我不好」,問的人準備好承受這個答案嗎?其實大多數的人承受不起。事實上對方的不幸,是我們沒有辦法幫其解決或減輕的,但大家不喜歡這種無力感。
而被問的人,通常會基於一種「體貼」,而說「我很好」,所以陷入應該被關心的人反而要多一層負擔、去關心問候這件事的人。
對需要這樣問的人,因為這種不幸遭遇的重量,也轉移到了問的人身上,所以想盡快卸責的方式,就是透過當事人的「保證」,來讓這個重量不見,告訴自己這個世界還是如常、空氣一樣清新、世界一樣美好。
當身邊的人遭遇了不幸的事,如喪親,這種悲傷,最悲傷的是,這個世界沒有一個角落可以承受我的悲傷。所以,如果真的想關心,就抱在一起哭,告訴對方,我也和你一樣,如果你需要的時候,我在。
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