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分析與解決工具】第4篇:魚骨圖(特性要因分析圖)分析法

2023/09/29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問題分析與解決工具】第1篇:解決問題的框架結構 中有提到多種框架結構方法,而這個結構方法,其中一個方法就是「魚骨圖(特性要因分析圖)」分析法。「魚骨圖(特性要因分析圖)」也是QC七大手法之一。

(QC七大手法:魚骨圖、管制圖、直方圖、檢查表、柏拉圖、散布圖、層別法)


一、魚骨圖(特性要因分析圖)定義

特性要因分析圖(Cause and effect diagram /Fishbone Diagram),又名魚骨圖,是由日本管理大師石川薰先生所發展出來的,故又名「石川圖」。它也可以稱之為“因果圖”。

解決問題前必須先找出原因,有各式各樣的原因,這些原因通常混合交錯一起而發生問題,至令我們分不清楚問題的本質。魚骨圖目的在於釐清問題的成因,同時將決策過程「可視化」。


二、魚骨圖(特性要因分析圖)類型

魚骨圖有2種類型,可用在第二步驟找到問題與第三步驟找到真因:

1.問題分析行魚骨圖(魚頭向右找原因)

2.對策型魚骨圖(魚頭向左找方法)

raw-image

三、魚骨圖(特性要因分析圖)框架結構定義

魚骨圖是以一層一層的方式定義因果關係,也可以說是以分類的方式定義,把同類的盡量放在一起。

第一層:把每一個"類別"分類出來

第二層:定義出該類別中的"主要原因"

第三層:定義出該類別中主要原因的"次要原因"

第四層:以上類推,可層層往下展開

raw-image

四、魚骨圖(特性要因分析圖)「5M1E人機料法環測」框架結構

特性要因分析圖(魚骨圖)常用的框架結構,分別是5M1E=Material材料、Machine機器、Man人、Method方法、Measurement量測、Environment環境,從5M1E內容可以看出魚骨圖大多用於"製造業工廠場域且問題有點難纏時",進而尋找問題或是尋找對策。

1.Man人

Man人,泛指作業者技術熟練程度、對品質的認知、身體狀況等。例如是新手對技術不熟練容易犯錯、對品質覺得無所謂所以不照SOP執行、身體健康不好導致精神不佳、工時太長疲憊導致失誤等。

2.Machine機器 

機器設備、夾治具的精度和維護保養狀況等。例如設備原本就達不到作業品質的要求、夾治具精度不正確、設備未定期保養等。

3.Material材料

材料的成分、物理性能和化學性能等。例如來料異常導致材料比例不正確,BOM因評估不足導致設計錯誤等。

4.Method方法

這裡包括加工工藝、操作規程等。例如作業SOP設計有誤,教育訓練不確實或未給予教育訓練,來料不及導致無法生產等。

5.Measurement量測

測量時採取的方法是否標準正確、定義檢驗規範是否合理等,例如抽樣計畫太過寬鬆、未定義到關鍵檢驗項目、檢驗手法難執行等。

6.Environment環境

工作地的溫度、濕度、照明和清潔條件等。例如工作環境太悶熱導致無法工作、檢測照度不足導致無法檢出不良、環境太髒導致產品品質受影響等。

raw-image

如果把上述的舉例內容,用魚骨圖呈現,就會看到如下圖呈現,會發現用圖形「可視化」呈現之後,就比較容易理解且分析問題會比較清楚吧!

此外,在討論過程中,有些人會持不同意見,覺得好像"XXX"應該要放在另外一個類別,例如身體不舒服而犯錯不應該放在"Man人",原因是這位員工是因為天氣太熱中暑才身體不舒服,應該要放在"Environment環境"。不知道有沒有觀察到,這時候已經問了一次為什麼,原因就從”人”變成”環境”?

老話一句,有沒有百分之百都放在正確的類別,這不是太重要,不要在討論中太糾結,重要的是用「可視化」、「框架結構」的方式去分析問題,較容易找出關鍵問題並予以分析解決。

raw-image

五、如果不是5M1E的框架結構,可以嗎?

魚骨圖分析法的原則,就是「可視化」、「框架結構」,盡量完整性去做分析,所以若是能定義出不同的框架也是可以的,例如,這是接班人計畫,就可以用「選用育晉留」。

在Dcard上,有一篇文章【轉】原來交不到男朋友跟____有很大的關連!!!!,是用魚骨圖的方法來呈現”為什麼大一女生交不到男朋友?”這個問題分析,看完也是莞爾一笑吧!只要能掌握「可視化」、「框架結構」,盡量完整性去做分析,是不是5M1E,也沒有關係啦~

raw-image

六、魚骨圖(特性要因分析圖)執行步驟

步驟操作手法並沒有標準手法,重點在於詳列所有可能的要因,再分析找出關鍵要因

STEP 1:

召集對這個問題相關的所有相關人員,或有相關知識、經驗的人員參與,切忌僅由一人獨立繪製完成,建議人數最好在4~10人之間。

STEP 2:

使用白板或白紙,準備幾種不同顏色的色筆。

STEP 3:

箭頭向右找問題,箭頭向左找對策,多是先有向右的魚骨圖,才有向左的魚骨圖。

STEP 4:

先在白板或白紙上畫出大致的魚骨形狀,寫出問題的標題或是對策的標題。再來,在大骨的末端先寫上人、工、料、法、量測、環境(5M1E)…等第一要因,第一要因會受題目影響,不一定完全遵照5M1E的架構進行分析。

raw-image

STEP 5:

與會人員對可能的原因依次不間斷的發言各15~20秒,發言人先指出要講述要因的放置處,再說出要因,"先不講述原因,中途嚴禁批評及質問",內容由紀錄者一一記入白板或白紙的魚骨圖上。

STEP 6:

每人最多發言20秒就換人發言,幾個循環之後,當要因超過60~80個或不再有人發言就應該要停止,時間最好不要超過30分鐘。

STEP 7:

對於所提出的要因,何者的影響較大,由大家重新輪流發言,主持人先判斷要因所屬分項是否正確,再經大家同意後圈上一個紅色的圈圈。

STEP 8:

再針對已經圈出來的要因圈圈,大家再輪流發言,把大家認為特別重要的要因再加上第二重顏色的圈圈,如此循環,直到不能再加上圈圈為止。

raw-image

執行重點:

1.切忌僅由一人獨立繪製完成

公司內總有一個任勞任怨的人(在工廠中,常常見到的角色就是「品保」)。所以常見的狀況,就是主管請這個人先寫一份,大家來討論,這樣的問題點就是:每個人的專長不同,可以釐清的面向不同,僅由1~2人來完成,會無法呈現完整性,容易有遺漏。

2.寫下要因過程中,先不講述原因,中途嚴禁批評及質問

這個步驟,最常遇見的操作困難就是:說出要因的人,被主持人"指導",然後時間一分一秒就過去了,整個討論變得相當冗長,可能要花2~3小時都無法收斂足夠的要因。

這樣的問題點就是:當參與討論就會失去其原創性或是被影響,導致關鍵要因沒有列出,或是時間不夠不足以列出。

3.對於所提出的要因,再經大家同意後投票決定關鍵性

這個步驟,最常遇見的操作困難就是:大家都跟主管投票一樣的項目!!!(這是趨吉避凶的概念啊~)

這樣的問題點就是:主管也是有其專長侷限性,此外,如果問題一開始到主管就可以解決,後續也不會演變到團體的魚骨圖分析活動(甚至是8D Report),然後投票都跟主管一樣,不就是"用同樣的方法做同一件事,而期待會有不同的結果"

(這讓我想起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精神錯亂」是一遍又一遍地重覆作同一件事,而期待會有不同的結果。哈~我真的很佩服愛因斯坦的智慧啊~)


六、找到問題與對策之後

找到問題與對策之後,後續就是驗證有效性,在這個過程中,以下重點作為提醒:

1.對重大要因進行數據建立

一開始找到問題或是對策時,一定要"數據化"管理並觀察趨勢,才可以做為後來調整的依據。

2.矯正措施實施後需進行數據化驗證

對策,一定要被驗證是否真的有效。

3.要因會改變需重新執行要因確認

有可能執行後,會發現這個問題並不是這麼關鍵,或者是,解決後冒出了其他的關鍵要因,要因會改變,需重新執行要因確認。

說明到這邊,我想大家大概就可以理解魚骨圖為什麼用在"問題有點難纏時"吧!

raw-image

七、魚骨圖(特性要因分析圖)的好夥伴

上述內容有提到:「魚骨圖大多用於製造業工廠場域且問題有點難纏時,進而去尋找問題或是尋找對策」,但魚骨圖還有另外一個好夥伴:8D Report。

魚骨圖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其實較少單獨被使用,通常是用於8D Report中的D2:問題解析。既是好夥伴,表示常會一起用,建議還要了解並熟悉8D Report的執行手法喔~

raw-image

延伸閱讀:

1.【問題分析與解決工具】第0篇:解決問題的樣貌與心法

2.【問題分析與解決工具】第1篇:解決問題的框架結構

3.【問題分析與解決工具】第2篇:5W2H分析法

4.【問題分析與解決工具】第3篇:五個為什麼(5 Whys)分析法

 

18會員
20內容數
Ling(阿金)的沙龍,主要著重於「經營管理」相關的作業方法說明,簡單來說就是公司中與企業診斷、優化、標準化相關的作業內容,在討論區可以提出問題探討,相信集大家之力都可以聚焦出一個可以操作的方向。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