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人生四千個禮拜 | 你是為了未來而活,還是為了現在而活?

2023/01/09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Photo by Greg Rakozy on Unsplash
采采說書介紹了三十幾本書以來,其中不乏增加專注力、增加生產力的書籍,因為上班幾年來,「高生產力=好的人生」的想法已經根深蒂固到腦海中,相信很多人也跟我一樣,覺得我們的人生應該要再應用的更有效率、要完成更多事情、把行事曆塞爆、假日也要用來進修、斜槓,如果不小心看劇看太久,內心會暗自產生罪惡感甚至覺得焦慮,只有填滿每一分每一秒,才能夠幫自己累積更多價值,開創更好的未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仔細算過,假如我們可以活到八十歲,大概是幾周呢?書名已經暴雷了,答案是四千個禮拜,才四千周耶,根本短到不行,更殘酷的是,隨著年齡增長,時間的流逝感是加速的,而且是穩定加速,所以我們的四千個禮拜不只是穩定減少中,更是越減少流逝的越快。
這本書是一本時間管理書籍,但是他跟前面講到的那種提高生產力書籍不同,他不像一般的自助書籍試圖在我們忙碌的生活中塞進更多事情,而是提出了全新的觀點:在「做好時間管理」的戰役中,其實我們的人生本身就是一場時間管理,因為四千個禮拜,從宇宙的尺度來看,只是一瞬間的事,我們的一生短到不可思議,但又可以充滿許多可能性,之前介紹的那麼多時間管理書籍,不管是「早晨的一小時」、或是「下班後四小時」,突然好像都放錯重點了,最迫切的時間管理,是我們的人生。
作者奧立佛.柏克曼(Oliver Burkeman)並不是試著告訴我們提高效率的時間管理不重要,或是厭世的極端分子,相反的,他自己本身就是個生產力狂,他在報紙上負責「生產力」專欄,分享各種時間管理的技巧,他也用過番茄鐘工作法、花錢買高級筆記本、嘗試過比你我都還要多種時間管理法,然而某一天,他突然驚覺:這一切根本沒有結束的一天,不管你怎麼提高效率,你永遠不會覺得自己時間管理「夠好了」、「終於掌握一切」、「可以不用再為未來擔心」。不過當他有了這種領悟之後,他反而覺得安心多了,因為他發現,事情沒有辦法如期進行,並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或是因為早上不小心分心滑了臉書,而是因為現代的「時間管理的假設本身就有問題」

面對時間的有限性

Photo by Federico Respini on Unsplash
在過去沒有時鐘的年代,當時人們的生活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沒有時間的概念,生活本身就是時間
現在我們有了時鐘,時間變成我們的資產,我們總是想塞滿每一分每一秒,想盡辦法提高生產力,希望可以完成更多工作;努力地賺錢,希望可以去遍每一個國家,社會成功的教會我們「善用時間」,不要虛度光陰,但卻不是為了讓我們活在當下、享受現在,而是讓我們更願意用現在去換未來
而且除了想做的事情太多之外,我們還得對抗「分心大魔王」,更有許多大企業就是靠著搶走你的注意力來賺錢(像是社群軟體、影音平台),為了善用時間,催生出一系列「時間管理」相關產業,包括書籍、講座、課程,但其實基本上做好時間管理就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事情是這樣的:當你本來一天24小時內可以完成5件事,但你努力地透過更好的時間管理,成功地塞進10件事,接下來會怎麼樣呢?你將擁有幸福美滿的生活嗎?並不會,因為接著你會想塞進15件事情、20件事情,永遠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你。
這種看待時間的關係,帶來了一種陷阱,我們的一天只有24小時,我們的人生也是有限的,你永遠不可能覺得做的夠多了,我們現在所做的努力,永遠是在為未來鋪路:為了找到好工作而用功念書,為了升遷、小孩的未來而努力賺錢,為了健康而運動,時間的價值被定義為:有沒有替未來幫上忙?等到美好的未來實現後,才終於能夠喘口氣。真的會有這麼一天嗎?我們必須要好好思考我們與時間的關係。
如果我們的生活永遠在想著未來,擔心事情會不會順利發展,那什麼時候才能活在當下呢?

接受時間有限

當Oliver面對時間的有限性之後,他開始思考,既然我們的事情沒有做完的一天,那麼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人沉迷在「超高生產力」上呢?
雖然不想面對,但是我們的未來其實充滿不確定性,大部分的人在面對生活中無法避免的不確定性會產生不安全感,我們害怕生活不如我們預期、害怕不好的事情發生、更害怕失敗,藉由埋頭到更多工作裡讓我們保持忙碌,永遠有下一件事要思考,就不需要感受現實的不可操控性
但是我們努力增加生產力的策略,反而只是讓我們更進一步發現「時間是有限的」的事實,更讓人感到沮喪跟焦慮,例如:因為公司人力不足,所以你一個人扛了兩三個專案,結果卻發現所有專案的進度都落後了,讓你更加自責,但這是你的問題嗎?問題是,這些事情本來就不可能靠你一個人做完;而正面面對人生的侷限性,想辦法配合而不是反抗的話,反而能讓生產力提高,這就是「侷限的矛盾」。
當我們正視「真正有意義的生產力不是來自匆匆忙忙完成很多事情」時,就不會再責怪自己,而能夠以更清醒的頭腦決定要專心做哪一件事,也不用再欺騙自己,只要夠努力就能全都做,換個角度想,該花多少時間就花多少時間,更多的心理壓力也不會帶來更多幫助。
雖然外部時間壓力的問題不會因為你改變心態就消失,deadline還是在那邊、主管還是盯著你的KPI,但是坦然面對現實,能夠幫助你用平常心完成該完成的任務,你甚至將獲得反抗的能力,專心在自己能力所及的事物

必要的拖延戰術

記得小時候聽過一個故事,有一位老師某天去上課時,帶了一些大石頭、小石頭、一袋沙子還有一杯水,考考學生要怎麼樣把所有的東西都放到玻璃罐中。正確的順序應該是:先放最大的石頭,接著在空隙中放入小石頭,雖然這時罐子已經很滿了,但你會很驚訝地發現,你還可以再倒入沙子,沙子會自動填滿有空的空間,最後再倒入水,完美。所有東西都順利塞進罐子裡。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專注在完成最重要的事(大石頭),總是可以再擠出時間完成比較不重要的事,如果不這樣做的話,重要的事會做不完。
看出這個故事奇怪的地方了嗎?這個老師很明顯事先算過大石頭的量可以剛好放進罐子中,現在時間管理的問題是,每件事情都很重要,大石頭已經太多了,根本沒辦法全部放進去,我們不可能完能所有專案、不可能看完所有的書、不可能踏遍世界上所有的地方。我們面對的問題是:哪些石頭該放進去、哪些石頭該被捨棄。為了幫助你把時間花在你最重視的事情上,你可以參考以下三個原則:
  1. Pay yourself first,這個概念是從理財世界借來的,之前介紹過《讓可愛的錢自動滾進來》中也有相同的概念:如果我們在領到薪水那一刻先撥固定金額存起來或拿去投資,剩下的錢才拿來做為日常開銷使用,錢比容易存下來,時間也是一樣,如果我們總是對所有的事情有求必應,並期待等事情做完再來專心完成你的重要事項,那麼通常不會有多的時間。如果你覺得陪伴家人很重要(滑手機就不會是最重要的),那就每天固定撥一段時間投入你最重視的事情吧
  2. 一次只做一件事,如同之前影片講過,大腦的多工並不是同時進行很多工作,而是在不同工作之間切換,一來一回其實效率不增反減。除了要避免多工之外,我們執行中的任務清單也不可以超過三件。一旦選定執行的任務,就把它做到完再去做下一件事。如果任務太困難,可以試著拆成小任務,或是該放棄就放棄,重點不是強迫自己一定要完成每一件事,而是戒掉壞習慣,不要讓完成一半的任務數量不斷增加,這樣只會在無形中增加心理壓力
  3. 抗拒相對不那麼重要的事。有些事情你也很想做,但是你知道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那麼這些「有點重要卻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正是你最大的敵人。這些事情不是最重要的,但對你又有吸引力,比起拒絕其他你本來就不太想做的事,更困難的是,你還必須要學會對你真正想做的事情說不,因為生命只有四千個禮拜。
以前我們總是想盡辦法對抗拖延,因為大部分的拖延類型是:對重要的事情拖延。重要的事情通常比較困難,我們不想面對自己能力有限、或不想面對不確定的結果(甚至可能失敗),拖延成了逃避戰術;理想的拖延則是接受自己沒辦法完成所有事情的事實,接受事情可能不如預期發展,然後專心決定哪些事要做,哪些事不做。

分心不是你的敵人,你自己才是

如果問大家,時間管理最大的困難,除了時間不夠之外,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另一個大魔王就是「分心」,尤其在進行越需要專心的工作時越容易分心,到底怎麼打敗分心大魔王呢?
坊間教我們對抗分心的方法有很多,像是在工作時把手機調成靜音,或是放到遙遠的另一個房間、甚至把網路斷掉,不讓自己太容易接觸到令人分心的源頭。但作者直言,以上這些方法都是治標不治本,因為真正令我們分心的不是那些吸走你注意力的東西,例如社交軟體或YouTube影片,而是你自己其實內心很想找藉口逃離你手上的事
雖然很不想承認,但我卻可以理解作者在說什麼。很多事情我們明明知道很重要,也是自己想做的事,像是閱讀、寫文章、好好學好自己的英文,但是做起來卻無聊又沒有成就感,這種感覺非常矛盾:你很想做、卻又很不想做,這時就算把你的手機藏到隔壁鄰居家,你還是有辦法找出其他事情讓自己分心
作者直言,會有這種無聊的感覺,正是因為做真正挑戰性高的事情時,我們被逼迫面對自己能力的有限性,其實不是看書不夠有趣,而是因為看書的速度就是這麼,想快也快不起來,所以我們強烈感受到自己無法控制閱讀這件事,對身心產生了不舒服的體驗,這也是為什麼Netflix跟Youtube的加速撥放這麼受歡迎,但看書沒辦法,我們內心不想面對這種「自己不能控制的感覺」,所以會主動尋找可以分心的東西,來減輕這種被綁住的痛苦。
即便知道了原因,也承認,對,其實就是因為滑手機比看書輕鬆,所以我逃到IG世界裡,但老實說,作者也沒辦法提出什麼可以一勞永逸消除分心的方法,唯一有效的方式就是:接受沒有方法
如果我們很努力的要自己「靜下心來」、「專注」,你越這麼想,心理壓力越大,就越想逃離這一切,只有當我們接受一個事實,也就是這件事就是會讓你煩躁、不耐煩,看書就是這麼慢、工作進度就是沒辦法如你預期,我們直接面對這種焦躁的感受,突然一切彷彿就雨過天青,不需要再欺騙自己是社交軟體讓你分心了。

休息不是為了更高的生產力,休息就是休息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在大家開始追求工作生活平衡的世代,許多人也逐漸了解:適當的休閒是必要的,因為充分的休息過後,生產力會提升,老闆開心,你也開心。這句話,也有需要重新思考的地方:休息難道是為了回去工作的時候能夠提高生產力嗎?
如果休閒是為了增加工作的生產力,就像出去旅遊是為了增加照片一樣,我們做的所有事情都太講究目的性了,似乎,沒有把時間拿來做「對未來有意義」的利用,就是浪費時間,連休息都變成另一種待辦事項。
如果把時間倒轉一百年,我們會發現,以前的人,工作是一種手段,為了讓享受生活,也就是說:休閒不是達成其他目的的手段,休閒就是目的,工作的目的是為了能夠休閒。現在的生活反倒顛倒了,工作被當成生活重心,休息是為了恢復精神與體力,好接著做更多的工作。
Photo by Marcus Wallis on Unsplash
回到一百年後的現代觀念,什麼叫「好好」利用時間?反過來講,做哪些事算浪費時間?從這種角度看時間,只要無法替未來創造某種形式的價值,全都算是偷懶。你可以休息,但休息是為了之後能好好工作,或是把時間拿去從事其他提升自己的活動。我們變得很難單純享受片刻的休息,不去考慮任何潛在的未來好處,因為不具備工具價值的休息感覺像在浪費時間,休閒似乎變成一種苦差事,如果你時時都在為了未來做準備,那你什麼時候才能享受現在呢?
所以在這個章節要大膽的跟大家說,把時間拿來用「浪費的方式」運用,才是最不浪費休息時間的方法,放假時跟朋友漫無目的的聊天、做一些自己的小嗜好(我自己很喜歡拼拼圖跟做手作)、或是最近身邊很多朋友有出國計畫,試著不要幫出國找任何目標(例如解鎖一個國家、增加體驗庫存、增加人脈),這種單純享受體驗帶來的樂趣,才是休息的本質。

結語

不知道大家看到這邊,有沒有跟我一樣醍醐灌頂的感覺,覺得自己看待時間的方式受到了挑戰,甚至被顛覆了?雖然理性上來說,大家都知道時間是有限的,但是我們很少正視他,或刻意逃避他,而提高生產力就是給我們一種「我對自己的時間有掌控權」的錯覺,從時間的長河來看,時間根本不在我們的掌握之中,不是我們利用時間,而是時間利用我們
雖然我自己不是百分之百認同作者的觀點,因為我仍然覺得未來當然很重要,但他提出的想法提供我一個不同的角度規劃未來,至少在安排生活的時候,不會再因為太多事情做不到而焦慮,也不會因為偶爾的失控感而感到恐慌,我是說真的!在前一份工作時真的曾經在辦公桌前,看著完全不可能做完的待辦事項,心跳加速、差點尖叫出來。如果當時就讀到這本書,我就會知道,人生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做完自己或別人要我們做的每一件事,至少我可以心平氣和的選擇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應該let it go
有時候會覺得做這種選擇很困難,如同前幾年很紅的一個詞:「FOMO」(fear of missing out, 錯失恐懼症),就是用來描述這種資訊焦慮的心理,在資訊更迭過度快速的時代,大家都很害怕錯過任何新資訊,害怕少出席的某個社群場合會發生重要的事,而自己錯過了。其實換個角度想,正是因為時間的有限性,才讓我們的選擇顯得有意義: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你本來就不可能所有事情都參與到,你一定要選擇其中幾件事,然後錯過某件事,而你做到的那些事是犧牲了沒做到的其他事換來的,能選擇都是一種幸福,而不是煩惱必須做選擇。
在此也需要重申一下,作者並不是覺得未來不重要,也不是覺得長期努力不重要,這些事情對自我、對群體及人類社會長期發展都是最重要的事,但他的觀點是,不管我們的社會是否定義了「哪些是成就哪些不是」,那都不是最重要的,成效並非一切,甚至最好不要有效果,因為效果永遠是以後才會出現的東西——而以後永遠太遲了,我們能擁有的只有現在,只有好好把握現實,才能真正體驗生活。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感謝你看完這本書,分享文章的初衷是希望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之餘,可以享受閱讀的樂趣,雖然忙碌的上班生活可能讓你沒有時間看完完整的書,但沒關係,我可以當你的眼睛,你可以留言告訴我想看什麼書,有機會的話可以幫你濃縮整理喔!
如果這本書有幫助到你,也歡迎單次贊助或是訂閱我,給我小小的鼓勵,將是我持續努力的動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6會員
76內容數
濃縮一本書的精華,用大概十分鐘的時間,幫助你了解一本書的樣貌 最後會加上一點點的書評,分享我自己的看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