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師對話】尋思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們總是習慣用思考來建立觀念,但是,禪是不假文字,是明心見性,是打破思考,進入一個全然不同於理解的領悟,可以給我們的生命帶來衝擊,改變我們的慣性。

所以,我想要透過介紹禪師之間的對話,換另種思維來建立新的生活觀。


禪不是語言能說,也非用文字能寫,更不是用心去想的;禪,完全是透過「悟」才能體認。證悟禪師一夜深思,那鐘聲終於撞開混沌的心扉,他和蘇東坡的境界就不同了。禪不是知識,是靠自己實證體悟的。——星雲大師《星雲禪話》

拍攝

拍攝


禪宗從初祖達摩祖師到六祖惠能禪師,大多數人都不陌生,但是六祖之後的禪師,就不見得人人都能認得。尤其他們禪機交鋒的精彩,或許在現今社會裡,能給我們帶來新的思維,及不同於以往的體悟。

我想透過介紹禪師,讓我們從禪師們的故事中,獲得啟發,提升我們的心性,並且在生活中實踐,改變我們面對事情的做法或是看法。


以下摘錄

《曹洞宗開宗祖師──石頭希遷大師》(高僧全集42)

曹洞宗開宗祖師──石頭希遷大師傳
石頭希遷大師(公元七○○─七九○年),唐代禪僧。端州高要(廣東高要)人,俗姓陳。
師生而聰敏。以鄉民畏鬼神而祭祀之,常殺牛釃酒,颇多弊害,師輒毁神祠,奪牛而歸。曾禮六祖慧能、青原行思禪師為師。得青原行思禪師的印可。天寶(七四二─七五五年)初年,居衡山南寺,結菴坐禪於寺東石臺上,大揚宗風,世稱石頭和尚。自稱其法門不論禪定精進,僅須了達佛之知見即是「即心即佛」;心佛眾生,菩提煩惱,名異體一。懷讓禪師等皆推重之。時江西以馬祖禪師為主,湖南以石頭禪師為主,四方學徒多輻湊於二師之門。唐貞元六年十二月示寂,世壽九十一。著有〈參同契〉、〈草庵歌〉各一篇行世。


未曾失去

石頭希遷禪師十二歲時,遇見了六祖惠能大師。當時六祖在廣東的曹溪弘化,而希遷正是廣東人,六祖一見到年幼的希遷,就非常歡喜地要他做自己的徒弟,希遷也很高興地答應了,所以他十二歲就做了六祖的徒弟。可是不幸三年後,六祖惠能大師便圓寂了。

六祖圓寂前,希遷這個十五歲的小沙彌悲傷地問六祖:「老師百年以後,弟子要依靠誰呢?」

六祖惠能大師不假思索地告訴他:「尋思去。」

這句話的意思,本來是叫他去找六祖大師的大弟子青原行思禪師,可是石頭希遷誤會了六祖大師的意思,以為是要他「用心思量去」,所以就天天用心思參禪。

後來有一位老上座告訴他:「你錯了!師父告訴你『尋思去』,是因為你有一個師兄叫行思禪師,在青原山弘法,你應該去找他。」

石頭希遷聽後,立刻動身前往,當他從曹溪來到青原山參訪行思禪師時,行思禪師也像六祖一樣地問:「你從那裡來?」

石頭希遷回答:「我從曹溪來!」

希遷說的這句話很了不起,意思是說,我從師父六祖大師那裡來的。

行思禪師又問:「你得到什麼來?」

「未到曹溪也未失!」

這意思是未到曹溪以前,我的佛性本具,我也沒有失去什麼呀!

「既然沒有失去什麼,那你又何必去曹溪呢?」

石頭希遷回答得很妙:「假如沒有去曹溪,如何知道沒有失去呢?」意思是,我不到曹溪,就不知道自己有本具的佛性。

禪者他們之間的這許多對話,個中的意義,有些不會直接明白的說出,這就是禪宗的暗示教學法。但是我們大家要知道,自己心中有個未曾失去的光明寶藏,那就是我們的禪心,能懂得嗎?


<未曾失去>一文出自2009年8月30日《人間福報》星雲禪話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142359




電子書出版的心裡話

寫作是培養個人的專注,是安靜,是沈思,是享受,是不想被打擾的清靜;而閱讀是一種心靈的交會,是生命的借鏡,是與作者在不同的時空中,互放的光芒,不必對話,依然有所悸動。

在每一個自我成長的階段,都有其不同的領悟。所以,文章於平台發表後,便集結成電子書,每一本書都是一段歷程的呈現。

最後,都是為了深層的心身安寧,逍遙自在,不受外物紛擾的靜默。


出版的電子書,都放在Readmoo電子書店,歡迎前往購買。

https://readmoo.com/publisher/7545

avatar-img
64會員
251內容數
為他人帶來幸福,宇宙裡的一顆閃耀星星。療癒自己,也療癒他人。跨越生活的困境,保持一顆永不放棄的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有一則故事記載於《指月錄》,裡面記錄吉州青原惟信禪師所講過的一段話-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 事實上這種經驗並非惟信禪師獨有.祇要將以上名詞改一改就可以套在自己身上. “黑猫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最近看到大愛電視台高僧傳,剛好看到從諗禪師這一段,從諗禪師拜於百丈懷海禪師,寧中禪師等法脈之下,有這麼一段就是當時唐武宗滅佛,將出家僧還俗,拆寺廟,看起來好像是在滅佛,這是政治歷史的闡述,在佛教史上,根據從諗禪師說,他的師父早已預料之事,這一段朝廷滅佛是因果關係,為什麼從諗禪師會這麼說?因為他
一、野狐禪 百丈懷海禪師是馬祖道一禪師的嗣人,「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可見百丈禪師對禪門的貢獻。一日,百丈禪師說法圓滿,大眾皆已退去,獨有一老者逗留未去,禪師問道: 「前面站立的是什麼人?」 老者答道:「我並不是人,實在是一隻野狐,當迦葉在世說法的時候,曾在此百丈山修行,有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導讀:   【須陀洹】:須陀洹是聲聞乘四果中初果之名,譯為「入流」,指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的見惑,捨凡入聖,初入聖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九十歲的盤若智是泰國金寺裏得道的高僧。他的盛名不僅遍及這金色國土中的每一角落,甚至還遠達異邦的佛陀國度。人們提到他時,總將兩手合十,高舉過頂,以禮拜佛陀的姿勢,表達對這位高僧的虔敬。 不管拂曉與暮落,金色寺塔的內外,總聚集著無數的人們。他們聆聽梵鐘的沉落,思老禪師一身汗濕的睜開眼來,發現自己正好端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有一則故事記載於《指月錄》,裡面記錄吉州青原惟信禪師所講過的一段話-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 事實上這種經驗並非惟信禪師獨有.祇要將以上名詞改一改就可以套在自己身上. “黑猫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最近看到大愛電視台高僧傳,剛好看到從諗禪師這一段,從諗禪師拜於百丈懷海禪師,寧中禪師等法脈之下,有這麼一段就是當時唐武宗滅佛,將出家僧還俗,拆寺廟,看起來好像是在滅佛,這是政治歷史的闡述,在佛教史上,根據從諗禪師說,他的師父早已預料之事,這一段朝廷滅佛是因果關係,為什麼從諗禪師會這麼說?因為他
一、野狐禪 百丈懷海禪師是馬祖道一禪師的嗣人,「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可見百丈禪師對禪門的貢獻。一日,百丈禪師說法圓滿,大眾皆已退去,獨有一老者逗留未去,禪師問道: 「前面站立的是什麼人?」 老者答道:「我並不是人,實在是一隻野狐,當迦葉在世說法的時候,曾在此百丈山修行,有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導讀:   【須陀洹】:須陀洹是聲聞乘四果中初果之名,譯為「入流」,指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的見惑,捨凡入聖,初入聖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九十歲的盤若智是泰國金寺裏得道的高僧。他的盛名不僅遍及這金色國土中的每一角落,甚至還遠達異邦的佛陀國度。人們提到他時,總將兩手合十,高舉過頂,以禮拜佛陀的姿勢,表達對這位高僧的虔敬。 不管拂曉與暮落,金色寺塔的內外,總聚集著無數的人們。他們聆聽梵鐘的沉落,思老禪師一身汗濕的睜開眼來,發現自己正好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