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感性的關係與作用

2023/10/01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我是夜旅蛇。

這次的主題是「理性和感性是什麼?」


絕大多數的人或許從未深入思考過這個問題。對於理性跟感性,通常只是接受著生活中常見的刻板認知。而這個問題本身很單純,只是兩個名詞的定義問題,不過我想在這之上繼續討論這兩者之間的關係,藉此深入探討且重新定義理性與感性,以此作為一種個人觀點的抒發。


僅在此作出澄清。此篇的撰寫目的是基於個人所用,屬於主觀的個人思考,並非嚴謹的學術研究結果,而是個人意見的表達。


那麼,為了進行下去,我們必須先達成一個認知前提:常人如何認知理性與感性。這不代表某個特定的任何人,都是以我接下來所描述的內容來認知理性與感性,只不過是一種我自身主觀觀察下的認知現象。白話來說就是,我觀察到很多人有這種認知,足以稱為一種常態或是各種情境的前提,而擁有這種認知的人不特定但可能包含任何群體或個體。


首先來主張常人認知的理性。理性是一種基於邏輯、分析、推理的思考方式。通常給人客觀、機械化的、無感情的印象。

至於感性,是一種基於情感、經驗以及直覺的思考方式。通常給人主觀、情緒化的、感情豐沛的印象。


這兩者通常被認為是兩極的、二元對立的,無法同時表現在同一個人身上,並且依此被賦予了一些刻板印象的標籤。例如,理性是優於感性的、男性天生比較理性、女性天生比較感性。理性與感性也可能被用於指責或稱讚。


而我認為這些觀點,對也不對。


先來說對的部分。我認為理性與感性是具二元性的。前述對理性與感性思考方式的描述是合理而正確的,我們的確可以使用理性與感性去描述一種比較有明確過程的思考方式以及另一種比較直覺的思考方式。


輪到不對的部分了。首先,我不認為理性是優於感性的。男性天生比較理性,而女性天生比較感性的說法我也感到懷疑。的確,男女天生是存在一些生理以及心理差異,但是關於心理差異的部分究竟是由社會期待構成的,或是天生生理機能上的差異所造成的(例如:激素的影響),卻又無法衡量或是肯定任何一方。哪怕我本身提出了一個現代來看相對合理的說法:社會期待以及生理差異都有影響。我們目前為止也無法衡量究竟是何者影響更多。


但是有一件事非常重要,社會期待、環境經歷以及個人努力,完全可以改變個人的思維能力以及思維方式。縱然可能有生理性別上的差異,但是在考量其餘各種因素,甚至是天生個體差異的影響之下,生理性別導致的思維能力的差異顯得微不足道。


因此,我認為最好的描述是:男性可能天生比較傾向理性的思維方式,而女性可能天生比較傾向感性的思維方式。


注意,是「可能」,而且只是一種「傾向」,在某些討論的情境下引入這樣的描述可能是有幫助的,但若是將這個描述去脈絡化,變回前述所提的主張:「男性天生比較理性,而女性天生比較感性。」我認為是不道德的。


「可能」有這樣的「傾向?」,這不是幾乎等於什麼都沒說嗎?


是的,但除非可以證偽我前面所提出的,思維方式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的主張;或是證明「男性天生比較理性,而女性天生比較感性。」的正確性。否則對於「男性可能天生比較傾向理性的思維方式,而女性可能天生比較傾向感性的思維方式」這一個幾乎什麼都沒說的主張,我認為是更具合理性而更正確的。而它之所以像是什麼都沒說,正巧說明了生理性別本身對於思維方式的影響,本身就小的「可能」可以忽略不計。


當然,這不代表不能說「男生的思考方式就是……;女生的思考方式就是……。」只是我們需要知道,這種話並不能表示男女在生理上天生的思維差異,而是多種因素影像下的複合結果。甚至就連這樣的語言,也可能成為男女思維差異的其中一環影響。


討論完理性和感性之於性別的關係,那麼「理性不優於感性」呢?「男性天生比較理性,而女性天生比較感性」的說法或許還不是那麼的廣受認可,但理性本身培養跟獲得的方式更加困難,並且顯然在許多的場合都更被需要以及提倡,理性理當比起絕大多數人天生具有的感性更有價值,理性憑什麼不優於感性?感性憑什麼優於或等於理性?


因為我認為理性跟感性無法分割,甚至可以說它們互為彼此。


意思是說,雖然它們具有二元性,但並不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的。我們並不會因為理性逐漸增加而喪失感性(感情)。然而,感性有可能被理性改變,那也是為什麼展現出理性的人,在某些人看來彷彿喪失了感情。反過來說也是一樣的。強烈的情緒也不會讓已建立的理性消失,但卻可能讓理性改變或是暫時無法發揮作用,就像是進入極端環境而無法正常作動的機械一樣。


說到底,人們口中的喪失理性,以及喪失感性,原理是相似的。


相較起原先大部分人對於理性和感性所建立起的,彷彿前者與後者分別位於一條線兩端的認知,我想要提出一個更為完善的模型來解釋兩者之間的關係,以更進一步的說明為什麼過於傾向某一端是不好的。我想先簡單的給出一個答案:因為那不合理。不合理的結構也能運作,甚至也可能締造出偉大的成就,但是基於理性與感性在人生各階段與各層面的深遠影響,也必然會導致誤判以及負面情境。


接下來,我將拆解理性與感性並逐一說明它們的性質。


理性,基於邏輯、分析、推理的思考方式。其性質是人類思維中的機械,是作動、運轉、解決問題、決策執行的架構部分。


感性,基於情感、經驗以及直覺的思考方式。其性質是人類思維中的能量,是推動架構順利運作的動能部分。


這樣應該很明確了。把一個人的思維想像成一架機械,理性就是機件結構的部分,而感性就是促使機件結構運作的各種能量,像是電能、流水動能等等。但這樣還沒完,還不夠,因為我還沒解釋為什麼兩者互為彼此,為什麼無法分割。


理性跟感性之下,還可以再分成共四個元素,兩者分別由各兩個元素構成。


構成理性的兩個元素,我分別稱其為理性與知性。為了方便敘述,我暫時將理性稱為大理性,而理性中的理性稱為小理性。小理性表示的是大理性中的原理、方法、結構。舉例來說,假設我們現在在調查一個刑事案件,在推理中所採用的手法,如演繹推理、歸納推理等。這種處理資訊的方法以及結構,就屬於小理性。延續前面的例子,在案件偵查中所使用的手法,像是採取指紋、血跡,訊問相關人士等等,便屬於知性。也就是說,知性表示的是獲取資訊、知識的手段,以及對於這些資料的儲存。


有趣的是,兩者的特徵其實是部分重疊的,它們都有方法、流程這些特徵,只是小理性的原理性更多,而知性的更多是對外界的觀察,採集資訊,提升知識水準的能力。這也正是重點,表示它們其實也是同一種東西,只是發展出不同的功能。我們必須要先掌握盡可能多且正確資訊才有辦法推理,而推理必須依循特定的方法和流程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找到真相。


而這種彼此連結的特性當然也體現在理性與感性之上。


接下來該輪到構成感性的兩個元素了。我分別將組成感性的兩個元素稱作情性與慾性,其正是情和慾。這兩者對於大部分人顯然更好理解一些,畢竟人們可不一定天天進行深度且強烈的邏輯思考,但每天都得處理內在的感覺以及晚餐要吃什麼的問題。


情性,便是感情。我認為對感情最好的描述是:如流水一般,如絲線一般。感情是流動的,情緒是延伸而糾纏的,情感從他人那裡流過來,也流向他人那裡,在這之中碰撞交織,既是向外波散的,亦是向內結節的。至於慾性,自然便是慾望。慾望本身無分好壞,是最原始的動力,是推進一切行為的主因,也是形成情感的根源。


情性和慾性之間的關係自然與小理性和知性相類,甚至是等同。兩方都是部分重疊,難以切分的,慾望會形成情感,但情感也會反過來改變、形塑慾望。而情感需要慾望才有可能推動,但情感也可能反過來創造新的慾望或是堆積更多的慾望。這大概都不需要舉例,因為人們回顧自己生活中的各種小事,都可以發現這些描述的端倪。


說到底,這四個元素,其實只是對於其性質以及功能上的差異作出大致的區分而已,它們只是我所提出的,理性與感性的底層邏輯。透過分別瞭解四個元素便很明白了,這四個元素同樣也是相連的。感性實際上創造了理性,而理性也會反過來制約、引導感性,因為理性正是為此而被創造的。


一切源於人之於外界的互動。以下將舉一個例子,將四個小元素連結,最後將理性與感性連結起來,成為一個思維架構。


同樣的,讓我們以一個虛構的案件舉例。


某人一時興起,想要短暫的遠離喧囂和人煙,於是決定今天到附近的森林步道走走,那裡雖然鋪設了水泥道路,道路中段也蓋了涼亭,但不算是個景點,平時鮮有人跡。是一個短暫逃離社會的好地方。


然而,就在他散步中途,漸漸得感受到一種回歸自然的靜僻。不過,這時他看到遠處的涼亭內有個人影,頓時感到有些可惜,他並不想遇到人。過往也不是沒有遇到過人,因此他也只是打算直接經過涼亭,打消了原本預計在涼亭內休憩一會的念頭。

就在他走過涼亭時,鼻尖掠過一股腥臭的鐵銹味,他下意識的轉過頭瞥向氣味的來源。坐在涼亭內的那人身姿放鬆,頭頸部靠在涼亭的柱子上,脖子的角度顯得不太自然,乍看只是睡姿很醜的在休息,不過他的眼睛半闔,眉心的地方開了一個小洞,一縷暗紅色的血跡從洞中沿著鼻樑流下,流進他的嘴角中。他的嘴巴放鬆的微微打開,半開的眼珠已經不再轉動,毫無生氣,那一縷血跡也近乎凝固。這個人徹底的死了,而且恐怕死了好一段時間了。已經有蒼蠅在傷口處盤旋、停駐。


散步的某人在短短的兩、三秒鐘內確認了這一事實,瞬間被驚嚇的幾近僵直。


在散步者遭遇到謀殺事件後,他的知性會替他接收重要度較高的資訊,也就是死者身上的異狀,接著由小理性作出判斷:眼前的人肯定死了。這一判斷會誘發內心產生某種,或是某些慾望,並且這些慾望顯然引發一種強烈的情緒:恐懼。


人們會如何應對恐懼最後得看他們的理性中建立起何種應對機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種時候就是不要破壞現場,並且盡快請求警察的協助吧。


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事實上是人的理性先發揮了自己的功能,才牽動了感性,並促使理性進行下一階段的行為。由此便可以解釋所謂「過於理性、喪失感性」以及「喪失理性、過於感性」的狀況是如何發生的。


理性是思維的機械組件,就算是在睡眠時也孜孜不倦的運作著(這一切當然發生在我們的體內,大腦中),負責處理各種資訊以及行為決策。感性便是理性的能源供給,從維持生理機能運作、人際關係協調、成就目標實現,乃至維持族群繁榮、社群壯大、社會進步,打造舒適的生活環境(造個舒適的窩),人從出生起便有基礎的感性與理性,足以稱之為原型,我們通常稱其為本能。


一切思維都源自這原型,原型與本能還有點差異,即使大致等同也並非完全等同。原型必定包含本能,但是原型還包含了遺傳和基因表現的影響,因此每個人的原型都可能略有不同。即使差距極小,在未來長久的發展和成長中,些微末絲的差異也可能導致巨大的歧路。不過思維本身是極為流動的,因此倒也不必過於在乎或是悲觀(如果有人會為此感到悲觀的話),是人都有可能性。


當我們越長越大,我們開始出現更明確的思維分工,每個人也開始展現出不同的發展樣態。這時便開始有了「理性與感性」的稱呼以及差異,然而它們本質上仍是需要依靠彼此才能正常運作,以達成生物所需的任何活動而存在。


一旦缺其一,人的思維便不能成立。


所謂「過於理性、喪失感性」,這種表現是因為其理性強大,很好的控制了感性,所以沒有感性不受控制的溢出。在一些多數人會盈滿情緒的場合中,這樣的人在一些人的眼裡就彷彿沒有感情,但實際上只是他的內在機械很好的運用了產生的能量而已。又或是另一種情境,一個人積極而大量的進行論理以及推理,彷彿一個拼命運作的機械,這種人類理性高速運轉的時候,對於某些人來說是很「機械感」的,好像「沒有感情。」這顯然是更誇張的誤解,因為正是人的內在情感澎湃,才有可能積極的運轉其理性,這跟電腦想要發揮更高的效能,便不得不提高其供電量的道理相同。


至於「喪失理性、過於感性」,過程便與上述相反,但道理相同。感性強大,而致使理性暫時失效,但是並非理性消失,或一定是理性過於薄弱(人要有同理心。)當然,強的感性可能會破壞原有的理性、改變理性、或是創造新的理性,但是這並非單純的消失或消滅,而是一種內在的變革,而這當然會導致更好或更壞的思維結構產生。理性和感性本身是中性的,無可斷言好壞的。當我們看到他人作出我們所認為的「不理智、不理性」之行為時,可能是他的理性暫時失效了,需要加強理性,或是他的理性不夠好、不完整,所以才出現出格,甚至嚴重反社會的行為(有趣的是,反社會者經常認為自己很理性— 但他們多半沒意識到自己的理性發展得過於極端以至於薄弱而不堪負荷。)


然而我們需體諒的是,有時候就是會有太過衝擊,沒有心理建設,所以發生理性失效的狀況,這時候對他人說:你太情緒化了!顯然是一種很沒同理心的行為。至於如何作出更好的判斷,判斷如何且何時體諒他人,顯然也考量著各位的理性。


這次是講理性與感性之間的關係和作用,未來我還會寫一篇理性和感性是如何發展並塑造的文章。這次說明了它們為何不可分割,下次會更進一步說明它們為何互為彼此。


4會員
6內容數
這裡會放任何與遊戲設計有關的內容。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