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習慣用思考來建立觀念,但是,禪是不假文字,是明心見性,是打破思考,進入一個全然不同於理解的領悟,可以給我們的生命帶來衝擊,改變我們的慣性。
所以,我想要透過介紹禪師之間的對話,換另種思維來建立新的生活觀。
禪宗從初祖達摩祖師到六祖惠能禪師,大多數人都不陌生,但是六祖之後的禪師,就不見得人人都能認得。尤其他們禪機交鋒的精彩,或許在現今社會裡,能給我們帶來新的思維,及不同於以往的體悟。
我想透過介紹禪師,讓我們從禪師們的故事中,獲得啟發,提升我們的心性,並且在生活中實踐,改變我們面對事情的做法或是看法。
以下摘錄
曹洞宗開宗祖師──石頭希遷大師傳
石頭希遷大師(公元七○○─七九○年),唐代禪僧。端州高要(廣東高要)人,俗姓陳。
師生而聰敏。以鄉民畏鬼神而祭祀之,常殺牛釃酒,颇多弊害,師輒毁神祠,奪牛而歸。曾禮六祖慧能、青原行思禪師為師。得青原行思禪師的印可。天寶(七四二─七五五年)初年,居衡山南寺,結菴坐禪於寺東石臺上,大揚宗風,世稱石頭和尚。自稱其法門不論禪定精進,僅須了達佛之知見即是「即心即佛」;心佛眾生,菩提煩惱,名異體一。懷讓禪師等皆推重之。時江西以馬祖禪師為主,湖南以石頭禪師為主,四方學徒多輻湊於二師之門。唐貞元六年十二月示寂,世壽九十一。著有〈參同契〉、〈草庵歌〉各一篇行世。
石頭希遷禪師十二歲時,遇見了六祖惠能大師。當時六祖在廣東的曹溪弘化,而希遷正是廣東人,六祖一見到年幼的希遷,就非常歡喜地要他做自己的徒弟,希遷也很高興地答應了,所以他十二歲就做了六祖的徒弟。可是不幸三年後,六祖惠能大師便圓寂了。
六祖圓寂前,希遷這個十五歲的小沙彌悲傷地問六祖:「老師百年以後,弟子要依靠誰呢?」
六祖惠能大師不假思索地告訴他:「尋思去。」
這句話的意思,本來是叫他去找六祖大師的大弟子青原行思禪師,可是石頭希遷誤會了六祖大師的意思,以為是要他「用心思量去」,所以就天天用心思參禪。
後來有一位老上座告訴他:「你錯了!師父告訴你『尋思去』,是因為你有一個師兄叫行思禪師,在青原山弘法,你應該去找他。」
石頭希遷聽後,立刻動身前往,當他從曹溪來到青原山參訪行思禪師時,行思禪師也像六祖一樣地問:「你從那裡來?」
石頭希遷回答:「我從曹溪來!」
希遷說的這句話很了不起,意思是說,我從師父六祖大師那裡來的。
行思禪師又問:「你得到什麼來?」
「未到曹溪也未失!」
這意思是未到曹溪以前,我的佛性本具,我也沒有失去什麼呀!
「既然沒有失去什麼,那你又何必去曹溪呢?」
石頭希遷回答得很妙:「假如沒有去曹溪,如何知道沒有失去呢?」意思是,我不到曹溪,就不知道自己有本具的佛性。
禪者他們之間的這許多對話,個中的意義,有些不會直接明白的說出,這就是禪宗的暗示教學法。但是我們大家要知道,自己心中有個未曾失去的光明寶藏,那就是我們的禪心,能懂得嗎?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142359
寫作是培養個人的專注,是安靜,是沈思,是享受,是不想被打擾的清靜;而閱讀是一種心靈的交會,是生命的借鏡,是與作者在不同的時空中,互放的光芒,不必對話,依然有所悸動。
在每一個自我成長的階段,都有其不同的領悟。所以,文章於平台發表後,便集結成電子書,每一本書都是一段歷程的呈現。
最後,都是為了深層的心身安寧,逍遙自在,不受外物紛擾的靜默。
出版的電子書,都放在Readmoo電子書店,歡迎前往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