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題目我注意到一段時間了,覺得非常重要,所以還是整理一下,對讀者應該會很有幫助。

一、時候到了,就要開始篩檢乳癌:乳癌沒有什麼有效的預防方法,各種風險因子又很多,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從四十歲開始,就要注意乳癌防治,定期篩檢,也要注意自己是否高風險。如果能早期發現乳癌,多數病人預後都不錯。
二、降低卵巢癌的風險:卵巢癌不常見,但卻是婦科疾病排第一名的死亡原因,原因之一是多數病人都太晚發現了。卵巢癌沒有有效的預防與篩檢方法,但可能有些做法可以稍微降低罹病率。50歲以後的定期健檢,可以協助早期發現卵巢癌。
三、為更年期提前做好準備:更年期是隨著年齡,每位女性最後都會遭遇的自然老化過程,對身體、心理的健康狀態一定會帶來一些影響。有些人會在過四十歲沒多久,就出現「前更年期」的症狀。我們都應該要瞭解這些生理上的變化,一旦遇到了才會知道是什麼狀況,才能設法因素,而不是什麼都不理會、或當成別的疾病。
四、瞭解親餵母乳的優點與缺點:雖然許多人不想生小孩,但一旦決定要當媽媽,就要去理解,餵母乳有時能帶來親子互動的快樂時光,帶給小嬰兒更深的情感連結與安全感,對未來的身體勇健更有幫助。但我們也得瞭解,餵母乳的過程,對有些女性會帶來很大挑戰,讓生活更不快樂、或導致憂鬱症。
五、留意多囊性卵巢:這在青春期就有可能發現,通常是因為月經週期不規則,看婦產科醫師後才發現。多囊性卵巢有可能導致不孕,也可能因為賀爾蒙的長期分泌失調,最後形成、惡化一些慢性疾病。早期發現,有一些方法可以減輕症狀,減少對身心狀態的負面影響。
六、預防子宮頸癌:子宮頸癌的發展緩慢,初期症狀很難發現,但也是少數可以有效預防的癌症。在性活躍期之前就注射疫苗,可以預防多數的子宮頸癌(雖然還有些爭議);二、三十歲的女生,也可以在跟醫師討論後決定要不是施打疫苗(但效果會大打折扣)。不管有沒有打疫苗,成年女性可以藉由密集的抹片檢查,盡可能早期發現子宮頸癌。
七、學習如何跟偏頭痛並存:慢性化、久治難癒的偏頭痛,會讓生活品質變得很糟糕,這是常見於女性的問題,有時會因為生理期變得更嚴重。偏頭痛還常影響視覺、影響與別人講話、感覺噁心、易怒、手腳麻等症狀。有偏頭痛的女性,要去留意什麼狀況會讓偏頭痛更容易出現(可協助做生活形態的調整),要有找出能快速消除症狀的藥物,必要時還是得靠藥物緩解症狀,才能好好過日子。
八、不要忽略泌尿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曾影響超過60%女性。這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小問題」,但有時會嚴重到影響腎臟功能。如果發現自己是容易泌尿道感染的體質,就要注意許多生活細節,來減少發生的機率。
九、新冠疫苗不會影響懷孕與胎兒:所以不要因為這原因不打疫苗。
十、為健康老化做準備:現代人的預期壽命越來越長,活到七、八十歲還可以正常生活的人越來越多,女性比例又多於男性,但「不健康餘命」也跟著越來越長(這在台灣又更嚴重)。所以,即使是三、四十歲的女性,都要構思一下,如果未來可以活到七、八十歲,要如何靠運動、飲食、生活習慣保持健康的體態?要如何維持穩定的經濟來源?如果未來可能要自己一個人過老年生活,要怎麼過?先做好準備工作,才能讓自己活得久又活得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