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千個禮拜(Four Thousands Weeks)⟫

Cyan-avatar-img
發佈於Bookshelf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奧利佛.柏克曼(Oliver Burkeman)著有另一本書《樂觀病》(The Antidote: Happiness for People Who Can’t Stand Positive Thinking),並為《衛報》(The Guardian)獲獎特稿作家,長期撰寫心理學每週專欄「這個專欄會改變你的人生」(This Column Will Change Your Life)。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心理學》(Psychologies)、《新哲人》(New Philosopher),目前定居於紐約市。
⟪人生四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Four Thousands Weeks: Time Management for Mortals)⟫

⟪人生四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Four Thousands Weeks: Time Management for Mortals)⟫

四千個禮拜大約等於 80 年的時間,是現代的人高機率可以活到的歲數,相較於古代的人,我們擁有更多的時間,並且擁有科技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完成事情。凱因斯曾在 1930 年提出一個著名的預言:「由於富裕程度增加,科技進步,在一世紀內,再也沒有人需要一星期工作 15 小時以上……人們將面對一個真正、永恆的問題,不再有迫切的經濟壓力之後,該如何利用這份自由。」然而身處 21 世紀的我們,依舊每天被工作追趕,待辦清單永遠沒有清空的一天,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一直沒有進展,為什麼會這樣呢?

作者在書中提到「效率陷阱」的概念,處理完的事情,實際上會為你帶來更多的事情,讓自己變得更有效率的結果,加諸在你身上的要求只會越來越多,永遠不會迎來把事情做完的美好結局。

書中引用了一些有趣的例子,歷史學者魯斯.柯望(Ruth Schwartz Cowan)在 ⟪母親有了更多工作(Mother Work for Mother)⟫ 一書指出:「家庭主婦首度得以利用洗衣機和吸塵器等省力裝置之後,根本沒有省下任何時間,因為社會對於整潔的標準就此提升,抵消了機器帶來的好處。」;另一位英國幽默作家與歷史學者帕金森(C. Northcote Parkinson)則在 1955 年寫道:「你有多少時間完成,工作就會膨脹到那麼多的時間。」這個道理日後被稱為「帕金森定律」。

另一個更能感同身受的例子則是電子郵件,處理完的電子郵件,往往會為你帶來更多的電子郵件(對方的回覆、進一步討論等等),電子郵件的「輸入」(能收到的數量)基本上是無限的,而電子郵件的「輸出」(閱讀、回覆所需的時間與心力)是有限的。改善處理電子郵件的效率,就像是以越來越快的速度爬上沒有盡頭的天梯。

另外,作者認為現代人太執著於想要掌控和利用時間,想讓時間發揮最大的未來價值,而無視於現實和現在 ― 關鍵時刻永遠是現在才對,人生只不過是一連串的現在,最後是死亡。

追求「妥善利用時間」會把時間當成工具和達成目標的手段,這樣的心態很容易導致只把目光放在你要去的地方,反而忽略當下你所在的地方,結果就是心思活在未來,將人生真正有價值的時刻定在你不曾抵達的遠方。

例如,這些或多或少曾在心裡有過的聲音:「等我的工作量變少/等我賺夠多的錢/等我找到適合的另一半/……,到時候就能開始過該過的人生。」會有這些想法的原因在於,我們沒能在當下感受到幸福與滿足,因此想像這些事情完成後,就能開始掌握自己的人生。這種試圖獲得安全感的方法,只會讓我們把「現在」當成一種手段,目的是達到未來更美好的狀態,結果就是當下的每一刻永遠不會令人滿意。

作者認為跳脫掌控時間的慾望和焦慮的唯一方法是,接受人生的有限性。接受我們的生命有限、時間有限、資源有限、能力有限,我們永遠無法盡善盡美地完成所有的事,只能選擇專注於做好少數幾件重要的事。

作者以「錯失的喜悅(Joy of Missing Out)」的心態來看待選擇,當決定要用時間做這件事,而不做其他(不計其數)的事,代表這件事對你來說是當下最重要的,因為捨棄了其他也有價值的事情,才讓你的決定有了意義。當明白了這個有限性的真理,心中有時會湧現出喜悅,甚至會興奮地意識到,你不會真的想要每件事都去做,因為假使不必決定要錯過什麼,你的選擇不可能具有任何意義。

而關於時間,作者引用了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解釋:「我們不是得到時間,也不擁有時間,而是我們就是時間。」我們的生命是每一個現在串連起來的總和,試圖一滴不留地榨乾現有的時間,來追逐有朝一日幻想中的圓滿生活,事實是,未來永遠會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到來,而你永遠無法享受現在。

作者認為真正符合「善用時間」的標準是,運用自己有限的時間與能力,實際去做照亮其他人生命的事,不論那件事有多壯志凌雲,或是只是小露一手,我們已經完成來到世上的使命。

作者在最後一章準備了五個問題,來問問我們自己的人生:

1. 在生活或工作中的哪一個部分,你目前追求的是安逸,其實需要稍微走出舒適圈?

  • 在做每一個重大決定時,要問:「這個選擇會讓我格局變小,還是變大?」你要盡量選擇讓自己格局變大的選項,走出舒適圈,不要得過且過。

2. 你是否要求自己達成不可能的生產力或績效,或是用那種標準來評判自己?

  • 要求自己做到沒人能達到的標準是一種殘酷的行為,把你不可能的標準摔碎在地上,從碎片中撿起有意義的幾件事,從今天起就開始做。

3. 你在哪方面必須接受你就是你,你當不來你心中認為該當的那種人?

  • 人生真的就這樣而已,我們遲遲不肯面對生命的有限性,把生活視為旅程的一部分,而是冀盼成為在社會和他人眼中,你認為你該成為的人。事實上,我們的人生做了什麼,根本沒人在乎。
  • 你喜歡如何利用時間,有可能已經提示了善用時間的最佳方法。

4. 在人生的哪些領域你依舊不敢出擊,想等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之後再說?

  • 或許你常常會焦慮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其實在各行各業中,每個人永遠都是臨時上陣,你沒必要為自己的表現感到難為情。

5. 如果不必管某件事有沒有用,你會如何改變度過一天的方式?

  • 想要掌控時間的慾望,有一部分也來自心裡暗自以成敗論英雄。
  • 如果你能接受成功不必在我,有哪些造福世人、有遠見、投資遙遠未來的事,值得今天就做?

在最後,分享一段書中我個人很喜歡的一篇小故事:

一名正在度假的紐約商人,和一名墨西哥漁夫聊天。漁夫說自己一天只工作幾小時,剩下的時間則曬曬太陽、喝喝酒、和朋友玩音樂。漁夫的時間管理方式嚇到商人,商人主動向漁夫解釋,如果他更努力工作,就能把利潤拿去投資,組成大型船隊,付錢叫別人去捕魚,自己賺進大筆鈔票,接著早早退休。

「那接下來我要做什麼?」漁夫問。

「嗯,這個嘛,接下來嗎?」商人回答:「你就可以曬曬太陽、喝喝酒、和朋友玩音樂。」

延伸閱讀

  • ⟪你只要做好一件事就夠了(Do Less, Get More)⟫ by Sháá Wasmund (2015)
    • 這本書也在強調找出真正對自己重要的事情,並且專心致志地投入它,我覺得相對於 ⟪人生四千個禮拜⟫,比較沒有那麼深刻,可以當作小品閱讀。
  • ⟪當下的力量(The Power of Now)⟫ by Eckhart Tolle (1999)
    • 這本書闡述的理念與 ⟪人生四千個禮拜⟫ 不謀而合:過去與未來都不屬於我們,我們擁有的只有當下。印象中這本書較為冗長且較難閱讀,但在看完 ⟪人生四千個禮拜⟫ 後,想規劃時間再來重新看一遍。
  • ⟪人生複本(Dark Matter)⟫ by Blake Crouch (2016)
    • 這本書的劇情相當精彩,隨著劇情推演,主角心態上的轉變,與 ⟪人生四千個禮拜⟫ 作者頓悟的過程有許多相似之處,之後也想來寫這本書的紀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Meoli-avatar-img
2023/09/24
書裡面的小故事太可愛,活在當下等到終點回首時,會感謝珍惜每個當下的自己,沒有為了到達而忽略過程中所遇見的人事物
avatar-img
Cyan Salon
25會員
81內容數
記錄看過的書,以及從中體會到的感悟,並期盼透過這些記錄,能讓你偶然於此邂逅觸動共鳴的書。
Cyan Salon的其他內容
2025/03/30
重新思考閱讀和分享的本質
Thumbnail
2025/03/30
重新思考閱讀和分享的本質
Thumbnail
2025/03/23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描寫死亡的顛峰之作」。相較於托爾斯泰其他知名作品如《戰爭與和平》,或是《安娜.卡列尼娜》,這部作品僅僅用了四萬字極短的篇幅,將死亡來臨的焦慮,以及生命無法重來的悔悟,歷歷在目地傾淌出來。
Thumbnail
2025/03/23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描寫死亡的顛峰之作」。相較於托爾斯泰其他知名作品如《戰爭與和平》,或是《安娜.卡列尼娜》,這部作品僅僅用了四萬字極短的篇幅,將死亡來臨的焦慮,以及生命無法重來的悔悟,歷歷在目地傾淌出來。
Thumbnail
2025/03/16
故事中所有的角色,都圍繞著 Runway 雜誌總編輯米蘭達的世界打轉。米蘭達的苛刻,不只壓迫著公司裡的員工,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公司之外、處於員工生活圈的其他人。這部作品銘心地刻畫出職場上身不由己的無可奈何,安德莉亞因工作而紊亂的生活,牽動了眾多讀者和觀影者的共鳴,關於那些難以啟齒的職場辛酸。
Thumbnail
2025/03/16
故事中所有的角色,都圍繞著 Runway 雜誌總編輯米蘭達的世界打轉。米蘭達的苛刻,不只壓迫著公司裡的員工,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公司之外、處於員工生活圈的其他人。這部作品銘心地刻畫出職場上身不由己的無可奈何,安德莉亞因工作而紊亂的生活,牽動了眾多讀者和觀影者的共鳴,關於那些難以啟齒的職場辛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人生4千個禮拜》的作者奧利佛.柏克曼在書中提到一個「據說」是關於巴菲特的趣聞:有一次,巴菲特的私人駕駛請教他,一個人要處理那麼多事務,怎樣才能排定它們的優先順序?巴菲特請駕駛先找出人生中最重要的二十五件事,將他們按重要性依序排列。在規劃時間時,首先應該好好安排清單上的前五件事。
Thumbnail
《人生4千個禮拜》的作者奧利佛.柏克曼在書中提到一個「據說」是關於巴菲特的趣聞:有一次,巴菲特的私人駕駛請教他,一個人要處理那麼多事務,怎樣才能排定它們的優先順序?巴菲特請駕駛先找出人生中最重要的二十五件事,將他們按重要性依序排列。在規劃時間時,首先應該好好安排清單上的前五件事。
Thumbnail
Heibon近期讀了一本書《人生4千個禮拜》,對於曾有大段時間執著「效率」、「產出」、「成本」等等社會科學用詞的Heibon給出很棒的思考方向。作者在書中提出一種獨特的時間管理哲學,深刻探討人類對時間的使用以及生命的意義。
Thumbnail
Heibon近期讀了一本書《人生4千個禮拜》,對於曾有大段時間執著「效率」、「產出」、「成本」等等社會科學用詞的Heibon給出很棒的思考方向。作者在書中提出一種獨特的時間管理哲學,深刻探討人類對時間的使用以及生命的意義。
Thumbnail
四千個禮拜大約等於 80 年的時間,是現代的人高機率可以活到的歲數,相較於古代的人,我們擁有更多的時間,並且擁有科技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完成事情。然而身處 21 世紀的我們,依舊每天被工作追趕,待辦清單永遠沒有清空的一天,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一直沒有進展,為什麼會這樣呢?
Thumbnail
四千個禮拜大約等於 80 年的時間,是現代的人高機率可以活到的歲數,相較於古代的人,我們擁有更多的時間,並且擁有科技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完成事情。然而身處 21 世紀的我們,依舊每天被工作追趕,待辦清單永遠沒有清空的一天,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一直沒有進展,為什麼會這樣呢?
Thumbnail
一空下來就會想找事情做,把待辦事項塞得滿滿滿,有時候,反而過得更不快樂,甚至感到焦慮,如果你也曾經遇過這樣的狀況,那這本書很值得你細細品嚐,而這也是我接觸到這本書的動機。
Thumbnail
一空下來就會想找事情做,把待辦事項塞得滿滿滿,有時候,反而過得更不快樂,甚至感到焦慮,如果你也曾經遇過這樣的狀況,那這本書很值得你細細品嚐,而這也是我接觸到這本書的動機。
Thumbnail
在責任制成為主流的時代,時間似乎永遠都不夠用,而事情也彷彿一直都做不完。我們沒有辦法將一天變成48小時,於是人們開始不斷鑽研「時間管理」,努力提高單位時間的生產力,並盡可能地避免虛擲光陰,許多人都期望著能成為時間管理大師。 但你是否曾經想過,時間管理究竟是讓人們掌控時間,還是其實是讓人們被時間掌控?
Thumbnail
在責任制成為主流的時代,時間似乎永遠都不夠用,而事情也彷彿一直都做不完。我們沒有辦法將一天變成48小時,於是人們開始不斷鑽研「時間管理」,努力提高單位時間的生產力,並盡可能地避免虛擲光陰,許多人都期望著能成為時間管理大師。 但你是否曾經想過,時間管理究竟是讓人們掌控時間,還是其實是讓人們被時間掌控?
Thumbnail
一個人若順利活到80歲,頂多也只能活4000多個禮拜。但也沒有任何人能保證,我們能夠活到那個時候。很多人在那之前,就已經提前登出了!在有限的時間裡,我們不可能體驗世間所有的事物。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選擇,又該優先去做哪些事呢? 之所以稱《人生4千個禮拜》為一本反時間管理的書,是因為很多著名的時間管理
Thumbnail
一個人若順利活到80歲,頂多也只能活4000多個禮拜。但也沒有任何人能保證,我們能夠活到那個時候。很多人在那之前,就已經提前登出了!在有限的時間裡,我們不可能體驗世間所有的事物。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選擇,又該優先去做哪些事呢? 之所以稱《人生4千個禮拜》為一本反時間管理的書,是因為很多著名的時間管理
Thumbnail
▲切中需求的每日課題:時間有限成為每個人必得面對的問題。 ▲揚棄對時間的錯覺:人會被時間及效率困住,是因為我們假設生命最有意義的部分在未來的某一刻,卻永遠不是現在這個當下。
Thumbnail
▲切中需求的每日課題:時間有限成為每個人必得面對的問題。 ▲揚棄對時間的錯覺:人會被時間及效率困住,是因為我們假設生命最有意義的部分在未來的某一刻,卻永遠不是現在這個當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