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問題錯綜複雜,抑或是自身在其中太久,會感覺”腦中一團亂麻”,好像每個都是關鍵問題,又好像這些也不是真的問題,面臨"不知道如何下手"的狀況。所以在顧問服務中,不管當初議定的專案範圍或是目標是什麼,第一步幾乎都是先執行「企業診斷服務」,重新釐清問題。
當找到比較關鍵的問題(或是現象之後),才會依照問題的特性尋找比較適合的框架結構進而分析,一步一步找到真因與解決方案,這邊提到的「解決問題的框架結構」,可以參考【問題分析與解決工具】第1篇:解決問題的框架結構。
下面來說明幾種找到關鍵問題的方向:
當冰箱亂七八糟,表示裡面可能有過期的食物,當資料堆滿桌子,表示可能工作處理落後,哪裡髒、哪裡亂可能就是問題的所在。
有一個著名的管理理論:限制理論(Theory of Constraints,TOC),就是說明這個觀念。「限制理論」最早由以色列物理學家及企管顧問高德拉特(Eliyahu M.Goldratt)所提出,基本觀念為:「任何真實系統之績效受限於其瓶頸」,整個重點就在分析流程中,何處是「瓶頸」,並對該瓶頸實施改善與管理,在改善與管理之後,原本的「瓶頸」就會發生改變,變成不是瓶頸,需重新分析流程,找到新的瓶頸,這是一個動態優化流程的過程,進而達到績效與目標。
這邊所提到的「髒污」,就是「瓶頸」呈現的方式之一。
(感興趣的可以自行參考國立清華大學開放式課程生產計畫與管制第10講限制理論。)
辦公室中,若有人接二連三的打電話,乍看很努力,但背後可能表示發生了問題;若有人總是匆匆忙忙,一直忙於處理事務,可能代表著:
(1)可能此人能力不佳,因此無法做到根本解,導致問題的副作用愈來愈大。
(2)可能此人被主管派任不合理的工作內容,工作量過多或是並不適任,而這個問題就是主管無法適切做部門管理所衍生的問題。
(3)可能此人能力很好,能者多勞,導致問題一直湧到這邊,然而公司營運有其職掌定義與流程,工作卻未依照所定義之流程或是職掌運作,這個問題可能牽涉範圍就更大一些,表示公司未依標準作業執行,再公司中生存的方式憑上位者的感覺與群體之間的交情。
(4)可能此人並無足夠權限掌握數據資訊,因此無法分析問題找到解決方案,這也是在工作中很常見的,看到問題但不知道怎麼解決。
(5)在這裡有很多可能,實在是族繁不及備載。
依據上述說明,工作中匆忙肯定不是好事,在職場中「裝忙」的人要注意,只要是有經驗的主管,一眼就能看出問題,反而會覺得「忙碌之人績效不佳」,工作中難免裝忙裝傻,但還是要選對時間與主管喔~😛
有時自身身在其中,就像溫水煮青蛙不易看出問題,但若將流程拍成影像,大家一起觀察,就有機會發現問題所在,現在也有許多AI視覺辨識模組,透過Camera對行為動作辨識,快速找到異常之處,這也是類似的原理。
再者,外部不相關的人或是剛到職的新人也比較容易發現問題。在這要提醒部門主管:在新人剛到職時,千萬別急著”馴服”新人。當新人剛到職,還「不知天高地厚」的時候,說出:「這樣很奇怪吧!應該是XXXXX,我以前公司XXXXX...」其實這些話聽著刺耳,但都是寶貴的資訊。先摒除情緒,理解話中的現象,就有機會找到關鍵問題。
在公司營運流程執行中,通常在各流程中會設定管理項目,也就是所謂的「指標管理」。公司中除了「財報管理」(落後指標)之外,也會有「管報管理」(有些是領先指標),這也是最常見找到關鍵問題的方式,例如,如果達不到設定的業績目標,表示可能在流程中遇到了困難。
(1)指標管理的設定方法:從「領先指標」下手。
領先/落後指標定義如下:
A.領先指標:主要是提前反應達到目標的指標,用來預測達到目標的趨勢與接近程度。
B.落後指標:晚一步反應目標的指標,即是看到結果,卻也來不及調整行動方案去達到設定的目標。
在執行過程中,「執行力」也是相當重要的議題,僅有目標沒有執行力是無法達到目標。在「執行力的修練:達成極重要目標,與成功有約的4個紀律」一書中,有提到4個紀律:
紀律1:鎖定極重要目標。在日常工作瑣事的分心干擾中,聚焦處理第一要事。
紀律2:從領先指標下手。全神貫注在最能造就目標成功的指標行動上。
紀律3:設置醒目計分板。記錄具體進展,隨時掌握狀況與提升投入程度。
紀律4:落實當責。打造對彼此負責的團隊與文化,促成突破性成果。
其中紀律2就是指標管理的設定方法:從「領先指標」下手。「指標管理」應設定「領先指標」,而非設定「落後指標」。
(2)領先/落後指標案例
希望一年可以減肥12公斤,可是,當一年到了,站上體重計,就發現:啊~~~沒達到。。。這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所以這種數據就被稱為「落後指標」。
假若,把一年拆成12個月,1個月拆成4週,減重1週的指標是0.25Kg,雖然已經拆分到以週為單位,但站上體重計才知有沒有達到,這其實也是落後指標。公司經營中最有名的落後指標就是「財報」!!
因此,減肥的領先指標,會依據「怎樣做可以達到減肥效果」的方向去進行設定,例如,若做到下述3個領先指標,好像就有機會達到1週減0.25Kg的效果。
① 1天走1萬步;
② 1週至少運動3天且每次達到30分鐘;
③ 晚上不吃澱粉食物
由上所觀察,領先指標的設定,會有一定的專業知識 (或稱之為Know How)才能訂定出來。
客訴就是客戶立場的表達,因此,最好的方式應將客戶意見,如客訴單、客訴E-Mail、電話抱怨詳實記錄,並加以分類定期進行分析,只要能將客訴意見做妥善管理與改善的公司,通常營運也都是相當穩健的。
公司中,有時候會看到一些像下面所述"很奇妙的現象"😆,文章中想說明的是:有問題不一定是壞事,但導致問題發生的真因,往往來自於人性。
1.沒做事的人不犯錯,做事越多的人,犯的錯愈多,而沒做事的人在評論做事的人。正是所謂不做事的人對做事的人擁有指揮評價的權力。
2.沒做事的人盯著做事的人,評論做事的人做的事。然後,常常把小事變成大事,簡單的事變成複雜的事。
3.做事愈多的人,工作中的戰友愈少,不做事的人,工作中的戰友愈多。
4.放火再救火的是英雄,努力不發生火災的是長工。所以,大家都想當英雄。
相信這些現象會讓大家看了莞爾一笑,但也知道這些現象在企業中並不罕見,會有這些現象往往來自於一些人性的弱點:
1.犯錯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呈現出來的狀態是「持續犯錯中」,在個人或企業中,這樣的狀況容易會被自己或是他人認為是沒有能力,進而,大家對解決問題這件事會直覺性的逃避,甚至,慢慢地演變成不做事就不犯錯的狀態,但對於「持續犯錯中」的這個現象,觀察重點應該在於:是否是「持續犯同樣的錯」?
2.大家都不喜歡「遇到問題」的挫折感,把「遇到問題、解決問題」視為負面事件,所以一旦問題被以"症狀解"的方式處理,一開始看似被解決,大家就不願意再深究或是耐心觀察(也就是沒做到解決問題步驟中的第四步:驗證有效性),導致問題真因沒有被找到,問題沒有真的被解決。我相信大家都想一帆風順,不想在”問題的泥沼”中掙扎,然而,現實是每個人的人生與企業經營,都是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不該是負面的象徵,而是學習成長的機會!
3.每個人都喜歡自己被重視的感覺。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情人間的戀愛行為與青少年的叛逆期,在情人眼中是獨一無二的重視感,青少年透過叛逆行為期待證明父母對自己的愛,這些都是人性中喜歡自己被重視的感覺所引起的一些行為。
在職場中會有人因追求成就感,不停地推動公司往前走,但也有人會把小事變成大事,簡單的事變成複雜的事,這些都是公司中成為目光焦點的方式,觀察重點應該在於:哪一項是對公司成長有益?
既然,人性都有弱點,也知道弱點不可避免,所以應掌握何時該順勢,何時該靜止,何時要逆勢,何時要轉念。重點就是:
掌握人性,才有機會真的解決問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